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岳家将之召唤猛将 第十七章:富裕的李家庄

随着关羽俘获剩余山贼,也宣告着战斗结束,骑兵此次可谓大获全胜,面对数量是自己三倍左右的山贼,竟然只是死伤五六百,却斩杀了山贼两三千人,俘获了五千多人,甚至连纵横榆阳城一带的山贼头目任天翔也是俘虏。

而村庄内的护卫队虽然收住了村庄,但也损失惨重,差不多就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

此时村庄外,尸体遍野,弥漫着尸体的尸臭味,但大多数是山贼的尸体。

庄内的庄主见岳阳及时救援而来,连忙来带庄口迎接岳阳。

“老夫林襄拜见将军,谢将军及时救援,击退贼子,老夫没齿难忘啊。”

只见一个似乎是庄内之主的人,快步走了出来,身侧还有两个随从,看到岳阳后,便跪拜了下来,双手抱拳,眼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庄主有礼了,保护百姓乃是我们军人本分之事,只怪我们保护的不周到,让你们受到了惊吓。”

岳阳见老者跪拜了下来,急忙的站上前扶了起来,看到已经年过五十有余的老者,双鬓白发,眼中充满泪水,本是安家享福的年纪,却因为战乱而饱受风霜。

在一阵寒暄之后,岳阳从老者口中得知,此庄是为李家庄,而攻击李家庄的山贼乃是常年盘踞在崖山的山贼,又名崖山贼,趁着北宋末年混乱时期而壮大,最多之时汇聚了五六万人,曾攻掠地方官府,诛杀豪绅。

后因在荥阳一带声势浩荡,北宋末期朝廷的为之震惊,逐派出大将种师道率军前去镇压。

种师道率领两万精兵进入荥阳地带后,实施坚壁清野,各个击破的策略,耗时两个月将作乱的山贼主力击破。

山贼头目见大势已去,便采取化整为零的对策,让部下分散的进入深山老林中与镇压的官兵打起了游击战。

而山贼头目任天祥的对策果然有效,官兵们搜查了一两个月也没有什么成果,而后因为金国崛起,逐渐形成一种势力,而北宋皇帝则是联金抗辽,调回了种师道的兵力。

灭辽之后金军撕毁条约,大举进攻北宋,靖康之耻之后北宋首都被攻破,荥阳地带也是随之金军攻占,但是金军并没有派出镇压这些山贼,而是大派兵力继续侵入宋朝,

在被种师道镇压的山贼躲在深山老林里面三四个月,几乎就要被饿死了,趁着两国交战,无瑕再管山贼的时候,山贼们再次出山抢夺

在经过多次打探之后,任天祥把抢掠的目标定在了富的流油的李家庄身上,聚集了八九千人,浩浩荡荡的杀下山来,饿了三四个月的山贼看到李家庄就如同饿狼看到肥羊一般,势必要将李家庄抢劫一空。

怎奈没有料到岳阳的及时救援,偷鸡不成蚀把米,非但没有攻破李家庄,反而被岳阳全部围歼。

在庄主的带领下,岳阳带着骑兵进入了庄内,而岳阳也是被庄内的富饶感到震惊,能在战乱年间,庄内还能如此富饶,真乃不易。

岳阳看到庄内如此富饶,更加想让他们投靠榆阳城,若能得到庄内的资源和人口,更能壮大榆阳城的实力。

在李襄的带路之下,便来到了李庄主的府邸,随后踏步来到仪事大堂,而关羽这个时候也是带着大军会合到了一起,带着山贼头目等,到了议事大堂。

身穿红袍甲胄的岳阳一脸严肃的走进了大堂之中,在庄主的推让之下,坐在了大堂的主位之上。

待山贼的几个头目被带上了大堂之后,跪拜在岳阳面前。

“将军饶命啊,罪民愿意弃暗投明归顺将军,为将军马首是瞻啊。”

被大麻绳绑住的任天祥看到岳阳之后,顿时跪倒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求饶了起来。

而任天祥旁边的一个身高近八尺的大汉冷哼一声,鄙夷的说道:“自从起事的那天起,某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既然被俘,死则死矣!何故屈膝求饶,丢我崖山军的节气。”

任天祥听到旁边的大汉这么一说,顿时大怒,狠狠的瞪了大汉一眼怒喝道:“周山,你给老子住嘴,若不是你们不听命令,擅自退兵各自为战,我能被俘吗?”

“哼,既然被俘,多说无益,要杀要剐,请便。”

周山怒斥了一句后闭上了眼睛,再也不肯再说一句废话。

岳阳看了看眼前的大汉,确实有点骨气,不想旁边之人一样,一见形势不对,立马跪地求饶。

随后使用探查技能,看看大汉的属性。

探查,是在岳阳攻占榆阳城之后获得的一个技能,可以查看到某个人的属性,系统会将其的属性用数字表示出来,数字越大,那么那个人的某项属性就越强,满值为100,一共有五项属性,分别是武力,统率,智力,政治,忠诚。

统率也高的话,带兵打仗就越强,以历史上的韩信之类的将领为例子。

武力便是个人的战斗力。

智力便是个人的谋略和智商。

政治指的是治国安民之类的。

忠诚自然是对主公的忠诚度了。

在用探查技能探查大汉之后,岳阳脑中出现一系列资料。

姓名:周山,统率58,武力83,智力53,政治48,忠诚70。

一个山贼能有83的武力,也算是不差了,而岳阳此时武将只有关羽,罗成,若是再招降一个武将也算不错的。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清明踏青快乐读书!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4月4日到4月6日)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岳家将之召唤猛将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