飞鹿言情小说网

我成了周天子 关于苏秦,战国时期的士

苏秦是洛阳人,师从鬼谷子,钻研的是国际游说专业。

在这里介绍一下他的老师,战国时代著名导师,鬼谷子先生。

鬼谷子据说叫王诩,还有一种说法叫王禅,籍贯有很多种说法,在此不表,因为隐居清溪鬼谷,所以自称鬼谷先生。

这位鬼谷先生传说有通天彻地之能,而且他不光自己很牛,还开班立说带徒弟,主要有四大专业。

第一是数学,不要误会,跟算数啥的没关系,古代的“数”普遍指那些无法描述的东西,课程大致是天文地理星象预测。

第二是兵学,三韬六略,布阵行兵,鬼神难测。

第三是言学,明理审视,出词吐辩,万口莫当。

第四是出世,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平地飞升。

这位鬼谷主就好像金庸笔下的黄老邪,没有不会的,据说鬼谷导师的门下弟子有:商鞅,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白起,李牧,王翦,乐毅,李斯···

徒弟名单跨越百年,而且当时有点名堂的似乎都是他的徒弟。

是真实的吗?这个我也说不准,因为不可考,但我倾向于不靠谱,因为哪怕他有这么大的本事,但他有这么长的命吗?

不过人家可是教平地飞升的,万一活几百年当玩呢?

也有说“鬼谷子”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一个称谓,就好比“罗马教皇”,是一代代传承的,大称谓不变。

我们姑且听听吧,鬼谷子是啥不重要,他带的这帮徒弟倒是挺猛的,反正这位苏秦讲师据说就是从鬼谷子的“言学班”毕业的,据说他一张嘴“万口莫辩”,谁来也不好使。

说的挺热闹,但他的生涯首次亮相却很是失败,秦惠王直接就把他否了。

其实他很精心的设计了一套战略方案的,他对秦惠王说:秦国现在是个强国,地理优势明显,而且属于事业的上升期,但南面有一大片美丽的土地,巴、蜀二地,是天然的大粮仓,大王岂有意乎?

他的这篇《咸阳对》和诸葛亮的《隆中对》都将矛头指向了当时中原混战的诸侯们所忽略的天府之国,四川。

事实上,后期秦国确实也先将巴、蜀二地拿下,才开始吞并中原的脚步,但眼下,秦惠王因为对商鞅的余怒未消,看见外国来的说客就来气,直接就把苏秦怼了。

鸟儿的羽毛还没有丰满不能腾空翱翔!政教还没有正轨不能兼并天下!慢走不送!

苏秦很郁闷,他渡过了黄河,来到了赵国。

没关系,好的销售人员永远有适销对路的方法,传销者最牛的地方就是永远能编出一套“梦想方案”。

但是,他的第二次“梦想创业”,又失败了。

这回更惨,他连正主都没见着,赵国领导人赵肃侯的弟弟赵成是当时的丞相,同样看他不爽。

说的都是什么玩意!张嘴就是扯淡!让他滚蛋!

苏秦只能再次奔走,寻找下一次的机会。

好在当时国家有很多,这次苏秦决定调整方略,第一桶金一定要找准爆破点。

秦,赵这都是大国,不好糊弄,尤其我现在还是个无名小卒,我还是先找一个小市场杀进去,比如说世界的尽头。

于是苏秦北上,来到了燕,当时中华文明的最北边。

燕在当时,由于地处偏远,远离中原,也属于边缘之国,无论国力还是军事,各方面的水平和其他大国相比,都上不得台面,但就是这么个小市场,现实还是和苏秦的预想差了很远。

苏秦在燕国一等就是一年多,根本没机会见到投资人。

但一年多后,苏秦的机会终于来了,他见到了燕国领导人燕文公。

对于小国,就要提醒他身边有一群大老虎。

苏秦是这么说的:虽然燕国地域幅员两千余里,部队几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储存的粮食可以支持好几年的,但您知道,咱算不上一个强国,和诸强相比,差距很大,对吧?

您的这块地方一直被他人垂涎,但燕国却很少发生战争,没怎么看到过军队覆灭,将领被杀,您知道原因何在吗?

秦国现在如狼似虎,看见谁家的地都像是自己的,但您现在还能在这里享太平,这完全是托了赵国在南面挡着的福。

赵国近年来和秦国打了五场战役,三胜两败,互有消耗,不过虽然如此,我们也要居安思危,而且,秦国离我们千里,赵国却离我们仅仅百里,秦国看我们不顺眼他鞭长莫及,但赵国如果跟我们翻脸了,他十天之内就兵临城下了,眼下我们不该忧虑秦国,而是该忧虑赵国。

你想想,他连秦国都能对打,打咱那不是当玩嘛!

不过还好,我在赵国有些关系,我可以去游说赵王,让我们两国结盟,永为兄弟之邦。

燕文公被这一通连骗再吓唬打动了,或者说燕文公被这最后一句话蒙了,他真的认为了苏秦在赵国有关系,能够说上话,于是给了他一笔启动资金,让他前往赵国。

就这样,苏秦这个穷小子空手套白狼的获得了第一笔天使投资。

他拿着这笔投资,南下前往了赵国,开始了他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国际诈骗。

有时候,人的运气来了,谁也挡不住。

苏秦此次南下赵国时,之前不待见苏秦的赵国丞相赵成死了,而且这回苏秦有了本钱,没有再等一年多,直接买通了和一把手赵肃侯会面的机会。

苏秦见了赵肃侯,压根就没提之前的投资人燕国那边打算结盟的事,而是抛出了一个更大的概念:六国合纵抗秦,您赵肃侯当“合纵”话事人。

大名鼎鼎的“合纵”出场了。

苏秦是这么抛售这个概念的:目前,国际上的这几个大国,看着都挺唬人,不过有真正有实力的,除了秦国,也就是咱赵国了,秦国一直拿咱当眼中钉,您知道吗?

不过他一直不敢大举进攻我们,您知道为啥吗?

因为他怕韩、魏在他背后下手。

但如果秦国再照现在这个趋势打下去,已经无险可守的韩魏二国,迟早会被秦国吞并,到时候倒霉的就该是我们赵国了。

这时,苏秦摊开地图,山(崤山)东六国的疆土比起秦国大五倍,军队比秦国多十倍,如果六个大国集中力量进攻秦国,秦国早就完了,但现在的国际政客们却在不断地夸大秦国的力量,打着和平的旗号劝各国割地给秦国,达到目的后,他们得到荣华富贵,国家却承受巨大损失。

这种卑劣的事,我是不干的。

现在,有一个最好的办法,能够让秦国永远缩在函谷关内。

六国合纵(山东六国基本上是从北到南的一条纵向,所以叫合纵),六家进行盟约,秦国如果攻打任何一国,另外五家就进行出兵。如果有一家不履行盟约,那么剩下五国就合力收拾他。

燕国已经被我说服了,如果您看的起我,剩下四家,也由我来为您摆平。

赵肃侯认可了他这个世界和平的梦想兜售,封苏秦当了武安君,并给了他第二轮天使投资,给了他车百辆,黄金两万四千两,白玉一百双,绸缎三千六百匹。

让他去实现世界和平。

大概念的梦想当然也需要如此大手笔的投入。

赵肃侯轻易地相信了苏秦的宏大构想,却没有看出这个宏大构想有两个致命的弱点,或者说这个构想压根就不具备可行性。

第一:目前受到秦威胁的,始终只有他们接壤的韩,赵,魏三家,剩下三家根本没有实质上的忧患,尤其秦楚两国人家还世代通婚。

这些年魏国被秦打的够呛,han国也开始天天提心吊胆,但秦有多可怕,剩下那几家没概念。

别人家是死是活,其实对于自己永远无足轻重,更何况要拿真金白银去出兵解救别人家危难。

第二:约定出兵相助不靠谱。

比如说,秦攻魏消息传到各国,最近的han国两天得到信,最远的燕国一个月才能得到信,各家再动员武装力量,半个月又过去了,再派大军赶过去,黄花菜都凉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每家其实都有观望心态。

万一自己还没出兵,别的国家就帮着魏国打退了秦军呢?

再说了,我要是背盟不出兵,那五家还真能收拾我来吗?

不见得,道理和刚才分析的一样,谁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而掏自己的腰包呢?

而且从最根本上说,如果从消灭或牵制秦国的战略角度来说,让山东六国结盟,远远比不上联合韩魏再与秦国的西边,北边的少数民族势力结盟。

因为秦攻韩魏后,那几个方向的势力可以参考围魏救赵,而且打下来的地盘自己也可以受益。

政治交易中,拿利益说话永远比所谓的盟约要靠谱。

不过即便你们联盟了,人家秦国也不虚你。

秦国的地理优势此时显现出来了,函谷关,武关,直接就把韩魏楚三国拦在了外面,北面与西面又没有什么有威胁的势力,所以秦本身就天然能够粉碎这种所谓的联合反秦论。

《过秦论》的作者贾谊说过,“亡六国者,六国也”。

其实他这话,很结果主义。不过也不能怪他,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发展一直不重视逻辑链条,他仅仅看到了后来山东六国不断地内斗让秦国捡了便宜,却忽略了为什么六国会内斗,而秦国为什么可以捡便宜。

六国内斗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家都有各家接壤的国家,各家也各自都有眼前要考虑的利益。

眼前的一块肉永远比一年后的一头牛靠谱,在乱世,永远没有五年规划十年战略这回事。

这就好像心理学家在做实验后得出结论,往往大部分穷人家孩子眼皮子浅,总是忍不住吃奖励的那块糖,而富人家孩子往往就能抵制住诱惑,看的更长远一样。(在这里没有任何歧视概念,说一种研究现象)

这其实是基因由于进化的考虑,是本能的。

资源少的一方往往要面对随时随地的资源匮乏,如果这块糖今天不吃,也许明天就没了,就让别人抢走了,而富人家孩子往往好整以瑕,哪怕丢了我还会在弄来一块糖的,所以对于诱惑则有很大的自制力。

对于战国这七雄来讲,也是如此。

国际形势变化太快,都不是省油的灯,“合纵”不是说不可以,但只能说它并不代表着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六国不断内斗或者说七国不断攻伐的博弈论最终演化,就是最强的那个最终会吃掉那六个。

局部的联合体还能管点用,但这种大盟约肯定不好使。

因为联盟越大,涉及牵扯的利益就越多,各家的算盘也就越多,你就越无法整合,具体事例可以参考今天的欧盟。

不过,这种从开始就不靠谱的东西并不耽误苏秦讲师用他那万口莫辩的口才顺利的说服了剩下的韩,魏,齐,楚。

他配了六国相印,着实拉风。

在这里科普一下,所谓的苏秦配六国相印并非就是指他在六国都当了**总理,当时每个国家的总理一般来说,基本都是君主的娘家外戚或者本家的亲叔叔或兄弟,这是真正说话算数的。

苏秦这种国相叫做“客卿”,挂名而已,没啥实际意义。

每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都会或多或少的往别的国家安插这种“客卿”,很多还都是明白告诉你我派个我的人去你那当官,时不时给你提些战略参考,为了母国利益据理力争。

这就类似于驻外大使了。

苏秦的这个配六国相印,相当于六国的抗秦宣传办公室主任。

苏主任是个买卖人,而且是大买卖人。

他做的买卖,是把整个天下当做筹码颠三倒四的各种赌。

“合纵”概念从最开始就仅仅是他求富贵的一个方式,一个空壳公司,他其实并不在意六国会如何,他最开始去秦国时就是另一套说词,要帮着秦国搞死那六国。

他的本质,和说服赵王时所鄙视的那帮割地求和的说客一样,都是为了自己的那点利益,只不过他的手法更高段。

他后面的种种表现,我们就能看出此人的内在是个啥。

苏秦的“合纵”并没有持续多久。

每个没有多久,准确来说是一年。(资治通鉴中前333年刚完成合纵,332年苏秦就跑燕国了,而非教科书中说的秦国十五年因为他没出函谷关)

转过年,秦国并没有按苏秦的剧本走,张仪此时还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力。

人家秦国宣布退还给魏国之前占领的七个城市,并对齐国也施以重利,让此二国进攻苏秦所在的赵国。

不是你挑头搞的“合纵”吗?我不打你,我让你盟友打你。

瞅给你能的!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你不是一块打秦吗?咋给点好处就跟自己人撕上了呢?

苏秦最大的金主,第一个被打了。

牛皮,不对,“合纵”很可怜的破裂了。

赵肃侯觉得被苏秦骗了,你不是说世界和平嘛!咋啪啪打我脸呢?

苏秦心眼转的比较快,对赵肃侯说:让我去燕国吧,我去报复齐国。

后来苏秦在燕国又与燕国的太后私通(干传销的胆子都大),也就是他第一任投资人燕文侯的妻子(此时燕文侯已死)。

恩人妻子他都敢下手,你说这人有多缺德。

苏秦在爽完之后又害怕了,他又对燕王说:让我去齐国吧,我去那里搞破坏。

苏秦到了齐国确实再次没干好事,也算是对赵国、燕国履行合同,他在齐宣王去世时劝说要把葬礼办的铺张隆重,显示新王孝道,又劝说齐王大规模的开搞奢侈建设以显齐国威风。

其实就是怂恿齐王败家。

不过没干多久,苏秦就因为众臣争宠而被人谋杀,将死之时还拿自己的尸体开了个赌局,赌凶手会自动跳出来。

他让齐王将他的尸体五马分尸,并宣称他是燕国间谍,要重赏杀手。

他最后赌的这把,赢了。

杀手自动跳了出来领赏。

战国最大的国际赌徒交代完最后的赌局后,咽气走人。

他死后,大量到齐国搞破坏的事情也抖出来了,齐国人民一看,感情你就是这么个东西啊。

这也为后面的齐燕互撕埋下了伏笔,这段长达数十年的大撕,双方互被差点灭国一次,收尾阶段非常有名。

乐毅破齐,田单复国。

后面有大篇幅。

苏秦这辈子,其实细细说起来,谈不上为哪国做了多大贡献,但他却独享大名上千年,几乎每个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他,他的“合纵”似乎也是要多牛多牛,秦国怕死了这个复仇者联盟,但其实深究历史本真处,满不是那么回事。

他名气大,因为曾经忽悠过这么个概念,后人眼瞅着那六国就不出息呀!就那么让人家秦国挨个搞死了。

他要在,要是贯彻他的方针,历史肯定不这样!

实际呢?

他所谓的大概念转年就被“利益规律”打脸,他到别人国家做参谋,睡人家太后,再跳到另一个国家吃人家喝人家还祸害人家国家。。

我们不想听这个人是怎么说的,我们更关注的是你怎么做的。

苏秦死的前一年,在不断内耗以及被秦蚕食后,勉勉强强的开始了六国伐秦,他当时所在的齐国慢慢悠悠压根就没走到战场。

五国军马来到函谷关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想保存实力,结果还没开始打,秦国就把楚国粮道给断了。粮食一没,作为当时联军带头大哥的楚国就退兵了。

其他四国,也就跟着鸟兽散了。

从作用来说,他真的不如张仪,张仪在苏秦死后,不仅彻底破坏了虚头巴脑的合纵,而且还无节操无下限的将一张嘴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该说说他的经典大案了。

诈骗楚怀王。

春秋战国几百年演化下来,各国之间往往有一些各自多年经营的战略合作伙伴。

比如说秦与楚,世代通婚,秦国政坛有很多的楚国根系的人。

这其中,有大故事。

我们会在战国系列的倒数第二战,为大家详细说一下六国间互相通婚所产生的贵族政治对于这个时代的“保险”意义。

比如说楚与齐,两国关系一直不错,还签订过共同抵抗外患的盟约。

楚与齐、秦这两个东北和西北方向的大国之间虽然时有小摩擦,但总体上关系一直是不错的。

因此,楚国在不断的扩张过程中就没遇到太大的困难,除了曾经一度让吴国弄得挺没面子之外(伍子胥带兵把首都都打了,老国王被鞭尸)。

一直是南方一哥。

除了四川和东边已经很可怜的越国,楚基本上统一了整个天朝的南方,从疆域上来说,在战国时代一家独大。

秦国胳膊粗。

齐国腰包鼓。

楚国地盘大。

这是当时三个大国之间的各自优势。

秦虽然一直和楚国做亲家,但对楚国的地却一直动着心思。

凭啥你家这么大的院子,我家宅基地就这么一块?

秦对于楚一直想强取,但却怕齐国这个奉行“中原均势”的讨厌鬼捣乱,当年老魏家就是生生让这货给拉下来了。

于是,张仪闪亮登场了。

张仪出使楚国,对楚怀王讲:我们一直非常讨厌齐国,咱两国是实在亲戚,如果您和齐国断交,我们就把商,於二地六百里的土地割让给贵国,还将挑选秦国最漂亮的美人进献给您,咱们两国继续世代结亲,永为兄弟之邦。

楚怀王非常高兴,认为这很靠谱,六百里不是小数目,还有秦国大美女,得罪齐国值了。

不过楚国是有明白人的,大臣陈轸就劝谏楚怀王不要轻信张仪。

但楚怀王表示希望陈先生闭上嘴。

于是,楚国和齐国官方终止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跟往事干杯了。

废除了盟约,楚怀王还聘请了张仪兼任楚国的国相(挂名而已,跟他师兄当年一样),并馈赠了大量的财物,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然后就请了长期病假,一连三个月没上朝。

楚怀王很社会,知道潜规则,认为“张仪是认为我与齐国断交的还不彻底吧”,就派出了国骂到齐国边境去辱骂齐宣王。

楚国国骂水平很高,齐宣王暴怒,和平分手变撕逼大战,前任转投他人怀抱,人家齐国转头与秦国建交了。

秦国、齐国建立了邦交之后,张仪才上朝。张仪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

楚使知道被涮了,马上赶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

楚怀王从来没见过这么一个政治大流氓,国与国之间的契约咋能如此玩笑!

一怒之下,仓促兴兵攻打秦国。

张仪是设局者,早就做好了准备,楚国刚一兴兵,秦国的虎狼之师就跨出了武关,在丹阳大败楚军,夺取了汉中郡(非今天的汉中市,在今天的商洛一带)的土地。

楚怀王出离愤怒,再次动员一切可用之师与秦国决战。

楚军却在蓝田再度大败。

楚怀王输掉底裤后感觉再打就该亡国了,割让两座城池向秦国求和。

秦国此时已吞并巴蜀(下章会讲),希望把大西南连成一片,于是秦王说没问题,不过想得到你家黔中一带的土地。

我不白要,我开价,用武关以外的土地做交换。

楚怀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

张仪知道君主们大多都是利益至上,自己这条命肯定没有黔中值钱,没等领导发话就表示主动前往,并高调表态:秦国强大,楚国弱小,况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国的,楚王怎么敢杀我?假如杀死我而替秦国取得黔中的土地,这也是我的最高愿望。

好同志啊!

领导们往往都喜欢这种不用废话的下属,对张仪的这种勇姿表示高度赞许。

于是,张仪出使楚国。

楚怀王等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像妖怪对待唐僧一样,准备找个好日子,选个好花式宰了他。

张仪其实之所以敢来,原因在于他当年流落楚国时结交了不少朋友。

他当盲流时跟楚国大夫靳尚结下了真挚的革命友谊。

靳尚则能够走通楚国夫人郑袖的门路。

郑夫人的话楚王又是言听计从的。

靳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抛弃吗?”

郑袖说:“别吓我,怎么说?”

靳尚说:“张仪这人您知道吗?他之前得罪了咱们大王,现在马上要被宰,秦王如今将要用上庸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并献最美的秦女给大王。大王爱江山,更爱美人,您想想您还好的了吗?

不如您替张仪讲情,使他从囚禁中释放出来,张仪还能感您的恩,秦国妞自然就无法威胁您了。”

郑袖觉得被深深的威胁了,日夜向楚怀王讲情说:“做为臣子,各自为他们的国家效力。咱现在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来了,对大王的尊重可以说达到了极点。大王还没有回礼却杀张仪,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让秦国像鱼肉一样地欺凌屠戮。

怀王禁不住郑夫人的眼泪攻势,将张仪放了出来。

楚怀王就这样的被张仪玩弄在鼓掌心,从楚国公费旅游一圈,人家胡汉三又回来了。

唉,乱世是容不下傻子的。

来说一下这个楚怀王的结局吧,骗上瘾的秦国拿这位怀王当了范伟,去年卖拐今年卖车,但他又没有范伟先生自学成才的能力。

他最后又被下一任的秦昭王借着会盟的理由骗进了武关,然后逼他割地赎人,最后死在了秦国。

楚怀王的凄惨结局,后来成为了秦楚间的天字号仇恨符号。

90年后,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人打着这个仇恨符号在巨鹿完成了左右历史走向的惊天逆转。

张仪后来又去各国游说,主题思想就是“连横”,张家长,李家短,谁家媳妇不要脸,调拨的谁都别好好过日子。

你说他有效果吗?

也有,但效果大吗?

真难说。

从他的所有作为中分析,没看到具体对秦有多大帮助,诈骗草包楚怀王已经是生涯巅峰了,说拿自己换的黔中也没真正交割给秦国(还是他的主意,他又构建两家修好,互出太子为质,劝秦王不要黔中之地),在其他国家所谓的纵横捭澜本质上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六国还那样,日子该怎么过还都怎么过,合纵时没看见多亲,连横后也没见着多远。

还是我们之前做过的推演,弱国看眼前,强国强恒强,合纵违背市场规律,连横纯属锦上添花。

秦惠王死后,他失宠奔于魏,转过年,就死在了魏国。

关于苏秦与张仪,我想了很多。

其实最开始不想写这么两个国际投机主义者,但后来无论怎样勾勒思路,却发现这对师兄弟在战国史上是回避不过去的。

因为,他们是战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士”这个阶层的最典型代表。

这段历史中,“士”这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散发出了整个天朝历史上堪称是最璀璨的光芒。

战国的“士”

战国时代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大量的无业游民,闲散人士,逃犯,武士,知识分子在全世界(相对于当时人们的认知)肆意流动。

他们也许今年在楚,明年就在齐,后年也许又跑到了赵。

他们甚至可以穿梭于不同的甚至是敌对的两个国家间做高级官员,比如说前面我们提到的张仪。

张指导就在秦魏两国分别当过国相,而且刚忽悠完老东家秦国打魏国,然后丝毫不耽误他还能去魏国吃饭。

只要不像商鞅那号将事儿做绝了的,将人家王子骗过来干掉还去投奔人家的,基本上只要是人才,各国还都是会聘用的。

这种不计前嫌,这种不在乎你是否有间谍倾向的对人才的包容,在天朝几千年的历史上,仅此一段时间出现过。

秦并天下后,再未出现过。

有人说知识分子的黄金年代是两宋,宋太祖作为少数厚道的开国之君,欺负了人家后周老柴家的孤儿寡母后,明文规定后世皇帝要厚待柴氏子孙,还规定刑不上士大夫。

两宋几乎就没杀几个大臣,杀倒霉蛋张邦昌(被逼着当过傀儡皇帝)和岳爷爷是没办法。(我万分敬仰岳爷爷,但针对岳爷爷的故事我们后面会讲,他有的地方确实有些太过分)

对知识分子的优待,薪酬也是从古至今包括到现在,历朝历代都是没法和宋朝比的。(民国时期可能有一拼)

不过即便两宋开明如此,知识分子包括三教九流最幸福的岁月,应该还是战国时代。

为什么呢?

因为战国时代,是知识分子,三教九流(后面我们统称“士”)最自由的年代。

自由,是所有生存空间中,最重要的存在。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是什么造就了如此特别的战国年代。

春秋时期的政治环境普遍上就是简单的贵族政治,连打仗都是有钱人才玩的起的游戏。

因为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太弱了。

如果你不是贵族集团,几代人也许挤出点粮食才能供出一个有点脑子的人,民间的力量冲不出来,贵族集团长期占据着上层建筑。

这其实是阻碍各个邦国间发展的。

不过没办法,这个时代就这样。

各邦国间的综合比拼往往也是看哪个邦国的贵族培养的更靠谱。

或者说哪个国家更幸运,自己的这帮贵族出来有出息的了。

比如说秦和楚,最早都是不足百里的小弹丸,而且远在中央文明的最外围,很难讲它的最初几步有没有幸运的成分在里面。

再重来一遍,也许结局会很不一样,他也许上来就让旁边村给灭了。。

就好像整个人类如果再重来一遍,地球上会不会有人类都很难讲。

春秋总体上来讲,是君子多的。

因为成分问题。

**同志曾经抨击不肯击敌半渡的宋襄公为蠢猪一样的人(大大方方把楚国放过河决战,不肯击敌半渡占便宜,结果被血虐)。

不过宋襄公的这种所谓堂堂而战的君子做法其实是当时整个时代的精神风气。

这就好像今天你穿几根线出去,大马路上顶多回头率高一点,但五十年前你要是穿个短裤上街就得挨批斗一样。

你要是跟他说,五十年后,海滩上全是大白腿,他非跟你拼了不可。

因为他没办法想象!

今天你看着匪夷所思,或觉得二到了极点,但在当时,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整体风气。

春秋多君子,原因主要在于牌桌上的大部分是贵族,是玩的起的,是不被温饱所裹挟的头部群体,所以君子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无论何时都是经的起考验的。

周天子用井田,宗法,分封,礼乐等制度统治天下,其实也是贵族间的游戏。

一套套复杂的礼仪,一出出难演的乐章,都在无形的屏蔽掉了底层的百姓。

所以,春秋时期,人们张嘴闭嘴说的都是“礼”,唱的都是曲,铁齿铜牙两片嘴,吃的是下锅的米。

总体上,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那一套后来到了战国时期,发现不管用了。

我们在三家分晋那一章中讲到了铁的普及导致了农耕的大发展,养活的人越来越多,家里的余粮也越来越多,能供出来的有脑子的人也越来越多。

客观上,基数的增大就缩小了或弥平了百姓与贵族们间的差距。

大量的平民子弟开始脑子里有东西了。

与此同时,诸侯们之间的兼并越来越严重,各个邦国间天天上演的都是生死存亡。

这时候,“礼”就已经不再是刚需了,活下来则变成了第一要务。

成王败寇的紧迫原因导致了各个国家对于任何可以强大自己的方式都不放过。

像王室之间的通婚,有能力的大夫养士,国与国之间的结盟,利益驱动的背约等等情况都开始司空见惯。

比如说战国有非常著名的四公子,现在乱七八糟的这个四少那个四少从根上找,都是在向这四公子致敬。

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这四位公子的府中,都养着大量的“士”。

你说这帮“士”们都是什么组成的呢?

很杂,包括社会闲散人员,逃犯,打手,读书人,手艺人等等。

你说这帮“士”靠谱有本事的人多吗?

非常少。

比如说齐国的孟尝君,他被罢相后,三千门客蜂拥而散。

只有一个之前并不起眼的冯驩对他不离不弃。

先是找孟尝君要钱去秦国,见了秦王说齐国之所以这么牛,就是因为孟尝君,现在齐王二百五,你还不赶紧把这么一杆大旗立到咱秦国?

秦王于是派了十辆车去齐国接孟尝君。

冯驩赶快又一路飞车赶到齐国,对齐王说赶快给孟尝君平反,秦国一听说咱国男神受了委屈,正连夜驾着十辆大车来抢男神呢!

你再不复婚就让人抢走了。

齐王一听,调查后听说秦国的马车就快开过来了,于是马上恢复了孟尝君的地位。

养了三千人,就筛出这一颗钻石,但孟尝君也是因为这一颗钻石而再度耀眼,你能说孟尝君养士没用吗?

像后来比较著名的鸡鸣狗盗之辈,荆轲刺秦之流,你能说他没用吗?

“养士”这种行为特别像今天的风险投资们,投了很多公司,但只要投出了一个独角兽公司,就让你把之前赔的都赚回来了。

如果你养了一个商鞅,李悝那样的“士”,那就是投到了腾讯,阿里了。

马云这个“士”,当初你不投后悔吗?

人家真的“一公司而兴邦了”。

因一人而兴邦,因一人而丧邦,这是战国时代特别常见的旋律。

也正因于此,每个国家,只要是有点条件,都希望养一屋子三教九流,保不齐哪天能用上,保不齐哪天某个大神就开始放光芒。

所以苏秦,张仪之流可以满世界去兜售梦想。

这是一个买方的市场,买的是沙堆里面的钻石。

不过也正因为缺乏具体衡量谁是人才的标准,大量的沙子充斥市场,招摇撞骗,比如这个时代著名的那句成语:滥竽充数。

张仪当初没发迹时遭到了毒打,回去问他媳妇第一句话就是:看看爷们舌头还在不?只要舌头还在,咱们爷们就不怕混不出来。

也由此看出“士”的门槛其实非常低。

像苏秦,张仪这号人物,无非就是抛出一个宏大的概念,然后可劲的吹,很类似于今天的许多初创公司,最牛的业务是做PPT,你说他是骗子吧,他有时挺有模有样,你说他靠谱吧,细看全是窟窿。

有一句非常正能量的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说的是一个士的四个阶段的目标,你先得自己真有本事,叫修身,然后辅佐大夫们,齐家,之后再帮助诸侯治理邦国,叫治国,最后实在太牛了,帮助天子平稳天下,叫平天下。

“士”变成了这个时代一群不可忽视的群体。

由于宏大的理想,充足的买方市场,导致每个“士”都是国际主义者。

每个人都放眼的,都是天下。

“士”们在各个雇主那的生活都不错,如果觉得不行而自己觉得自己真有才干的话大可以跳槽,一走了之,没有任何负罪感。

“忠”这个概念此时还并没有走进人们的心灵与视野,各个雇主们也是尽可能的对“士”们放宽要求,像交保险一样的养着这帮人。

“士”们在付出方面基本上无义务,无责任,无制约,而在所得方面却有吃穿,有时间。

有钱有闲成为了知识分子们蓬勃迸发的基本要素。

这也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的诸子百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于是,这个神奇的年代。

百家开始争鸣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端午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8日到6月10日)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我成了周天子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