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终极奥义 33

小说:终极奥义  作者:chaoxiaoniao  回目录  举报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翻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而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这样呢?因为此:天下多禁忌,百姓越贫困;世人多锐利武器,国家越滋生混乱;世人多技巧,奇物越滋生;法令多彰显,盗贼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百姓自我教化,我喜好清静而百姓自然端正,我无所从事而人们自然富裕,我没有欲望而人民自然淳朴。)

(备注:1、该段是对“我有三宝”等段落做出的总结之语,即无为而天下大治。

2、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此三者皆为回归事物本源,合同于道。《四十五章》曰“清净,为天下正”,《三十九章》曰“侯王得一为天下正”,故可知以正治国之“正”为“清净”之意;《三十章》《三十一章》等对于用兵的阐述才是以奇用兵,“奇”与“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之奇其意相同,有独特独到之意。以正治国,指以清静无为普遍施行于全国;以奇用兵,指以(仁慈)特意施行于军队,故而“以正道治国,以奇谋用兵”的翻译是错误的。

3、《在宥》曰:“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獊囊而乱天下也。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齐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余儛之。吾若是何哉!”故而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4、《应帝王》曰: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

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夫?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可知,圣人治国乃自治而非治外,治己修身而非治人,其意非“我好静,而民自正”而指何!至于治国,不仅如涉海凿河使蚊负山般困难,《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更可知,治天下陨天害命,实乃大过!

5、“我无欲,而民自朴。”《礼记·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曰:“夫人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阐述了人产生好坏之分与世道大乱的原因,即与物相接应物无穷,故而欲望产生纷争;又,治天下者唯正己而已;故曰:我无欲,而民自朴。

6、一个人的才能就像一把尖刀,能保护亲近的人,但同时也伤害了另一部分人,这样的话人与人永远都不可能和睦相处,世界也永远不会和平。但如果所有的人都德行内敛,才能隐而不发,就如婴儿一般,如此则没有人能伤害别人,也没有人需要别人的保护。才能内敛,则天下无伤;众皆朴素,而至大同。

7、“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此即所谓“其事好还”,世人愚昧不知根本,皆以为民弥贫而至天下多忌讳,国家滋昏而至人多利器,奇物滋起而至人多伎巧,盗贼多有而至法令滋彰,殊不知其有反复报应。《左转》曰:“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意思是说:“没有丧事而忧戚,忧愁的事必定会找上门来;没有战事而筑城,敌人一定会据以为屏障。”故又有言曰:“在上位者,洒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而后可以治人。夫上之所为,民之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而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意思是说,在上位的人,要洗涤自己的内心,一以待人(大约指一种态度对待所有人),有规范申明诚信,可以明显的成为征兆,然后才可以治理人民。这便接近了无为而治。后面的意思就与本章节相近了,意思是说,在上位有所作为,会成为人民的榜样。上位者不做而人民做了,就会被加以刑罚,他们就不会不警戒。如果上位者做了,人民也会效仿,这是必然的,怎么可能禁止呢?而统治者又怎么会完美无缺不犯错误呢,人民靠治理又怎么可能呢?)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翻译: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强盛它;想要废除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微明”。柔弱胜过刚强。鱼不可脱离池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展示于人。)

(备注:1、知常曰明,而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可知万物回归根本,抱一守静乃曰明,明即明了;而在“二”的层面,则阴阳是对立转化,故而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可知通阴阳之道乃曰微明,微明即稍微明了。两相对比,高下立判。上段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讲“我无为,而民自化”,该段则紧接发挥,阐述万物不可脱离根本,好比鱼不可脱于渊。归根曰静,静则无为,故而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我们说,如今的文明就像一辆加速的列车,贸然使其停止,必定车毁人亡,但物质文明又是人类迈入大同世界所必须抛弃的,那该如何做呢?该段便给出了答案:想要削弱它,必先强盛它。简单来说,就是推动文明的继续发展,而且老马、恩斯等人已经提供了理论指导。老马运用他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预言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最终被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而人类也最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所谓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共识范围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有序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资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个人都尽其所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也提出了若干原则性的预见,比如:1、社会生产力将高度发展;2、社会将占有全部生产资料;3、旧的社会分工将消失;4、全面实行计划经济;5、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6、国家最后消亡。

不过,老马和恩斯没有为社会主义社会设计现成的模式,也没有为未来的共产主义设计现成的模式。他们期望通过实现家庭的分化,形成共产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结构,并在客观上依赖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共产主义分配方式,形成人人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当然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人平等的至德之世,只有通过拯救人心,只有圣人方能做到。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人类社会的终极模式,便是人类最初的社会模式,这种模式《庄子》有明确叙述,《道德经》全书都在讲述方法与步骤。人心之难治,不必过多叙述;人的自制力也高低不同,相同的标准无法施行于所有人。也许你能够发现,无论是“不尚贤”还是“不贵难得之货”等所有措施,都是在客观上消除人们失德与犯罪的动机,并非在主观上要求人要提高道德修养。没有难得之货,自然没人为盗,因为无利可图;难得之货尚行,自然有人铤而走险。道理浅显易懂,但几千年来人类却一直在施行后者。

但是按照该理论指导继续发展文明是没有问题的,衣食足而知荣辱,当有一天人类所能生产远大于人类所需时,货币这种东西便消亡了(另外,我们相信行业将会逐渐消失,渐渐合并,而非逐渐精细化;同样的,各种学科也会逐渐减少合并,而非更加细分),而这时候人类终于有机会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生命的意义,直面自己的内心。这便是人类进入至德之世的开始,而圣人则是引路人。

3、“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胠箧》曰:“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鉤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国之利器为何?圣人乃国之利器也!天有大德而不显,天明则日月不明,圣人于天下亦不可展示贤能,故不欲见贤,不可示人,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于普通人,人若有德而不藏,发于外也,则本元不固,孔窍疏而不密,故邪可乘虚而入,发则为病。)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翻译:假如我稍微地有些认识,行走在大道,生怕走了邪路。大道非常平坦,而人们却喜欢走小路。朝廷装饰豪华,却农田荒芜,仓库空虚,仍然穿着华彩,佩带利剑,饱足饮食,财货多有积余,这就叫做盗魁。不合大道!)

(备注:1、上段讲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故而世人当效仿圣人,但事实并非如此,该段则阐述了世人背道而驰的所作所为。

2、《礼记·中庸》曰:“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著龟,动乎四体。”意思是说,国家将要兴盛,天下一定会展现祥瑞,国家将要灭亡,天下也必定会出现妖孽。它们也会反映在卜筮中,表现在人们的仪容举止上。

至于妖孽出现的原因,《左转》曰:“人之所忌,其气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意思是说,人们顾忌的事情,是由于他的气焰决定,妖孽由于人而兴起。人如果没有缺陷,妖孽不会自己兴作。人丢弃常规,妖孽就会兴起,所有会有妖孽。又曰:“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意思是说,天违反时令便成灾,地违反物性便是妖,人违反道德便是祸乱,有祸乱便会产生妖灾。两者大意相同。

祯祥即天地大顺之吉兆,包括天地现祥珍兽现世等;妖孽即物类反常之凶兆,包括草木成精动物作怪等。《左转》亦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又曰:“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如果一个时代居上位者浮夸骄奢自我标榜,不以农事为本,则民众必定贪图富贵博名求利,不惜性命,那么整个时代的道德就崩坏了。整个坏掉的苹果只能丢弃,整个世道崩坏的社会只能迎来灭亡。同样的道理,果真有圣人于世,必定会伴随神明降临。这是可以验证的,且拭目以待吧各位!

3、“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大道完备至善,对所有人都敞开,也许有人问,我已经人老珠黄,寿命没有几年了,还能得道么?《庚桑楚》曰:南荣趎蹴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长矣,将恶乎托业以及此言邪?”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若此三年,则可以及此言矣!”可知,年长者亦可以得道,且其方法《四十八章》等许多章节都有阐述。那怎样才叫做得道呢?《知北游》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也就是说,当你知道何为道,如何才能得道时并未得道。道可道,非常道。人的一生,在初生时是最接近道的,而人要做的,就是重返这个源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名望和身体谁更亲近?身体和财货谁更贵重?得到和失去谁有祸患?所以过分爱惜必定有重大耗费,多收藏必定损失厚重。所以知足不会受辱,知止不会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备注:1、世人皆背道而驰,该段则从人的切身利益出发,阐述合同于道的重要。

2、《二十八章》曰“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故而知足不辱;《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故而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翻译:道恒久无名,质朴。虽然小,天下没有能使它臣服。侯王如果能够守持朴素,万物将自己宾服。天地相互交融,就降下甘露,百姓没有命令而自然均匀。万物受到制约才有名称,名称既然有了,也就要知道限制,知道限制可以没有危险。好比道在天下,好比川谷对于江海。)

(备注:1、名与身孰亲?该段则做出了解释:万物之源的大道尚且无名,人何须求名?

2、《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该段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此三章为总分关系,亦合圣人治天下之理,执守无为而万物自化,执守朴素而万物宾服。

3、“始制有名”。该句虽然简短然而翻译版本众多,“制”此处取制约之意,道本虚无,故无限制,故而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天地,而后天地交融,以降甘露,万物生于其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物化之后,万物才具有形体,但其精神也便要受本体制约,有了限制才产生了名字(比如虫鱼鸟兽,各自受水陆空不同的限制,所以才有虫鱼鸟兽的名字),所以知道限制,才不做逾越界限之事(比如人是陆生,知道此限制才不会长期在水里活动。而混沌不同,在物化之前,即没有限制,又不可以命名),才可保长久。故曰: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其与上文“知止不殆”相呼应,也是其进一步解释。

4、《天瑞》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延伸开来,逾越界限,出其所宜,则乱生矣。因为受到限制,故而天地有名,万物有名;因为没有限制,故而道常无名,可道之道,非常道也!)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终极奥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