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无限末世之活着 第五十二章 动了凡心的她们

PS:新人新书,求支持,求收藏......

在一群大家闺秀的眼中,林祈的样子有别与之前她们见惯的那些油头粉面的大家公子,一股男人的阳刚之气扑面而来。

“老夫人远道而来,本该晚辈先来探望才是,到是晚辈失礼了。”

林祈自然的一笑,然后对着贾母微微行礼。

至于那些美丽的少女们,林祈还没乱看,免得出丑。

“王爷说得哪里的话,倒是老妇我唐突了。”

贾母再次看见林祈的模样,被大脸宝勾起的悲伤居然神奇的淡化了一点。

按照老人家的想法就是,孙女婿也算是半个孙子不是吗?

虽然她的亲孙子们都不在身边,但是有个这么好的孙女婿陪伴,也算是幸事一件吧。

“老夫人不必多礼,毕竟,认真说起来,晚辈也不算是外人。”

林祈看着贾母眼里的慈爱和喜欢,立即顺杆往上爬,先搞定贾母再说,其她的小家伙们慢慢来就是。

“哈哈~王爷说得对~说得对~”

听到林祈的话,贾母舒心的大笑起来,这是贾府出事以来她第一次笑的这么开心。

不过因为林祈的话,贾家的一干小姐们却是已经羞的快要将小脑袋埋进匈里了。

王夫人等几位长辈也都慈祥的看着林祈。

不是她们不为自己家的男人担心,而是她们真的无能为力。

所以她们能做的,只能是等待,还有就是,不让自己伤心过度,牵连别人。

“老夫人,不用喊晚辈王爷那么生分的话,晚辈林祈,老夫人可以直接喊晚辈名字即可。”

林祈此时的样子就是一位知书达礼的谦谦君子,那样子让现场的所有小姐丫鬟们都看的俩眼迷离沉醉。

“好~好~那么老妇我就托大~喊你一声祈儿吧~”

贾母听见林祈的话,笑的更加开心了。

“祈儿快坐到这里,让我好好的看看林家的麒麟儿。”

贾母说着拍了拍自己的身边,林祈知道,那里之前一直都是大脸宝的位置。

林祈微笑着走到贾母近前,然后自然的坐在那里。

贾母伸手像是在摸着大脸宝一样,慈爱的目光让林祈差点逃跑。

不过,没多久,林祈就看到了贾母眼里的泪光。

“唉~”

林祈心底微微一叹,自然知道贾母是在想什么。

“老夫人不必伤心,我已经安排了人去边疆打点好一切,各位长辈兄弟不会有事的,现在我们只能等待皇上哪天大赦天下的时候,我再在其中周旋一二,定会接回各位长辈和兄弟。”

听见林祈的话,别说是贾母,就连堂下的那些夫人们和小姐们也都无比感激的看着林祈的身影,流下了不知道是幸福还是感激的泪水。

“好~好~好~”

贾母俩说了三声好,握着林祈的手更加使劲了。

......

之后的时间里,也许是因为有了林祈的保证,所以屋内的所有人都渐渐的漏出了往日的笑容。

贾母几位长辈也一一的向林祈介绍了她们的孙女外孙女或者女儿外甥女侄女等人。

一大圈下来,林祈也算是和众女混了一个脸熟。

而且林祈的表现一直都是看成完美堪称完美,所以给众女留下的印象都非常好。

就连年龄最小性格孤僻冷漠的贾惜春小朋友,都对林祈笑眼相看。

时间流逝,贾母毕竟一大把年纪了,又是长途跋涉而来,所以没有坚持多久,就已经困乏了。

之后大家也都各自的散了去,回到自己的新房间收拾的收拾,发呆的发呆。

“小姐,你觉得王爷怎么样?”

黛玉的房内,此时主仆几人正在收拾这黛玉之父林如海给她留下的那大量的书籍。

“什么怎么样?”

黛玉俏眼白了一下自己这个情同姐妹的丫鬟紫鹃,带着点点气怒说道。

“嘻嘻~小姐,我刚才可是看到小姐你一直在偷偷的看着王爷哦~”

紫鹃可不是一般的丫鬟,所以和黛玉经常会嬉闹一番。

“你个小蹄子~看我怎么收拾你~”

被紫鹃说中心事,黛玉粉脸含煞,恼羞成怒了。

“咯咯~小姐还不承认~看看~都着急了呢~”

紫鹃围着桌子躲避黛玉的抓捕,一边跑还一边继续逗趣黛玉。

“臭紫鹃~你别跑~”

黛玉身体从小就羸弱,所以根本就抓不住像个兔子一样活泼的紫鹃。

不过俩女也不是真的非要抓住对方或者什么的,只是在进行日常的玩闹而已。

“咯咯~小姐~你可要加点油哦~我可是看到那些个小姐们都含情脉脉的看着王爷呢~”

“呀~死丫头~你还说~”

“咯咯~小姐~我支持你哦~”

“说的好像你没有动心似得~”

“......”紫鹃

......

同样的情景,在很多的房间几乎都发生了,别说是这些很少见到外人的小姐们了,就是那些已经嫁为人妇的几人,也会不时的在脑海里出现林祈的俊朗身影。

其实认真的说起来,哪怕是薛姨妈王夫人几位,此时也不过是刚过30许的年轻少妇吧了。

古人成年早,结婚早,生子更早。

所以在林祈看来,这次前来的众多几大家族女眷,除了贾母是真的老了以外,其她的不是萝莉就是熟女。

当然,此时正躺在木榻上睡大觉的林祈还没有决定要收了那些熟女呢。

但是,以后的事情谁用能说的准呢。

......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无限末世之活着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