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秦时之大赵雄起 第十二章:新郑

雪花飘落,掩盖了地上的血色,两百具秦军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忽然,一个行如鬼魅的身影从远处闪烁而来,停在折断的军旗旁边,眼中露出疯狂的杀意。

“到底是什么人,几次三番劫杀我大秦将士。

哼,如果不是大王还有要事,罗网定将这群人,一个个揪出来剁成肉酱。”

百里之外,刚刚完成一次劫杀的五百鬼军则分批悄悄跑出秦国边境,然后从各种路线陆续返回han国青龙寨。

两个月里,赵嘉带着鬼军先后七次在韩、赵、魏、楚和秦国边境劫杀巡守士兵,人数从一百到三百不等,总数已经达到一千四百人。

这就意味着他手下的鬼军此时已经有一千五百之数,其中五百剑士,八百戟士,还有一百骑兵和一百斥候。

临近年关,秦军放弃了巡守边境,派出罗网和黑冰台全力刺探负责此次暗杀行动的势力,但是一点儿消息都没有。

鬼军士兵并不需要粮草,每杀一个人吸收的血气就足够他们三个月不吃任何东西,所以他们一路上几乎没有和任何人接触过,当然查不出来。

青龙寨,新建主楼大厅内,赵嘉随意地卧在主座上,看着案几上的地图。

雪姬身着宝蓝色裙琚,款款走了过来,缩进他怀来,低声道,“公子,他们回来了。”

“好。”赵嘉笑盈盈地看着雪姬,他一直抑制自己的欲望,没有要了对方的身子,一是她现在不过十七岁,还是小了点儿,二来他没有得到青龙造化诀练气的部分,如果破了元阳,炼体的精进速度会减缓整整一倍。

“让所有的百将来见我。”

“唯!”

大厅火盆的阴影里走出一个人,正是一名鬼军斥候,低头退出了大堂。

不一会儿,十五个百将依次进入大厅,抱拳作揖之后,端坐在两旁的坐垫上,鬼军有自己的意识,职位和死前一样,不用赵嘉自己费心挑选。

“现在秦军完全收缩在城市内,袭击策略已经行不通了。

所以,接下来,你们的任务是前往秦以外各国,挑选出类似青龙寨之地势,占据下来,而后剿杀贼人,增强新兵力量。

此时正是年关,大军修整,只要提前警戒,不会有太大危险,一切以保存实力为主,如果真有大军围剿立刻弃寨转移。

第三到第八戟士百人队负责执行此任务,任务持续到后年开春,然后向赵国邯郸集结。”

五名腰间佩剑的百将站直身体,抱拳领命。

“分出三十斥候,潜入han国国度新郑,打探那里的消息,三十斥候前往赵国,拿着我的信物,联系到李牧、司马尚和庞煖等人,十人前往魏国联系到乐乘,最后派出十人前往楚国请廉颇老将军回国,安度晚年。”

赵嘉缓了缓,继续说道,

“除了我挑选二十名的亲卫,其他人驻守青龙寨,开辟药园,修建校场和密室。

另外招收身世清白的孤儿,交由剩下的二十名斥候训练。

最后,对外商队收取过路费,不交者杀!”

“唯!”

“好了,退下吧。”

众百将缓步退了出去,开始安排各项任务。

“雪姬,我们十日后去新郑,消失了这么久,也该让别人见见了。”

……

公元前235年,农历腊月初八,这个年代还没有腊八节,只是在腊月的某一天会以肉为主要祭品来祭祀。

新郑城中,此时主要的王公贵族都跟着韩王在祭祀。

赵嘉一行二十余骑出现在新郑城外,说起来新郑并不适合为一国之都,既没有地理优势,也没有人口优势,几十年前韩王为避秦国兵锋把窝挪到了这里,这里进行了扩建,但还是少了点儿韵味。

进城门并没有遇到麻烦,守卫早就炼成了一双火眼金睛,很多人不是他们可以阻拦的,事后报备才是避祸王道。

一名斥候已经冒充商人,在城中买下一处府邸,赵嘉没有隐瞒,直接住了进去,那个斥候也自动取消探听消息的任务,留在府邸里当个传令兵。

就在赵嘉进城之后,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就开始用各种手段向外界传信,内容一致,‘疑似赵国公子嘉,边境消失三月之后,出现在韩都新郑。

寒冬腊月,一座新宅自然需要忙碌起来,尤其是雪姬得知他们要在这里至少住上一年的时候更是开始精心装扮,带着十名侍从到街上各种买买买。

有心人知晓,她就是当初和赵嘉一起奔逃的舞妓,当初他一曲凤求凰,被听过的人光为流传,甚至成为一绝。

各国将相逃跑的有不少,但是王孙就罕见了,除非求学,或者被送到其他国家做人质,少有离开国都的。

如果赵嘉不逃,充其量算是一个不得宠而失去王位的公子,但是他逃了,还是带着一个舞妓逃了,一开始众说纷纭,各国还不太重视。

但是后来,都以为不会武功的他忽然杀了追击的剑客,而后在边境更是买了一柄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重剑,而且按照情报,对方是单手就能随意挥动,这下子他们就不淡定了,连忙派人去查。

但是还没来得及细查,不久之后天象大变和秦军连续被袭杀的事件转移了众人的注意,对他就失去了关注。

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他又出现了,而且很高调,随身的二十名青衣骑士各个煞气萦身,显然武力也不可小觑。

于是,本应该好好休息准备过年的各情报组织又开始忙碌起来。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秦时之大赵雄起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