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地府之九道轮回 第三章 酆都城

只见一座大门从虚空中缓缓显现出来,一股威严不容侵犯的气势轰然而至,让人心生畏惧。苍茫血锈斑的横匾上写着‘鬼门关’。门上有两副五彩斑斓的鬼神图画,‘神荼、郁垒’。

左边门上身背斧钺,左手持长刀、右手持短戟、腰间缠着长鞭,两边别着钩叉流星。郁垒是也!

右边门上身背斧钺,右手持长枪、左手持短锏、腰间缠着长鎍,两边别着锤爪拐子。神荼是也!(神荼郁垒纯属作者瞎编,不要在意就好)

大门缓缓打开,传来两声粗狂的声音。

“何人惊扰冥府?”

只见两扇门射来两道极光,缓缓显现出人影。

地界冥府的守门人,看守鬼门关的门神。

我看了他们一眼并未说话,却是看向了虚空中的门内。

“速速离去!!”两人见我毫无反应,怒斥道。

“你确定吗?”我对着门内说道。声音有着几分冰冷。

“退下!”一道带着几分威严的声音突然出现,一个人影渐渐显现出来。

身穿蓝袍,头戴纱帽,身缠角带,足踏朝靴,相貌奇异之人。一手持着七星剑,一手拿着判官笔,腰间两侧分别别着打鬼鞭和黑漆木锏,身背桃条、桃槌。身后跟着一直黑身白色花纹的鬼虎,以恶鬼为食,此人——钟馗!!

“不知~道友是哪路神仙?来此有何要事?”神荼郁垒退下之后

“我是谁你不需要知道,带我去见酆都城城主。”

额头一枚令牌符印显现,浩瀚的魂源之力突然爆发,铺天盖地狂涌而去。

“是!”神荼郁垒却是突然单膝下跪张口说到。

“是,上神!”钟馗身体弯曲向前微倾拱手而道。

这就是地府,混乱和秩序并存,矛盾而又和谐。阶层等级的严格,显示着秩序的延续与遵守。只有下层人物才会发生混乱,因为他们需要生存。

“带路”我淡淡的说道。

酆都城又名‘鬼城’,是前往地界冥府的第一道关卡,万物众生肉体死后,魂魄皆会来此通过鬼门关来到这座地府第一城,只有经过允许方可进城,如果可以,也可以前往十大阎罗掌管的领地生存栖息。

洗净自己的业果,便会被安排去往何处;若是没有业果缠身也可以随自己心愿随意选择自己的去留。

整个地府是没有日月的,没有黑夜白天之分。只有天上那永不坠落的散发着微弱红色光源的巨大血珠。

穿过鬼门关,一眼望去两座的山峰中间有一条官道,透过缝隙隐隐可以看见一座城池的面貌。

在这山脚下有一座座独木桥,又叫‘断罪桥’。桥下有条河——‘炼罪河’(不会取名就这样叫吧)‘炼罪河’是地府‘忘川河’的分支。

独木桥长百米,一根独木桥只可渡一人,凡是十恶不赦之人一旦踏上去被断罪桥所感知便会断裂使其坠落炼罪河,一身的罪孽对于炼罪河就像是黑夜中刺眼的光。

坠落其中的人必将经受炼罪河七七四十九年的洗炼(就像是给伤口上撒盐的百倍痛苦);再被沉入水底受那九九八十一天的闷气之苦,忍受水中的异兽‘冉遗鱼’的啃咬之痛。

‘冉遗鱼’长着鱼的身子,蛇头、六只脚,眼睛像马耳。食之避噩梦,可避凶邪之气。(自己上网查的,就这样瞎写吧)

时间一到,罪孽之人便会被冉遗鱼蜂蛹而上推回岸边,在经历三百三十三天的劳作之苦,被地府吸取足够的冤孽之气便可渡河。

在河的这头岸边长着几排黄泉葫芦。这些葫芦可以掏起地府任意江河湖泊的水,那些恶灵则生活在河的这头整日不断的与药田浇水。在河的那头岸边则长着很多颜色各异的彼岸花。

这里隐然有了一幅村落的景象,有着十条守灵街,每条街有着黑白无常与守灵将,防止恶鬼作乱。

“哈哈哈~~”身后传来一声大笑。

“什么断罪桥,老子一身罪孽,照样过得来!”回头看去却是一个浑身怨念滔天,脸上有着几分癫狂的青年。

“你是孟婆?手里的就是孟婆汤?”

“不是,我是守桥灵。”

“这是,路引汤!”

“喝了路引汤便可过城门,否则顷刻间魂飞魄散,成为地府的养料。”守桥灵如实说到。

“那边几个人为何不需要?我们却偏要?”

“这是何道理?地府不是说公平断罪,公正论罚吗?”那青年确实针对于我了?

我看了一眼面无表情的钟馗,走上前去,伸手盖顶,瞬间使出吸魂大法,将之吞噬一空。望了望对岸,摇摇头回身继续向前走去。

“不要再有下次!否则……”我突然说到。

“这片地方始终恶源太浓,对于那些摄入不深的灵来说是很危险的。既然你们能力有限,那我就勉为其难帮帮你们了!”

“你觉得怎么样?”我低头对着钟馗说到。

“上神请便!”钟馗弯腰说道。

“好!”没有再多言论。

张开大口,对着对岸猛力一吸。对岸除了守灵将,所有的灵魂、魑魅魍魉、黑白无常、鬼怪精灵通通入口而来。

“救命啊~我不要魂飞魄散~”无数的怨灵,鬼魂,在哭泣救命。

“呃~~”打了个饱嗝,感觉身体充满了能量,要是消化了有事一番实力大涨。

钟馗看着眼前瞬间空荡荡的村庄,感觉到了深深地恐惧,纵使冥帝可以做到,但绝不会这般轻松。

要知道这村庄虽小却也不是一下子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地府之九道轮回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