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古城祭 第七章 情谊(二)

小说:古城祭  作者:君行早  回目录  举报

这是春天里的事情,陆浩、靳舒兰夫妇就在这个春天里在乌兰昭屯的农村扎根了。

农村的活计忙碌而艰苦,农民的作息时间是跟着太阳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夏天的白天是十五个小时。

陆浩和靳舒兰没有因为劳累和艰苦而气馁,他们因为自己的知识有了用处而信心百倍;他们因为受到了村民们的尊重而心情愉悦;他们因为看到那一地青绿的禾苗而欢欣鼓舞,他们是辛苦的、幸福的、他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他们的工作成就是被村民们期盼着的。

然而将科学的种植方法落实到实际生产中,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乌兰昭的原始面貌是俗称的八百里瀚海,由于地壳变迁,瀚海干涸后,在飓风的作用下,湖底沙被堆积成了沙丘,这里的人们俗称沙坨子。

而平原则是灰沙土层很薄的草原,草原被开垦成耕地后水土流失严重,多年之后便露出了下面粘重的碱土,碱土上寸草不生,就连生命力旺盛的菅草和碱蒿也难以生长,所以这里是一片碱土地,也是农作物产量极低的地区之一,尽管这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在五亩以上,可是传统的广种薄收的种植模式,已经很难让这里的人们走向富裕。

陆浩和靳舒兰的科学种田方法,社员们一时还不能适应。生产队长来找王队长,说以前派工都是一个点种的跟一副犁杖,一去犁杖按照原垄掏墒,点种的把种子点在伴上,回来扣土将种子掩埋了,同时形成了新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新伴,点种的再把种子点到新伴上,如此循环下去,后面再跟着压辊子,就完成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这种播种的方法省事,省工,当然这种方法的致命缺点是粗糙,做不到全苗,对于科学种田以苗定产的要求是行不通的。

生产队长说现在我要派几个点种的跟着一副犁杖?王队长摸着头回答不出,他摸迷糊,是呀,以往一个点种的跟着一副犁杖,马走多块人就得走多块,可是现在陆浩要求每个种子落地都要踩格子,就是要求把种子直接踩到湿土上,这叫保底墒,其实这种方法也是陆浩来到这里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和社员们一起摸索出来的经验,但是这就用工了,以前一人跟一副犁杖,是走在旁边的旧垄上,土实诚走道一般,现在是走在新土上,土塇还要踩在种子上,这还不算,原来种子间的距离是二尺一,也没个标准,大约也就是一米以内就行了,可是现在陆浩的要求是种子间距一尺二寸。

王队长来请教陆浩,陆浩说以前管农民叫大老粗是错误的,农业生产是一门实际科学工作,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粗糙,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你糊弄一会,土地就会糊弄你一年,这一整年就白干了。所以从广种薄收到科学种田,即来不得马虎大意,也来不得急躁,这是个缓慢的适应过程,也是生产实践的摸索过程,现成的经验拿到这里来不一定好使。

王队长对陆浩很崇拜,在他那上了一堂课,一路上又在心里揣摩了一回,觉得实在是这么个理,因此决计就这么毫不差迟地和生产队长商量,用工多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从旧观念中转变出来,要脚踏实地科学种田下去。

玉米苗出来后王队长又来找陆浩,说这下子坏了,那些杂交的玉米苗苗情还算好,就是长势不旺,和本地的品种相比较,杂交的玉米苗不但弱小而且色气发紫,就跟冷僵地上的一个样。社员们都气馁了,说这样的苗情还丰什么收,擎等着减产吧。

可是陆浩并没有半点沮丧的表情,他平静地对王队长说:”,你不要急,社员们刚刚接触杂交玉米,有这样的想法是正常的,我已经到各处的玉米地里不止一次地看过了,今年的玉米苗情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杂交的玉米种由于种子颗粒小,前期的长势较弱是正常的,但是用不了十几天,它的长势就会超过本地品种的玉米。”

过了一段的时间,王队长又来找陆浩,还没有到跟前,就老远地打招呼,说:”陆兄弟,把那手里的活计放一放,歇一会,我有好消息告诉你。”

等来到跟前,陆浩说”什么好消息,难道说你梦见在水里捉到鱼了。王队长则长出了一口气说:”,抓到鱼算什么,那杂交玉米苗子长的,都跟手指般粗,长势蹭蹭的,已经超过了本地玉米一大截了,你要是不信到地里看看去,这回擎好吧,今年说不定会增产很多粮食呢!”

陆浩平静地笑着,他心的话,我早都到地里看过了,这王队长就是这个本质,心里只有粮食,他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是干啥的。

转眼就是秋天到了,这一年乌兰昭生产队一百八十公顷地,玉米间作套种小麦一百公顷,杂交玉米五十公顷,到了入冬脱粒结束,再加上三十垧地的杂粮收入和畜牧业收入,年终分红的时候,乌兰昭生产队破天荒地每个日值分配了五元钱,并且每口人的口粮中分得了一百五十斤的小麦,这就是说,乌兰昭生产队的口粮近一半是细粮,这在当时城镇人口供应的红本量也是望尘莫及的,这还不算,乌兰昭生产队已经八年没有现金分红了,收入分配大会就是公布存欠的一本帐,而今年是一分不差的全部现金兑现。

开完了收入分配大会以后,乌兰昭生产队的男女老少每个人的脸上都现出了抑制不住的笑容。

社员们到镇子上的次数勤了,到供销社的次数勤了,他们割肉打酒,买新衣换新帽,家里男孩子年纪到了二十岁的爹妈开始托媒人、说媳妇了,他们在媒人面前腰杆直了,说话敞亮了。

街道上时不时地飘散着炒菜炸锅的香气。就连外屯子的人到乌兰昭屯都来的勤了,他们是来给自己物色女婿的,而这时乌兰昭屯的人却把脸扬了起来,他们要好好地享受一下被抬脸看人的感受……

就在这个冬天里,陆浩夫妇也搬进了村民们为他们盖的新房,新房虽然是泥草房(全村还没有一幢砖瓦房),但里外都给碱泥抹得平滑鲜亮,这是东北传统的两头挑的三间房,中间开门,东西各一间,中间进门的一间是厨房,西边的一间是杂物间,储存生产工具和粮食,东面的一间是住宿间,搭了暖烘烘的火炕,火炕和外屋的锅灶相连,设计很合理,屋里摆放着简单的桌椅。

窗子是新式样的大四合梯子窗,窗子框里外都刷了湖蓝的调和漆,在阳光里是跳跃般的鲜亮,玻璃口抹了腻子,丝风不透,阳光透过窗子来,照射在屋子里,凭添着许多的温暖和喜庆。

陆浩万没有想到在改造的过程中,还能够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对此大队革委会主任锣鼓响曾向公社张书记汇报说,王队长阶级斗争观念不强,阶级立场不稳,屁股坐歪了……

但是得到的答复是——那是群众自愿的,又没有花集体的积累,谁也没办法。张书记的话软塌塌的。

这一年乌兰昭生产队毫无悬念地被评为全公社的先进集体,先进经验被张书记报到了县里,但是被退了回来,要求重写,张书记在党委会上和委员们讨论了一个上午,也没有讨论出头绪来,乌兰昭生产队的经验也就再也没有报上去。

年关临近了,乌兰昭屯现出了多年不见的喜庆气氛,家家张灯结彩,窗子上的挂芊,门上的对联,屋里墙上的年画,真可以说是年味十足了。

陆浩兴奋地对靳舒兰说你看,农村过年才是真正的过年,我们在城里哪感受得到。他们没有这个习惯,但是乡亲们已经涌到他们家里来了,给门上贴了春联,给窗棂上粘了挂芊,给墙上贴了年画,靳舒兰激动地给每个人捧上了一碗浓浓的红茶,一屋子的喜气,一屋子的热情,陆浩夫妇感激着乡亲们,乡亲们更感激陆浩夫妇。

当乡亲们走出屋子的时候,靳舒兰的眼泪也涌流下来,陆浩说舒兰,我真的觉得我们受到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农村受到了改造,也感受到了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滋味。

在接下去的几年里,乌兰昭生产队和所在的大队,由于采用了杂交种种植和间作套种的先进种植方法,产量和产值都连年翻番,社员的家庭收入和村屯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王队长在总结经验时说,是文化大革命这阵风给他们送来了两位活财神。社员们说粮食丰收了,生活提高了,这是农民对国家的最大贡献。

陆浩和靳舒兰说,知识和生产的结合产生了新的生产力,使知识分子有了用武之地。几年过去了,陆浩夫妇和乡亲们已经打成了一片,他们已经把身心全心全意地融入到农村里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清明踏青快乐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4月4日到4月6日)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古城祭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