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千韵屋 卷二16绘墨竹与板桥谈曲直

小说:千韵屋  作者:qyw8367  回目录  举报
千韵屋:卷二16绘墨竹与板桥谈曲直

卷二16绘墨竹与板桥谈曲直

【凤凰阁】

又名数花风。

双调68字,上下片各六句四仄韵。

威严慈善,扶柳枝轻舞摆。

风云激动真情待。

游访山间古树,顺取五彩。

笑正道、良心正在。

文明传统,老老实实说爱。

绘图尤巧喜梅态。

温沁唤菊兰就、竟比能耐。

看大圣、降魔四海。

8:302016/2/10千韵记。

自古以来,天朝绘竹者无数。

绘的奥妙无穷者,就屈指可数了。

周千韵绘竹,以三株为多;

上不见顶,下不见根,

有对竹互攀,盛三、五、六、七、九节?

就是说,根据幅面定节。

一尺斗方竹,三节;

三尺斗方竹,五节;

四尺斗方竹,六节。

二尺竖幅竹,七节;

三尺竖幅竹,六节;

四尺竖幅竹,九节。

二尺横幅竹,三节;

三尺横幅竹,五节;

四尺横幅竹,六节。

、、、、、、

上不见顶,表示将来不可估量;

下不见根,暗示英雄不问出处。

节,只以单数计,是显正气昂扬;

株,多以单数集,是求和谐美满。

叶,最巧,有密有稀;

中部密不透风,韵繁荣昌盛;

下部稀燕双飞,抒奋发图强;

还描檐月畅望,吐潇洒沧桑;

上部挤寒雁展翅,求豪迈飒爽;

顶部留清淡倩影,喜流连忘返。

一日,周千韵正在绘一幅六尺翠竹图,绘到一半,感到身后有人偷观;

转头一看,竟大吃一惊,原来是板桥爷爷。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天朝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郑燮《行书自作唐多令词扇》上海博物馆藏[4]

“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如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行书论书》横幅,时已七十高龄,乃晚年佳作。大意是说苏东坡喜用宣城诸葛氏齐锋笔,写起来十分如意,后来改用别的笔,就手心不相应。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从这件作晶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准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兰竹娄神。[5]

绘画艺术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

郑板桥《墨竹图》

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①瘦劲竹子画: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画家看到眼里的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了,然后要进行加工、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等落到纸上,转化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概括说就是画家把眼睛看到的客观形象,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哇,板桥爷爷,劳驾了!”

周千韵喜出望外。

“想不到千韵老弟,画竹另出神彩!”板桥爷爷手持一把纸扇。

“那里,那里,还请爷爷多多指点!”周千韵不放过机会。

“自古柔气绘兰,怒气写竹,千韵弟的怒气全无啊。”板桥爷爷笑嘻嘻地说。

“爷爷,时代不同了吗。”

周千韵巧妙地回答:

“再说,怒气再多,洒在竹上,竹君也怪冤枉的。”

“那是。”板桥爷爷也同意了周千韵的观点:

“我画竹,也不以怒洒扬。”

“爷爷,我就是学你啊!”周千韵好会卖乖:

“我看了千百家绘竹者,细看出了你的这点门道。”

“画者,意也;直意者,拙,巧意者,妙!”板桥爷爷传真招了!

“天朝文化,易经八卦,伏羲哲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扬善弃恶。”

“理透了根本,才能显示文化的真谛。”

原来板桥爷爷是易经文化的高人!

“没有正气,百事无成。”板桥爷爷降低了说话的声调。

“板桥爷爷,你说的极是。”周千韵接过话题,让板桥爷爷缓口气:

“环境是很重要的,我比爷爷幸运。”周千韵轻松了气氛。

“是啊,你该多多珍惜才是。”

“千韵老弟,我们有空再谈。”

“哇,爷爷要走了吗?”

“是啊,来此一转,收获不少,我也得努力才是。”

“那谢谢爷爷的指点了!”

“不用谢,我会常来的。”

说话间,板桥爷爷已离去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千韵屋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