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万界霸王项羽 第11章、毒士陈平

小说:万界霸王项羽  作者:老腊肉  回目录  举报

此时明月钻出云层,月光照在修罗地狱一般的战场上,让人心胆俱裂。

冷风呼啸,血腥气四溢,黑暗中还有鬼火在飘荡。

汉军士兵目睹了同伴的惨状,兔死狐悲,悲痛莫名。

尤其是护军将军杨喜被人一剑斩飞脑袋的惨景,更是极大的挫败了汉军锐气。

整个夜晚,韩信不断的穿梭在各个大营,召集将领鼓舞士气---

“什么,杨喜被项羽当众斩首?”

刘邦听完下属的汇报,吓得手脚冰凉。

在几千年的历史上,项羽都是首屈一指的猛将,每战必冲锋在前,斩杀汉军都在百人以上。

汉军将领中即便勇猛的骑将曹参、樊哙、灌婴,正面遇上项羽都是被吊打的命。

本以为楚军士气衰颓,败亡在即,谁知项羽居然连斩吕马童、周殷、王翳、杨喜等四员猛将,挫败了汉军的士气。

刘邦的恐惧症又犯了,毕竟他这几十年逢项羽必败,已经成了一块心病。

麾下众将也垂头丧气,就连一向勇猛专克楚军的骑军大司马灌婴也不敢提正面对决之事。

就在这时,一个人冲了出来,一脚将传令兵踢倒了。

“你撒谎,被斩首的不是杨喜,而是一名百夫长而已。”

说话的人面色白皙,一双细长的眼睛射着阴冷的光,整个人看上去极为阴沉。

他叫陈平,是刘邦的谋士,仅次于张良。

此人和刘邦一样,也是一个无赖,十几岁就和嫂子通奸,留下了陈平盗嫂的故事。

以至于在投奔刘邦的时候,被人揭发。

但事实证明流氓不可怕,怕的是有才华。

刘邦力排众议,留下陈平,此人曾经出反间计,让项羽逼走谋士范增,自断臂膀。

此刻陈平站出来,对着这名传令兵拳打脚踢,一众大将都看蒙了。

刘邦一下子反应过来,这是陈平稳定军心的计策,大怒道:“杨喜究竟有没有死?”

“大王,他确实是被项羽抓走,在垓下城墙上斩首示众了啊。不单是我,所有弟兄都看见了啊。”

这个传令兵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诚惶诚恐的跪在地上。

这时,张良领着一名将领走进来,众将一看,吃了一惊:“杨喜?真的是你?”

“好啊,你居然家传军令,乱我军心。来人,拖出去给我斩了!”刘邦一声令下,两名刀斧手手起刀落,一颗血淋淋的人头瞬间挂在了辕门外示众。

刘邦和陈平对视一眼,彼此眼中都闪过一抹狡黠。

杨喜死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可这一幕对汉军的士气影响太大了,所以必须借传令兵的人头来平息渔轮。

至于张良带进来的杨喜,不过是从十几万士兵中找了一个相似的人来冒充罢了。

一些将领也明白过来,回想起刘邦的冷酷手段,不寒而栗,没有人敢再说真话。

或者说,就算这是一场戏,你也得做一名合格的吃瓜群众。

刘邦命人将传令兵的首级传到各营,同时让假杨喜现身说法,花了三天,军心才渐渐平息下来。

而垓下城中,项羽也在争分夺秒。

十几个火炉熊熊燃烧,至少五百名工匠汗流浃背的打造两样东西。

一是高桥马鞍,二是后世常用的马镫。

根据历史记载,东汉后期才出现了专用的马镫,而高桥马鞍是在隋唐时期才出现的。

正是因为这两样东西的出现,才让骑兵具备了更强大的冲击力。

而历史上长兵器的使用,也是从隋唐开始。

因为骑兵在冲刺的时候,长矛使用几次之后就会折断,而没有高桥马鞍和马镫的保护,骑兵很难使用长兵器。

在项羽的计划中,很想打造出最适合骑兵使用的马槊。

可惜的是时间来不及了,何况就算打造出来,要教会士兵使用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

所以,他优先选择了高桥马鞍和马镫。

有了这两样神器,骑兵将极大的释放战斗力。

“项王,我们日夜赶工,也只能打造出五千件高桥马鞍和马镫。”项伯报告道。

自从项羽敲打了他之后,项伯老实了许多,一心一意的做好后勤保障。

可无论他怎么努力,也只能造出这么多了,毕竟军中没有这么多的铁器。

项羽点开系统,看有什么可以兑换。

遗憾的是,并没有生铁一类的物资,他想了想道:“虞子期、季布、项庄,你们清点所属部下,将老弱病残幼全部挑出来。”

几个时辰之后,清理出了九千余人。

项羽让这些人放下盔甲、兵器,命令工匠把这九千人的装备全部投入火炉,打造更多的高桥马鞍和马镫。

这九千人惶恐的盯着项羽,好像弃儿一般哭泣。

在战场上,被收缴了武器的士兵是绝不可能有生路了,要么被敌人杀掉,要么被自己人杀掉。

一个年仅十五岁的楚军将士忍受不了恐惧,哭了起来。

“哭什么?给我站好!”虞子期按剑大吼,仿佛下一刻就会砍掉这家伙的脑袋。

项羽制止了他,走到这个士兵跟前,双手拍着对方的肩膀道:“收缴你们的武器,是要打造更多的军备。”

“可是大王,没了兵器我们怎么打战?”

“你们不需要打仗了,回楚地去吧---”

“大王--”

这名士卒扑通一身,跪了下来。

接着哗啦一声响,九千名卸甲楚军齐齐跪了下来。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万界霸王项羽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