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神话纪元 第六十一章:熟悉与陌生(下补)

小说:神话纪元  作者:山隐老人  回目录  举报

更何况自己这个曾经的已经被彻底证实了所谓证据确凿的女祸之人,他又怎么可能让自己活下去对他的盛世江山造成丝毫的威胁。这是为帝者最不能容忍的可能威胁道他的帝国统治的所有威胁都要不惜一切代价的彻底抹杀掉,所以他一定会去的。想到这里有些有些低沉的声音仰天咆哮到“李世明,你又让我多了一个杀你的理由!”将手中空荡的怎么也倒不出来什么东西的酒樽随手一抛,只听得啪的一声伴随着一声怒骂之声响起。

“笨蛋、白痴,可恶啊”老板娘有些气急败坏的怒骂道,如不是自己反应的及时;隔绝了这方空间恐怕这周围不少人都听到了这个白痴丫头的话,不知道会惹出多少麻烦?

突然她好像隐约间看到什么东西自眼前划过,本能的伸手去接,可惜身体却是有些跟不上那白光。

“我天下仅此一副的汉尊白玉酒樽!”看着那自眼前划过一条完美抛物线,因准确无比的砸中一位过路小厮的而破碎不堪的酒樽。老板娘眼中一窜窜晶莹剔透的泪珠无声的划落,用颤抖无比的玉手指着公孙兰那玻璃心碎了一地。有痛心疾首的悔恨和一丝难掩的愧疚之情,早知道如此就绝对不把那自己千辛万苦得来的宝贝拿出来炫耀了,从那以后不论自己将那汉尊白玉酒樽藏在哪里这个可恶的、只知道吃霸王餐从来不付钱的死丫头每次都能找到。

“呜呜呜·········”纵使心中有些不甘却又不好说什么?毕竟自己对于他二人的谋划早就有所擦觉只是不是很确定而已;两个人都是为了对方可以舍弃一切的人,只不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们二人至始至终都没有发现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

不,或许······,哪位窦大将军在那次之后或许便有所察觉了;只是一直瞒着这个看似聪慧无比但是在感情上却如同个白痴一般的小丫头。

不过他身上原本就背负这沉重无比的宿命枷锁遇到那丫头之后又将二者的命运嵌合在一起,妄图凭借一人之力背负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命运又岂是那么简单的。

摇摇晃晃的在屋脊之上打着转,神情有些茫然、无措;看着令人心疼无比,举目四望公孙兰只觉茫然一片这天地之大却无自己的安身之所;心中一片空荡突然一手捂住胸口无助的蹲在上哭泣、可是却是怎么也无法摆脱那再度袭来的让人无法摆脱的命运。以前总有他在前面为自己遮挡着一切的风雨与黑暗,这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自然的让她好似回到那个记忆深处的地方一般,可惜终究自己还是忘不了啊!忘不了齐王、太子俩府那三百七十五口如同猪狗一般被屠了个干净的那个夜晚,到处都是火、烟火浓的让自己看不清方向,到处都是呼喊声,鲜血将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色。如同梦魇一般始终缠绕着自己这些年自己无数次的半夜惊醒,每每半夜惊醒之后陪伴自己只有这两柄他为自己锻造的剑。仿佛间只有死命的、紧紧的握住手中的剑才能给她一丝丝微不可擦的光,不至于彻底坠入那无尽的深渊之中。

一道清朗、空寂、似无情又似有情、似隔绝天地超脱其外又似包容一切芸芸众生的声音突兀的响起,其中却又蕴含着一股原本不该出现的担忧“她怎么回事?”

“自从日前于大名宫回来之后他便一直是这样!可是大明宫中的种种却是让人无从得知啊!却是让人有心担心!姐姐我还是第二次见到她这样的令人心生怜惜之情!剑因持剑者而舞动,到底是名剑成其主人还是手持名剑的剑者成就原本籍籍无名的剑?”老板娘感应到背后那一股独特的超脱万物却又遁入其中的纯阳之气,原本紧绷的身体放松了下来她明白若是有人能够瞒过身后之人的话!那么就是十个自己加起来没有丝毫的用处。

公孙大娘近十年来江湖之上朝堂之中突兀的声名鹊起的剑客,剑下亡魂:无数三教九流、王公大臣、异族来犯之敌;有人认为她是近百年来最强大的剑客之一。

而裴旻亦是天下间最负盛名的剑客,更是大唐开国来唯一的得到唐王朝认可唯一一位当世剑道圣者。“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这一句在整个李唐流传甚广的诗句指的便是他。他是裴家几百年来最负盛名的一位家主、出镇边疆威伏五胡族的龙华将军、急流勇退的左金吾卫大将军,更是自哪位孤独皇后之后唯一一位成就剑道至高之境的强者,初唐三绝之首。与诗酒歌三绝的太白剑仙李白的、自孔孟之后唯一一位儒家圣贤的张旭并称于世被认为是李唐三圣。得到太宗皇帝李世民的亲自接见,更是赐予见官不拜、持剑入宫的荣耀。

这两位一位是威压天下十余载的江湖宿老,一位是天下间突兀崛起的绝代女剑客;他们之间必有一战这是天下间无数强者翘首以盼却又十分不愿见到的惊世一战,这一站其中所蕴含的东西让无数的人深思啊!

每一位见过其剑的剑客都惊为天人更是期间归隐发誓此生再也不用剑,他们认为手中的剑,是对那一柄无双无对的剑的侮辱;他们更还怕的是那个为剑而痴的让他们胆寒的女子将手中的剑对准他们,因为他们十分清楚两者之间那浩瀚无边的差距是那样的令人绝望。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神话纪元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