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灵明传 第十七章 九霄孔宣

小说:灵明传  作者:sss111  回目录  举报

“刚说到你便来送死,今日定教你有去无回!”

“天庭惯会用狠话吓人,怎么三太子也染上这恶习了?”灵明笑着向杨戬行个礼,“初次见面,上门拜访,往真君不要见外。”

“既来访二哥,怎做得梁上之人,作这等偷听别人说话的勾当?”哪吒不依不饶。

灵明一笑,“若我真就持名帖,拜山门,于会客厅内恭候坐等,真君会来见我吗?”

杨戬一听,转而一笑,挥手撤了守卫,“妖王大名,哪吒已与我说过,不知今来何意。”

“管他什么意思,二哥先助我擒了这贼!”哪吒说话便举枪刺来。

“三太子开玩笑了。”灵明一把抓住枪头,“我于你有恩,你也报了恩,我只当咱们是一伙的,怎又举枪要杀我呢?”

“谁和你是一伙的,我有何事与你报恩?”哪吒势头不减,三枪刺出,皆被灵明险险躲过。

“大鹏回撤之时,你本可自行攻之,非要喊修为法术皆不如你的李靖相助,结果导致李靖犯下大错。与旁人不同,李靖可是天庭降魔大将军,他这一出事,可比你这武将出手效果要好的多。至于我与你之恩情,”灵明一笑“自然是我破玲珑塔,让你了却后患。你不该谢我?”

哪吒还要刺枪,杨戬忽然上前拦下,“你说,你将李靖的玲珑塔给破了?”

灵明点点头,“碎成了渣渣。”

“他说的是真的?”杨戬转而问哪吒。哪吒转头,置之不理。

“如此,那你便真欠他一份人情。”杨戬道,“那你便不该对他动兵刃。”

“终于有个明白人。”灵明笑了笑,闪身大摇大摆进了内庭。

“便是你与我有恩,我也报答与你,你还想怎样?我哪吒可不屑与妖族为伍。”

“妖族?”灵明一挑眉,“你莲花化身又是什么高尚的玩意?草木成精,还不足我妖兽呢。”

“你……”

“妖王牙尖嘴利,一条朱舌说的火焰山占了南蟾部洲一半地盘,杨戬也是佩服。”二郎神冷笑,“只是我灌江口终还是归天庭玉帝节制,妖王来此,怕是不好。尔等既与哪吒有恩,我必不为难你,速速离去,且当不曾来过。”

“这可是赶人走了?”灵明一笑,端坐于厅内,却是不动。

杨戬点头。

“我还以为二郎真君是何等的英雄好汉,没想到也是天庭的走狗。”灵明叹了口气,摇摇头。

“勿用激将法,无需多言。”

就这么走,好像有点不甘心,但人家主人如此说了,又不好厚脸皮留下来……

灵明一笑,端起一杯茶,品了半日,“若我助瑶姬仙子逃得升天,真君可愿请我喝一杯水酒?”

杨戬,其生父杨天佑是个凡人,其母瑶姬仙子原为玉帝亲妹。因触犯了所谓的天条,私凡下界生下杨戬这么一个半人半神,被玉帝压在桃山之下,经千年,受尽苦楚。

“母亲……”杨戬神色有些动容,横在自己与天庭之间唯一的隔阂,便是自己的母亲。

“作儿子的,没有不想救自己母亲的,何况二郎真君是有名的孝子。”灵明品了口清茗,“想真君在此受人间香火,母亲却在山下受苦,被山压着的感觉,我感同身受啊。”

“感同身受?”杨戬一愣。

“如今,你还看不出我是谁吗?”灵明笑道,既然决定与其结交,互相交心也是不错。

杨戬与哪吒相视一眼,心中存有个疑影。

灵明一笑,现出猴身。

“是你!”

天庭之上,九霄云宫。

祥云缭绕,翠缕玉庭,后院清流缓缓,引自云霄的一丝幽泉,在此汇聚成一弯池潭。潭内养着几条锦鲤,红艳艳的,甚是好看。池潭旁,一男子一身青衣,束着羽冠,正在喂鱼。

“师兄!师兄!”一女子一身通红跑进来,面中带笑,姿态盈铃。

“你且慢着,将鱼儿都吓跑了。”男子微笑,宠溺的看着女子,“在下界撒欢玩了这许久,舍得回来了?”

“嘿嘿,师父不曾发现吧?”

“师尊?师尊纵使发觉又能怎样……”男子一笑,手执一弯,一根枝头红花自折下,落去他手中,男子转手替师妹戴上,“自五百年前你下界胡闹,师尊罚你闭关自持,今日你又下界而去。师尊虽遣人来问过几次,皆被我回绝了。”

“我就知道师兄对我最好了。”女子笑道,盈盈姿态,甚是可爱。

“但你也不能总是这样胡来,”男子收了笑容,“也不知你怎么想的,竟在灵山被如来若用,后又在火焰山搅那样一场局。你可知我有多担心。”

“又无甚事。”女子嘟着嘴道。

“非是师兄说你,佛道之事甚乱,师尊也不敢擅自妄为,六耳你……”

“都说了我叫通风,我不喜欢那个名字!”女子愠怒。

男子一笑,“好好好,一个名字罢了,随你去,随你去。正巧你回来了,师兄有话问你。”

“师兄请讲。”

“火焰山那日,那个叫灵明的,你可知什么来头?”

“灵明啊……”通风想来便笑,“师兄你可知他是谁?悟空哎,竟然没遭了如来的诡计!还害得我担心了好了阵子呢……”

孙,孙悟空?灵明就是孙悟空!他竟然没死!男子心中大惊。如来的手段他是知道的,以他的修为是不可能活下来的!除非,须菩提出手……

若真如此,我孔宣绝不可留这猴子。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灵明传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