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终极奥义 31

小说:终极奥义  作者:chaoxiaoniao  回目录  举报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翻译:达到极端空虚,持守清净无改。万物一起生长,我来观察其往返。万物繁多,各自回归根本,回归根本叫做“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知道“常”叫做“明”。不知“常”,妄为造作凶险。知道“常”能够容纳,容纳才能公正,公正才能保全,保全才是天性,天性才合于道,合于道才长久,终生没有危险。)

(备注:1、上段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该段则回归本源看本质,继续阐述方法与原因。

2、“静”即虚无,与“虚”为互文;“复命”即回复生命,指“静”为生命的本源;“全”指保全,并非普遍或周全;“天”指天性,即自然。保全则德全,常德乃足,则复归于朴,返朴归真即合于道。单独拿出该段,自然横看成岭侧成峰,翻译会各有不同。

3、“致虚极,守静笃”。《西游记》中唐僧一行返回如来处要求以无字真经换取有字经,佛祖是这样回答的:“你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无字真经虽然无字,但有所表达,那就是“空”;如果多说一点的话,“致虚极,守静笃”再合适不过了。

那如何才能做到?答案是恬淡寂寞。《刻意》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遁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此外,关于守静的原因,《天道》如是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意指息虑,上同。)

4、“不知常,妄作凶”。《周易》有一卦为无妄,天雷无妄,该卦为异卦相叠,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震为雷,天在上,而雷雨风行,则万物不敢妄动,妄动则招致凶险。

5、“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静为生命的本源,世间本无纷扰,故而天地容纳万物;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里之理,故而于人物无弃。天地容纳万物而无偏私,故而公正;圣人于人物无弃,故而公正。公正则万物敬仰而无灾祸,故而得以保全;保全则德全而神不亏,神不亏则天性无缺,天性无缺则可称之为道。)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翻译: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存: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慈爱,所以能勇武;俭啬,所以能宽广;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之长。现在舍弃慈爱却追求勇武,舍弃俭啬却追求宽广,舍弃退让而争先,死定了!慈爱,用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救助他,就用慈爱来保护他。)

(备注:1、上面讲“不如守中”并阐述了原因,该段则从自身出发阐述如何守中去合同于道。自“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至“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皆为三宝的具体阐释。

2、“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故曰勇。慈曰柔,勇曰强,柔弱胜刚强,故曰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4、联系全文,你终于可以知道,《道德经》绝不是一本兵书,也不是一本反战之书,更不是抒发其济世情怀或其他有所指之书,即是有所指也并非主要观点。全书旨在阐述“道”与“德”。)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翻译:用道辅佐君王的人,不以军队逞强于天下,这种事喜欢反复报应。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从生。大战之后,必有荒年。善于取得结果罢了,不敢凭强盛获取。取得结果不矜夸,取得结果不炫耀,取得结果不骄傲,取得结果只是不得已,取得结果不逞强。事物壮盛就会衰老,这就叫做不合于道,不合于道会提早消亡。)

(备注:1、自该段至“战胜,以丧礼处之”皆为三宝之“慈”的阐述。

2、“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所以说战争是全人类的不幸,这种事情喜欢反复报应,冤冤相报何时了。故而圣人仁慈,德化天下。

3、“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天地不老,以其不自生,亦以其不求壮盛,而物皆求壮盛,发展到壮盛自然会走向衰落。同是天生地长,天地不衰而万物皆老,即是不合于道。所以我们说,衰老并不是自然规律,衰老恰恰是不遵循自然规律。需要注意的是,衰老与死亡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物与人皆有无疾而终,度天年而去至死不衰,此亦所谓合同于道,而物衰老至死不得终其天年谓之早夭,早夭谓之不道。)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翻译:军队,是不祥之器,万物厌恶它,所以有道者不这样做。君子平时以左为贵,用兵以右为贵。军队为不祥之器,不是君子之器,不得已而使用它,以宁静淡然为上。胜利而不赞美,如果以之为美,那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者,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事以左为上,凶事以右为上。偏将军居左边,上将军居右边,是说用丧礼仪式来处理战事。杀人众多,要悲哀去哭泣,打了胜仗,以丧礼仪式去处理战事。)

(备注:1、该段紧接上段继续对“慈”进行阐述。

2、“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我们一直劝诫人们放弃立场,若人人都站在国家或者民族大义的角度上,起战争则旷日持久,生灵涂炭。

所以那些以杀人之众而称雄于天下的王侯将相哪怕功绩再大都不值得赞颂,所以那些以兵强天下者皆不得长久。翻阅历史就知道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然王朝至二世而亡;隋朝一统天下,结束纷乱局面,然王朝短命亦不过三代而亡;反倒是学者称之为软弱的大宋王朝,重文轻武,着力发展经济,反倒有几百年的国祚。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仁慈天下,胜而不美,故而圣人亡人之国,而民不为怨。)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终极奥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