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医天 四 十 章 一举三得

小说:医天  作者:idMHS_4287365151  回目录  举报

就在医天小组忙着检测、修补大气臭氧层的这几天,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之间的中南半岛出现了恶劣天气:炸雷闪电划破长空,狂风暴雨连续不断,半岛南部大陆变成了“水乡泽国”,许多乡村、城镇都遭受到多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作为地区首府的曼谷,也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

疏导泄洪虽然是排涝的最好办法,但不是根本办法,根本办法是停止降水。只要雨停了,当地政府和灾区民众是有能力尽快泄洪排涝的。常言道“水有云头树有根”,只要把“根”挖掉,再凶猛的暴雨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雨水的“根”是什么?是云!谁能把正在向下顷泄雨水的云除掉?在当今的科技条件下,只有医天小组能担当这个重任。

重任在肩,不可马虎。

虽说处理恶劣天气是医天计划中本来就有的内容,基本操作程序是已经设计好了的,但实施地区的地理位置、空中环境和周边地貌等,都存在着千差万别,不可能有固定的实施方案一套就成。所以,黄炎厚思考了很久,还是决定召集同伴们共同研究对策。

早餐时,黄炎厚表述了自己的想法,同伴们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会议就在餐厅里举行。安娜带着其他几个女佣,把奇异花摆在餐桌中央,准备退出餐厅。

“安娜,你也在这里听听吧!”黄炎厚说,“这个工程的工作量很大,饮食安排要适应工作的需要,你听听为好。”

安娜把几个女佣叫到一起嘀咕了一阵之后,自己拿过一个凳子,在黄炎厚的旁边正襟危坐,好像她就是这次会议的主持人似的。

奇异花好像也懂一点人性,摇晃着狐媚可爱的花朵,好似一些天真活泼的孩子,频频朝精英们顽皮地点头含笑。

会议当然是黄炎厚主持。

吉姆把有关的气象情报和中肯的分析讲完之后,又说:“中南半岛南部大陆和近海上空的恶劣天气实际情况,是全球近百年来极为罕见的,不仅凶猛,而且复杂:从太平洋吹去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刮去的西南风在该区域上空相遇,双方势均力敌,推来拉去,使气流携带的大量水汽在这里聚集;再加上东边的南海、西边的安达曼海和孟加拉湾、南边的太国湾涌来的超常潮汐也助长云的生成。综合仪显示:仅仅3个昼夜,降水量竟达到874毫米。从发展趋势看,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那里的恶劣天气不但不会好转,而且会更加严重,所以……”

“吉姆博士,你觉得这种情况正常吗?”莉莎截过话头说,“我看过中南半岛部分城市降水量的资料,就说南部的曼谷、仰光、丹老这三个地方,9月份的平均降水量为426毫米,连874毫米的二分之一还不到;也就是说,3天的降水量超过本月份降水总量的1倍还多一点,这样的情况正常吗?”

“所以,它才是‘全球近百年来极为罕见的’嘛!”琳达接过话茬说,“我在想: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不完全是吉姆博士摆出来的那些气象方面的因素,说不定与某种异常暗能量有一定的关系。”

“你们不要怀疑气象因素。”吉姆说,“这个地区同时受到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温的影响,年降水量是全球最高的地方。比如丹老,7月份的降水量曾创下过800毫米的记录。”

“我同意莉莎博士和琳达博士的分析,应该考虑异常暗能量的因素。”苏菲说,“正常的大气环流,正常的海温变化,怎么可能一下子聚集起来那么多、含水量那么高的云层呢?”

“那里的云体到底有多大?”郑汉仁问,“含水量是多少?”

“数据很难确定,显示屏上的数码不停地跳动,一直稳定不下来。”吉姆说,“初步观察,整个云体大概有一千多万立方千米,平均含水量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啊!这么大的云体和这么高的含水量?”约瑟夫摇着头说,“就是把它往太平洋或印度洋里赶,也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啊!”

“怎么能把云体往太平洋或印度洋里赶呢!”苏菲说,“大陆上缺水的地区多着呢!特别是旱情比较严重的阿拉伯半岛东部,还有北美洲中部地区以及非洲北部、大洋洲西部等地区,都特别需要水啊!”

“对!这是个好主意。”琳达说,“架设氮空中凝膜隧道拨云救旱,一举两得:既能消除洪涝,又能解除旱灾。不过,选择哪个旱区为实施对象,还需要具体分析。”

“从旱情的严重程度上看,阿拉伯半岛东部、大约150万平方千米的干旱最为严重,其次是北非和大洋洲西部,相比之下,北美洲西部大平原略次。”吉姆说,“但是,北非和大洋洲西部地区都是人口极少、几乎没有什么农作物的‘空地’,而北美西部的大平原上,则是居民和农作物集中的地区,所以,那里更需要降水。”

“中南半岛上空的云拨不到北美洲西部大平原地区。”莉莎说,“虽然那里连续干旱了好几年,虽然那里的旱情急需解除,但是,那里离要拨的云体距离太远了,不但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而且也没有成功的把握,我们还是不冒这个风险、不做劳而无功的事情为好。”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先解除阿拉伯半岛东部的旱灾,把这个‘一举两得’的事情办完后,单独去解除北美洲大平原的干旱。”郑汉仁说,“不过,这么丰厚的云体和含水量都集中到一个旱区,会不会事与愿违——造成人为的洪涝灾害?”

“这个问题值得考虑。”石原秀蕙说“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解除阿拉伯半岛东部旱情需要多少水。如果能有个大概的数据,进一步计算一下就好了。”

“大概数据是有的。”黄炎厚说,“从新多雷达显示的数据推算,彻底解除阿拉伯半岛东部的干旱区,用现有云体含水量的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就足够了。”

“这就好办了。”石原秀蕙又说,“大家还记得不?在‘抑制冰融’的时候,我们看到青藏高原上有许多裸露的山体,认为那里的冰雪应该加厚,这不是个好机会吗?把除旱剩余的云全部输送到青藏高原上空,利用高原上空的冷空气,让它变成雪花铺盖在‘世界屋脊’上,不是‘一举三得’吗?”

“好!”约瑟夫高兴得拍手大叫,“很好,好极了,‘一举三得’!”

“妙,妙极了!”莉莎也叫了起来,“我们很少遇到‘一举三得’的事情,成功之后,一定要好好地庆祝一下。你们同意不同意?”

“同意!”“同意!”——餐厅里响起了热烈掌声。

“我也同意!”安娜也拍起手来,“我一定给你们做红烧猪肉和三鲜馅饺子,再买几瓶高档酒,好好地庆祝一下。”

此时,大概奇异花也被热烈的场面感动了,所以它的枝枝叶叶都像起舞似的摇摆不定、颤动不止。

“你们不要过早地高兴!”郑汉仁说,“青藏高原是什么地方?从海拔的角度讲,它是地球上的‘老大’——‘高极’;从寒冷的程度讲,除了南极和北极,它是‘第三极’;从地理环境上说,它比南极和北极复杂得多:不但有世界上最高的崇山峻岭,而且还有40多万平方千米的各类冰川,七八条形状怪异的河流和十几个高低、大小、深浅不等的湖泊。另外,高原上的空气稀薄,气压很低,氮凝膜能在那种环境中形成吗?即便是氮凝膜能形成,而空中隧道又该如何架设?”

郑汉仁的几句话就像一盆冷水,一下子就把旺盛的火焰扑灭了。餐厅里出现了宁静。安娜不知所措,看看这个,望望那个,最后把目光停留在黄炎厚的脸上。

“是啊!郑汉仁博士思考的问题,正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问题。”黄炎厚说,“在高寒、低压空中架设氮凝膜隧道,我们虽然有理论上的处置方法和操作程序,但至今没有实践过,能不能顺利操作,能不能取得成功,目前还是未知数。另一个问题是,中南半岛南部上空的云是冰云还是水云,目前也不清楚。所以,我们不能小看这个问题,还要进一步地观察和论证。”

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反复研究,‘一举三得’工程实施方案的框架初步形成,再经过一系列的数据运算之后,他们终于拟定了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

散会前,黄炎厚又提出几条具体要求和应该特别注意的事项。最后他说:

“同伴们,这项工程不但是我们遇到的最大、最复杂的工程,而且也是考验我们的‘医天’技术是否达到熟练程度的工程。这项工程虽然复杂,但是,只要我们八个聪明的大脑组成一个高智慧的思维中心,十六只灵巧的手化作一把万能的工具,严格按设计程序操作,准能无往而不胜。

“鉴于这项工程的特殊性,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调整原来的生物钟,改变作息时间,日夜奋战。明天飞盘伸展起飞,要一直到这项工程结束后才能回驻地收落着陆。”

“啊!”安娜扭头看着黄炎厚,有些着急地说,“你们,你们要在‘天上’工作多长时间?需要带几天的干粮?带什么干粮?需要带多少水?需要……”

“不要再问了!”吉姆说,“等一会儿,我们再研究这些具体事情。”

9月18日这天,北美洲南部大陆天气晴朗,时速8千米的偏南风好像在告诉人们:此地秋天已经到了。

当地时间8点整,气象飞盘准时伸展起飞,上升到海拔5600米的时候切换玄奥功能快档,以每秒14千米的速度向东方前进。飞盘到达地中海南侧上空时仪器显示:海拔2750米至3100米的空中有较厚的层积云。因为云体面积不大,所以只有十几秒钟的功夫,云层就从仪器显示屏中消失了。

气象飞盘进入阿拉伯半岛上空时,天气特别晴朗,在大气对流层中找不到云层,太阳辐射的强度达到极限。仪器显示:从幼发拉底河上游到鲁卜哈利沙漠至东南沿海,2000多千米的狭长地带,已经数十天滴雨未下,河水几乎枯竭,旱情十分严重。

气象飞盘越过印度半岛到达孟加拉湾上空时,天气发生巨大的变化,仪器显示:盘据在中南半岛(南部)和临近海域上空的高层云特别浓厚,从对流层层顶以下,一直延伸到离地面约1800米,在此又与下面的雨层云和积雨云混合,大有压碎大陆之势;半岛南部的大雨正在瓢泼似地向下倾泻,沿海一带的洼地已形成大面积的洪涝,许多农作物被淹没在水中,不少村庄、小镇被洪水围困……

“报告!负光仪发现异常情况!”琳达惊叫起来,“大气中的隐物粒子失去运行规律,暗物阴性、阳性和中性粒子的比例严重失调,反物质热性、温性和寒性粒子的比例也出现异常。”

“衍射光谱仪发现异常情况!”苏菲也叫起来,“这里的光、电、磁、波都发生了不正常的现象,各种射线或轻或重的受到干扰。”

“可以断定,这又是异常暗能量在作祟。”石原秀蕙说,“琳达博士和苏菲博士有经验,分析得很准确——中南半岛南部上空的恶劣天气,应该说是气象因素与异常暗能量联合促成的。如果没有异常暗能量参与其中,气象因素不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这里的洪涝灾害也不至于这样严重。”

“这里的异常暗能量是从哪里来的?”约瑟夫问,“是不是‘除魔救旱’时或‘融冰晶灭火’时遇到的那两种?”

“不是,绝对不是。”琳达说,“从隐物粒子表现出来的特征看,这里的异常暗能量与前两次发现的有很大区别。”

“这种异常暗能量的出现,会不会影响我们对隐物粒子的纳入和处理?”吉姆有些担心地问。

“不会,放心吧!”石原秀蕙说,“对各种隐物粒子的纳入和处理都很正常。”

“……”

“二号岗位注意!”黄炎厚下达指令,“把飞盘抬升到海拔12千米的高度上,然后切换空中稳定功能。”

莉莎立即操作,飞盘以80多度的仰角冲到离云体上方3200米(海拔12千米)处,在平流层与对流层衔接层内,切换空中稳定功能。

此时,舱外不但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而且空气也非常稀薄;虽然操作员们都戴上了供氧罩,但舱里的各种仪器、设备都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新多雷达清楚地显示:

在东经92.50度至110.23度与北纬8.46度至26.18度的范围上空,有一片近似圆形的巨大云体,像一个特别庞大的铁锅扣住中南半岛南部及附近海域,“锅底”最高处达到海拔9300米,整个云体为1460万立方千米。

从显示的数据看:海拔4300米以下是水云(水汽),6400米以上是冰云(冰晶),中间部分是冰、水混合云。如果这些云中的含水量全部倾泻到大陆受灾地区的话,平均降水可达3.5米;它能把中南半岛百分之二十的平原变成湖泊,金边、曼谷等大城市中3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都将成为“王阳大海”中的孤岛。

医天小组的精英们掂量着这种情况,都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这种情况如果变成现实,将会造成多少人口伤亡?造成多少人无家可归?有多少民生设施被破坏?有多少牲畜、财产遭受损失?

当然,在“惊心动魄”之后,他们也感到一丝庆幸——幸亏有了医天小组和医天计划,幸亏他们及时来到,幸亏他们有“拨云赶雨”之能力。

“吉姆博士,你说云体这么庞大,离旱区又那么远,氮凝膜隧道应该从哪里架设为好呢?”实在耐不住的苏菲扭过头来小声问。

“你不用着急,耐心等待。”吉姆说,“大博士正在雷达上做运算,目的就是要选择最佳方位和实施路线。”

苏菲和吉姆的对话像一挂鞭炮头上的药捻子被点燃一样,立刻引起“噼里啪啦”的响声——莉莎、琳达、郑汉仁、约瑟夫,还有石原秀蕙,都围绕即将开始的‘一举三得’工程,争先恐后地谈论自己的各种想法。

黄炎厚制止了同伴们的议论,他说:

“经过新多雷达精密测算,我们拟定的实施方案虽然是可行的,但困难很多。因为阿拉伯半岛和青藏高原存在着‘远’、‘高’、‘大’的难题,所以,操作方案就必须针对这三道难题做相应的设计。

“总体上说,‘一举三得’整体工程要分前、后两步进行:

“前一步是‘拨云降雨’——通过氮凝膜空中隧道向阿拉伯半岛东部旱区输送水汽,然后促云成雨;由于旱区离云体距离遥远,而且又是狭长地带,架设空中隧道必须选择‘一线三点’、‘逐点递退’的模式。

“后一步是‘拨云降雪’——把混合云输送到青藏高原上空,让冷空气凝结,促其成雪;青藏高原不但有海拔‘高’、面积‘大’的特点,而且地理环境也相当复杂,不能用‘一线三点’的模式架设隧道。

“至于每一步的具体操作方案,请大家发挥聪明才智,找出最佳途径,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黄炎厚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是对具体操作方案不清楚,而是要及时挖掘同伴们的潜能——这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他知道同伴们各有所长,他懂得群策群力无往不胜的道理,所以,每当遇到重大的工程或出现难题的关键时刻,他都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用集体智慧来解决难题、完成重大任务。

毫不夸张地说,医天小组的成员们,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探索事业中都是无私无畏的。只要他们想到或感觉到的问题,都能毫无顾及地坦诚表达,所以,每当组长向他们征求意见的时候,个个都是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

除了黄炎厚之外,七位精英都从本岗位的角度勇跃发言,不但论证总体方案的可行性,而且也周密、细致地摆出具体操作办法。他们一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把握地实施“一举三得”这个宏伟工程。当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在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黄炎厚说:“大家提出来的意见和建议都是很有价值的,必定会在即将开始的工程实施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这些内容都还是事前分析、推测出来的,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无误。在科学探测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有新的问题出现,要解决新问题,就必须根据新情况做出新判断、想出新办法。所以,请大家在即将开始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集中精力,捕捉新情况于出现瞬间,及时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工程顺利实施。”

“我再补充一点。”吉姆说,“这个复杂的工程虽然由大博士指挥,但具体操作还要靠各岗位完成。我再一次提醒大家:如果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难题,必须及时报告,未经大博士同意不得擅自处理。”

舱内时间8点30分(当地时间是20点30分),黄炎厚宣布“拨云救旱”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后立即下达操作指令,架设氮凝膜空中隧道正式开始。

莉莎听到指令后立即启动玄奥飞行功能,眨眼之时便到达洞里萨湖中段上空距湖面设定的高度上。

黄炎厚下达指令,苏菲和约瑟夫同时操作,从飞盘“尾翼”喷出的胶滴遇散化核能后瞬间融变。几乎同时,大气中被凝聚的氮分子在气象飞盘的快速牵引下,一条直径为335米、充满水汽的氮凝膜隧道形成。这条用裸眼看不见的“巨龙”,从中南半岛西南部上空、海拔3850米的高度向西方前进——这是“一举三得”前一步工程架设的首条空中隧道,它是基准隧道、核心隧道;在“拨云救旱”中,无论需要架设多少条隧道,都要以这条隧道为基准,都要以它为核心,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并拢复合”。

快速前进的气象飞盘,先后经过孟加拉湾、德干高原和阿拉伯海上空,进入阿拉伯半岛沿海大陆上空后,在海拔4260米的高度上,向右偏转57度,朝西北方向前进;然后跨过鲁卜哈利沙漠东部、代赫纳沙漠东部上空,又沿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内夫得沙漠接壤处上空,到达幼发拉底河上游海拨4150米高空时,苏菲和约瑟夫同时关闭发射、释放机关——首条长达7672千米、并有123度弯角的氮凝膜空中隧道架设成功。此时,新多雷达和飞盘计时器分别显示出相同的数据:用时9分8秒。

就在发射和释放系统关闭后的瞬间,莉沙操纵气象飞盘上翻180度,调转方向后撇开弯角,抄近奔向中南半岛;飞盘到达洞里萨湖中段上空时,仅用8分18秒就跑完了6970千米的直线距离。

经过新多雷达、测定仪、综合仪分别检测,基准隧道的运行状况、氮凝膜质量、水汽容量和流速等数据,都达到或超过设定标准——这是一条完全合格的氮凝膜空中隧道。

黄炎厚非常满意,立即下达首次“复合操作”的指令。

在飞盘快速、平稳前进的过程中,工作舱里的各种仪器、设备和装置都运转正常,显示功能也非常之好。从仪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南半岛上空的浓云像是被巨大抽气机吸引似的,争先恐后地涌入隧道进口;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上空,水汽源源不断地从隧道出口外涌,使幼发拉底河流域上空浓云密布。

从(舱内时间)8点48分开始到10点53分、两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内,气象飞盘用相同的速度和操作程序,紧贴基准隧道上方、从左至右(环形)依次架设了6条相同的隧道,把核心隧道完全封闭了起来,“并拢复合”操作结束——亚洲南部沿海上空,一条略带弯曲的“并拢复合”空中隧道架设成功。中南半岛南部上空云体中的水汽,从洞里萨湖上空进入一条横切面积为0﹒62平方千米的氮凝膜空中隧道,畅通无阻地向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上空倾泻。

莉莎遵照指令,把气象飞盘稳定在隧道出口上方的高空中。此时仪器显示:在托罗斯山脉南侧、幼发拉底河中游上空,虽然聚结着近1000千米浓厚的云层,但并没有形成水滴下落。

“这里云体也够厚、够大的了,为什么还不下雨呢?”约瑟夫提出了问题。

“不要着急嘛!”郑汉仁说,“可能是这一带长期干旱,气温高,湿度低,水汽不容易凝结的原因,等一段时间肯定是会下雨的。”

“等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需要多长?”苏菲说,“氮凝膜的‘寿命’是有时间限制的。从开始到现在,已经两个多小时了,如果再等几个小时不下雨,前功尽弃,我们不是白干了吗?”

“放心吧!绝对不会再等两个小时的。”吉姆说,“大博士正在测算需要的数据,很快就会让这里的浓云凝结成雨滴。”

吉姆的话刚落音,黄炎厚开始下达操作指令。

莉莎立即启动玄奥功能,飞盘在云体中、由内向外盘旋飞行了三圈,苏菲、琳达、郑汉仁和约瑟夫,同时、分别按指令把Atv、Btv、Dtv这三种暗物阴性粒子纠集群和反物质大辰子、沈巳子及散化核能发射、释放成功,10分钟后,阿拉伯半岛旱区北段下起了瓢泼似的大雨。

飞盘按指令回到洞里萨湖中段上空旋转180度,按照工程方案,立即开始了第2层“并拢复合”操作。这次复合,仍然按设定的数据和程序,紧紧围绕原来的隧道、从左至右(环形)依次进行,所不同的是终止距离比原来减少了1124千米,在代赫纳沙漠北部的沃里阿上空开口。经过3个小时的拼搏,12条“新隧道”紧密、严实地围拢在“旧隧道”的四周,从旱区中间地带喷出浓厚的云层。

紧张地操作使精英们忘记了进餐,愉快的心情让肠胃失去了饥饿感。在黄炎厚地指挥下,他们又争分夺秒地开始了第三层“并拢复合”。这次复合操作的终止点是以前隧道的转弯处,比第二层复合操作的距离又减少了1123千米。

由于连续作业,精英们得心应手,架设空中隧道的操作技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所以,他们仅用了4个小时的光阴,往返18次,行程195﹒3千米,顺利地完成了第三次“并拢复合”,使最后一段5425千米的氮凝膜空中隧道架设成功;就是这条横切面积约为3﹒5平方千米的氮凝膜空间隧道,让中南半岛南部上空的浓云源源不断地流淌到阿拉伯半岛上空。

气象飞盘轻快、平稳地向起点进发,工作舱里的新多雷达、测定仪、观录仪和综合仪都清楚地显示:中南半岛上空的云体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瓢泼似的大雨已经全部停止了;在阿拉伯半岛东部旱区,不但从北到南普遍降水,而且雨势越来越大。

可喜的成果像兴奋剂,不但提升了精英们的激情,更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必胜的信念。这时,与同伴们一样兴奋和喜悦的组长黄炎厚大声宣布:

“同伴们:一举三得工程的前一步‘拨云降雨’顺利结束了!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医天’技术逐步提高的又一标志。在这项工程中,气象飞盘用每秒14千米的速度,连续飞行9个多小时,累计行程接近50万千米。

“从新多雷达预测的结果看,最后“并拢复合”的(外层)氮凝膜空中隧道,虽然只能再发挥两个小时的作用,但通向旱区的流云降雨带,还能在氮凝膜消失之后持续3至4个小时;也就是说在明日零时之前,中南半岛上空的云体总量能缩减三分之一,与此同时,阿拉伯半岛东部的旱情也可以彻底消除。”

一阵欢快地议论之后,石原秀蕙说:“现在可以进餐了吧?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啊!如果再往后拖的话,那就……”

“那就不能活了吗?”莉莎截住话头嚷了一句,“这么好的时机,这么有利的条件,怎么能停下来吃饭呢!应该立即开始下一步的‘拨云降雪’工程,把这个任务完成以后,才痛痛快快地进餐不行吗?”

“对!我举双手赞成!”苏菲说。

“我也赞成!”琳达跟着说。

四位女性都表态了,两种意见,三比一。

约瑟夫向左看琳达一眼,又向右看石原秀蕙一眼,摇了摇头没张嘴。

吉姆没有左望右顾,只是缩了下脖子暗笑,也不表态。

“从上午飞盘升空到现在,将近10个小时了。”郑汉仁慢悠悠地说,“如果再推迟补充营养,我们的健康就要‘亏本’了,体质也要受损了。”

“各岗位听令!”黄炎厚果断地说,“飞盘到洞里萨湖上空稳定后立即进餐!”

15分钟的狼吞虎咽之后,精英们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各岗位注意。”黄炎厚说,“现在开始检查仪器、设备和装置的状况、操作、运行、功能等情况,两分钟后按顺序报告。”

又是莉莎打头炮,她说气象飞盘状况良好,操作自如,运行正常,所有功能无障碍,各个部件都未发现问题,完全能适应青藏高原上空的环境。

紧接着,郑汉仁、苏菲、吉姆、琳达、约瑟夫和石原秀蕙依次、详细地报告了各种情况,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特别是隐物粒子补入、发射系统和处理器,不但没发现问题,而且其运行、功能和状况都越来越好,工作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所以,阴阳磁聚盒中的暗物粒子、反物粒子以及由它们衍变的怪物质、特别是能量源——神柴,虽然都有很大的消耗,但储存量仍然是有增无减。

对气象飞盘及其装配的所有的仪器、设备全面检查完毕,黄炎厚说:

“如果按‘一举三得’总体工作量来计算,我们才完成了三分之一的任务,还有三分之二的工作量亟待完成,那就是要把中南半岛上空的云体,在10个小之内全部输送到青藏高原上空。

“虽然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岛可以算作‘邻居’,但要从南部沿海一带上空向高原腹地上空架设氮凝膜隧道,空中行程也有几千千米。当然,和阿拉伯半岛的行程相比,肯定是近了不少。不过,需要降雪的面积不但比旱区大得多,而且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地形环境、等,都比阿拉伯半岛复杂;特别是海拔高度,这个无法改变的条件,迫使我们必须把低处的混合云向差距很大的高处输送——这是“拨云降雪”工程中无法回避的矛盾。

“青藏高原除了海拔‘高’、面积‘大’的特点之外,还有许多比较复杂的自然障碍;再加上气象飞盘往、返前进的仰、俯角度大,架设复合隧道结构复杂等因素,这些障碍和困难对于已经连续奋斗了10个小时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次精力和体力的大挑战。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一举三得工程绝不能半途而废;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扬战之必胜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丝毫不打折扣地完成这项‘医天救世’的光荣使命。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最佳选择是从中南半岛南部沿海一带上空至青藏高原上空,由西向东并行架设三条起点和终点不同、复合结构也不完全相同的‘复合型’氮凝膜空中隧道:

“西线,起点在曼谷湾东岸的梭桃邑上空、海拔5800千米处,终点在昆仑山脉与冈底斯山脉交场上空、海拔11100千米处,空间隧道的架设方法采用快速定基、‘缠绕复合’与‘并拢复合’交替进行。

“中线,起点仍在洞里萨湖中段上空、海拔4500千米处,终点在唐古拉山脉与昆仑山脉交场处上空、海拔10600千米处,空中隧道的架设方法是,飞盘用中速(7千米/秒)进行,定基与复合方式和西线相同。

“东线,起点在湄公河与斯雷博河汇合处上空、海拔4700千米处,终点在唐古拉山东麓与金沙江上游一带上空、海拔9600千米处,隧道架设用玄奥功能慢速(3千米/秒)、单层并拢复合方式完成。”

黄炎厚的“战前动员”刚结束,同伴们便急火火地表示决心和愿望,那种气氛和架势,让黄炎厚觉得自己的“鼓劲”完全是多余的。

当日(舱内时间)18点08分,“一举三得”后一步“拨云降雪”工程正式开始。

莉莎听到指令立即点击飞盘功能启动键,20多秒钟便到达西线起点梭桃邑上空。黄炎厚下达指令,精英们各施其职。气象飞盘从中南半岛西部上空仰角上升,经过若开山脉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上空,翻过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只用了3分23秒就到达了终点。一条长达2840千米,横切面直径为0﹒335千米、充满混合云的(基准、直线)氮凝膜空中隧道架设成功。

莉莎又用同样的时间返回起点后,立即进行第一层“缠绕复合”操作——飞盘按设定的角度,顺着基准隧道右旋前进,各岗位按设计方案操作;他们仅用了3分33秒的时间,第一条直径相同的“曲线隧道”很贴伏地缠绕在基准隧道上。

飞盘直线返回后,又用同样的模式往返5次,第一层缠绕复合操作结束,六条直径相同的曲线隧道,严实均匀地缠绕在基准隧道四周。仪器显示:这条横切面积约为0﹒62平方千米的氮凝膜空中隧道,正把中南半岛上空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青藏高原;在昆仑山脉与冈底斯山脉交场处上空,从隧道出口喷出的浓云,已经堆集成可观的云体。

黄炎厚再次下达指令,气象飞盘快速往返12次,第二层并拢复合隧道成功地包裹了缠绕复合隧道。经过两次复合的氮凝膜空中隧道,虽然横切面积增加到了1﹒675平方千米,但还没有达到设计标准,医天小组的精英们还要在并拢复合隧道的外面再架设一层缠绕型复合隧道。

在八位精英的艰苦努力下,气象飞盘从起点到终点,又从终点回到起点,连续快速往返18次,第三层缠绕复合操作完毕。

经过4小时又15分钟的连续奋战,中南半岛上空通向青藏高原上空的西线氮凝膜空中隧道架设成功。气象飞盘总共快速往返37趟,累计空中行程21万多千米,隧道横切面积达到3﹒26平方千米。

此时,黄炎厚下达了转移工作场所的指令,飞盘直奔洞里萨湖上空而去。

“吉姆博士,有一个问题需要向你请教。”郑汉仁说,“被我们输送到高原上的浓云已经不少了,为什么从观测仪上仍看不到雪花下落呢?”

“你不要着急嘛!,云变成雪花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吉姆说,“因为被输送到高原上的是云,过冷小水珠和冰晶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碰撞、沾附和冻结才能形成小雪花;小雪花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碰撞、沾附、凝结而不断扩大,直到它的重量能克服空气的阻力之后才能向下飘落。”

“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约瑟夫也问,“能不能降下我们想象的暴雪?”

“时间问题不好精确回答,因为云变成雪花的过程要受很多气象条件的影响,比如云体内部空气的温度、湿度、压力、流速以及外部的空间环境等等,所以我只能告诉你;时间不会太长,但也不会太短。”吉姆说,“至于能否降下‘暴雪’,这不是我们想象的,而是根据气象条件推算、预测的;只要我们按照设计方案准时完成向青藏高原上输送的云量,暴雪形成后肯定要飘落下来的。”

“万一下不了雪怎么办?”约瑟夫又说,“我们不是枉劳无功吗?”

“这个‘万一’是绝对不会有的。”苏菲说,“我们……”

“各岗位注意:由中南半岛通向青藏高原的中线(第二条氮凝膜空中隧道),其架设方法与西线类似,中速架设、快速返回;隧道结构为两层复合——在基准隧道外,先缠绕复合一层后,再进行一层并拢复合。各岗位的操作程序,均按设计标准执行。现在开始操作!”

莉莎按指令切换玄奥飞行功能,中速架设,快速返回,只用了10分钟,一条2790千米长、横切面直径为0﹒67千米的基准空间隧道建成。紧接着开始缠绕复合,往返6次后转为拼拢复合的操作,又往返12次,中线隧道架设结束。

黄炎厚毫不犹豫,立即下达指令。气象飞盘快速到达东线起点湄公河与斯雷博河汇合处上空、海拔4800米处。此时,虽然是19日(舱内时间)凌晨1点35分,但精英们丝毫没有疲劳与饥渴的感觉。他们的想法几乎是一致的: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尽快地把最后一条(东线)隧道架设成功。

因为东线隧道算是“拨云降雪”中最短的一条,所以把它设计成慢速架道,快速返回,对基准隧道只设计一层并拢复合。虽然操作“简单”、耗时最少,但它的横截面积也达到3﹒14平方千米。

舱内时间19日4点30分(当地时间为19日16点30分),飞盘回到洞里萨湖上空稳定。仪器显示:

中南半岛南部上空的浓云全部消失,虽然还算不上晴空万里,但连续一周有余的连阴雨天气就此结束。

在青藏高原上空,西线、中线、东线三条氮凝膜空中隧道喷出的浓云虽然连成了一片,西部也有少量的雪花下落,但情况很不理想,和预计、测算的效果有很大差距,这是怎么回事呢?

新多雷达分析:由于高原上空气温太低,云内水汽冻结,凝华困难;再加上凝结核缺少,所以雪花形成的速度过慢。

黄炎厚果断下令:气象飞盘以每秒14千米的速度,到青藏高原上空云层中盘旋飞行。飞盘进入云体后,使用最高发射量、同时发射暗物阳性粒子纠集群Gua和怪物质胶滴——前者能有效地阻止云内水汽冻结,加速凝华速度;后者可凝固大气中的氮分子,快速增加云体内的凝结核。

50分钟后新多雷达显示:在青藏高原下垫面以上的立体空间内,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状观的固体降水世界——在快速降落的雪片、雪花之间,还夹杂着各式各样的雪晶,纷纷扬扬,迷漫无边。

气象飞盘冲出“雪界”时适逢当地黎明以后,太平洋上的朝霞光彩夺目,红日已在水面上露出了血红的边缘。数日不见的海上日出,让多少有点疲乏的精英们心情激荡——八张俊秀、智慧的面孔上,扬溢着成功与胜利的喜悦。

此时,黄炎厚下达返回指令,飞盘用最快的速度横跨太平洋,20分钟后在驻地机场收落着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端午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8日到6月10日)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医天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