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唐之寒门崛起 第十章:清晨习笔遇高人!【求收藏求鲜花】

自大唐开国一来,封官授爵少之又少,唐宗奉武,非军功不可或赏,再加朝堂上勋贵把持朝政,大多官员多为举荐,众多能人志士,胸有大智却得不到发展,报国无门。

此次圣上开科,原为天下志士之希望,可程大将军一句哎呀我的妈,不知断了多少才子晋升之路。

太极宫中御书房内,李二思前想后,也甚是觉的不妥,这位千古卓绝的帝王,当时也是突然一时心血来潮。

此乃天下选举人才之试,岂能儿戏?一番沉吟,帝王在龙书案上写下,‘一试观观即可,监审核二试三试慎举!’写完之后抬起头

“来人!”

“陛下!末将在!”

着时一位身穿侍甲,要系长刀的侍卫进书房拱手。

“你派人将此信件带去五城兵马司,然后即可将此种信息,下发到各州郡府县不得有无!”

“是!陛下!”

御前侍卫恭敬拱手,然后接过行礼,转身便走了出去执行命令,李二深吸一口气,又继续低下头批改奏章,此夜已深为有一旁孤烛,还在一闪一闪摇摇晃晃。

“哈哈!好喝!好喝!谢兄!我们明日再回!祝!祝!你我考上个好成绩!”

“借悦兄吉言,谢晋也祝悦兄上上前十,越兄看你已然喝多,谢晋送你一程吧!”

“不用!不用!这才喝了多少,悦己我可是号称百杯不醉,此刻多谢兄台吉言,悦己所住客栈就在附近,今日已晚便不做打扰,吾去也!”

袁尚哈哈一笑朝其拱手,便转过身摇摇晃晃向前方走去,谢晋对其拱手。

“悦兄再会!”

远方袁尚没有回头,只是举起手臂晃了晃,然后继续摇摇摆摆行走与达到之间。

“呵呵,这袁尚到也算奇人一个,如能进仕途,或者有重大发展。”

谢晋微微一笑心中感慨不由而发,通过之前交谈他发现,这袁尚虽为富商之子,但所知甚广,天南海北奇闻异事,皆都知道一些。

为人有趣,也会看准时机勇于上前,结交官宦显赫之辈,为将来打通后路,到可算的上有勇有谋。

带人也算真诚,至少谢晋没有感觉丝毫恶意,到是可以结交一番。

“呼~早点回去睡吧,明天还要考试呢!”

深深大了个哈欠,抬头繁星漫天,一轮洁月悬于天空,抬眼望去一望无际。

行走在这辽阔星空下,不一会儿便回到客栈,来到自己房间,倒在床上沉沉睡去。

一夜无话,很是安稳,万物宁静,唯有那洁白的圆月,置身于万众星辰之间,洒下万缕银辉,沐浴大地。

次日清晨天刚亮,谢晋便早早爬起,看着窗外雾蒙蒙的一片,大大伸了个懒腰,简单洗漱一番换好衣服,便带上背包向客栈外走去。

清晨的沣河小镇朦胧一片,古香古色的建筑,都沉浸于一片薄雾之中,身穿锦袍的谢晋,带着挎包行走尚无人烟的街道上。

之所以这么早起,是因为谢晋每日,都会有习惯性的早课,所谓诗词歌赋,文墨画习缺一不可,读书必不可少,但习字却也十分重要。

古代用的是毛笔,所以这几个月来,谢晋从未停下,每日坚持练习,好把这十五年来的生疏都补回来。

穿过一片小树林,谢晋来到一条缓缓流淌的溪流之间,沣河古镇多水,四周诸多支流环绕,水源充沛,最终顺流而下汇入沣河主干之中。

小溪清澈见底,多有游鱼碧草青绿,谢晋找了一平石滩上,打开包袱,里面只见一笔一砚一三寸大小的木板,及一块干布。

谢晋熟练的拿起毛笔,在清澈的溪水中点了点,毛绒触水化为湿润,然后执笔在木板上龙飞凤舞起来。

被浸湿的毛笔,在木板上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抒写出苍劲有力的毛笔字,当写满之时,用干布一擦便又继续抒写,如此往复。

时间一点一滴的在过去,不知不觉天空从鱼白色变的蔚蓝,那浅浅的明月开始淡去,就在谢晋执笔如飞,陷入忘我的书法中,一位老者从淡淡的薄雾中走来,看见一蹲在溪流便的身影,不由的心生好奇向着走去。

走近一看不由一惊,竟是昨日那工工整整对出下句,连自己都不由一叹的少年。

“哦?竟然是在练字!”

看着少年在河边用功习字,老者心生好奇,便上前一观,当看清谢晋所些书法后,顿时眼前一亮,不由自主的开口。

“好!好书法!”

此刻谢晋正在忘我的练习中,听到一旁一苍老又力之声,抬头一看脸色微变,赶紧拱手。

“谢晋不知,学监大人前来,越多失礼还望赎罪!”

来此老者正是两朝之师,贞观初年最富学识和影响力的,儒学大家李纲!

“哈哈哈,无妨,无妨,要说事来,到是老头子我打扰尔在先,又何来你之过错?”

“学监大人才赋五车德高望重,谢晋不敢。”

谢晋恭敬行礼很是礼貌,这让李纲很是满意,摸了摸雪白的胡子点点头,但突然察觉到什么,当下看向谢家郎。

“谢晋?这是你本命,还是子名?”

“学生不才,家里贫困,尚未请夫子开蒙,所以也无赐字!”

“咦?奇怪?看你谈吐举止,衣着富贵,并不像穷苦人家,在看尔书法已有大家风范,昨日考题工整无比,一看你就是出自名师之手,大族子弟,怎可说穷苦人家,无师无学!谢晋!无事不可胡言乱语!”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唐之寒门崛起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