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永恒星辉 魏国

小说:永恒星辉  作者:昼暗黄昏  回目录  举报

魏国

编辑词条

该词条缺少摘要图、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立刻编辑

魏国是天朝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han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国君姬姓魏氏。

中文名称魏国

所属洲亚洲

主要城市安邑、魏县、少梁、毕城

政治体制君主制

主要民族华夏族(汉族)

亡于秦国

国姓姬姓魏氏

简称魏、梁

首都安邑、洹水、大梁

官方语言上古汉语

国家领袖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等

存在时间公元前403-公元前225年

爵位魏侯(后称魏王)

名人魏无忌、乐羊、公孙衍、西门豹

展开内容

1简介

2历史

文侯图强

武侯变法

崛起霸业

马陵之战

抗秦救赵

参与合纵

灭亡于秦

苟且复国

3世系

大夫时

诸侯时

1简介编辑

魏国的始祖是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伐纣之后,毕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姓。毕高之后毕万封于魏地是为魏氏之祖。是轩辕黄帝的嫡裔。[1]魏国君主姬姓,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传至毕万事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以魏封毕万,为大夫,世为晋卿。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魏文侯四十四年,前403年)始命魏桓子之子魏文侯斯为诸侯。在战国时代,魏国西有秦韩,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文侯在位50年,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国西河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国疆域甚散漫,在今陕西省境内者:沿黄河有今韩城县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华阴县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内者:有西南部,并伸入东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内者:有北部,并兼有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内者:有今大名、广平间地。并有今山东省冠县地。其主要地区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以今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为交通孔道。(据杨宽《战国史》)国都原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惠王六年(前364年,此取陈梦家《六国纪年说》)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国号亦称梁。传至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为秦所灭。《史记》有《魏世家》。

“魏武卒”是吴起训练的精锐步兵。吴起当年训练魏武卒,“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士兵手执一支长戈、身上背着五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12石)、同时携带三天军粮,总重约五十余斤,连续急行军一百里还能立即投入激战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并享受优厚待遇。吴起率领魏武卒征战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三十年来,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根据《吴子·励士》里的记载,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创造了五万人,兼(加)车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的天朝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所以魏武卒最鼎盛的时候应该是满员大概五万人左右。

魏武卒是当时的步战士兵最为精锐和彪悍的。[2]

2历史编辑

文侯图强

魏国在头两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时,通过变法改革,国力逐渐强盛,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诸侯国。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遂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更为重要的是,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影响了天朝政治两千年。后来的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魏文侯拜子夏为师,把儒的地位提到了从来未有的高度,达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后世帝王尊儒笼络知识阶级的始作俑者。魏文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策略,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经验是中华帝国的一个经典样本。[3]

武侯变法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期间,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正式标志着魏国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崛起霸业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夺取漆及富丘两地。因为卫国是魏国保护国,魏国无法坐视不理,于是立即联合宋国出兵助卫反攻,魏卫宋三国联军直逼赵国首都邯郸,赵国被逼闭门防守,并派人向齐国求救。联军于是包围邯郸,希望一举歼灭赵国,以解除被诸国包围之局。但是在同一时间,秦国乘魏军主力不在,偷袭魏国少梁,并夺得少梁,魏国在这场战争里被围攻的危险反而变得更大。

齐威王得知赵国被围,本欲立即出兵,但将军段干朋主张延迟出兵,以“承魏之弊”为战略方针。即是先以少量的兵力向南攻击襄陵,以制造假像,可以表示助赵,又可以牵制和疲惫魏国。再待魏军攻陷邯郸,魏、赵双方均已无力再战之时,再给予正面的攻击。齐威王接受了这个提议,在赵魏两军相持一年多,邯郸城快要失陷之时,方才委任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主力驰援赵国。

刚开始,田忌计划奔赴邯郸,与魏军主力决战,解决邯郸之围。但孙膑认为这不利于齐国,于是提出了更为创新和可行的方法,即“批亢捣虚”与“疾走大梁”。“批亢捣虚”即是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使敌人出现后顾之忧,前线之围便会自动解开。“疾走大梁”即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魏国重城大梁进逼,以切断魏国的运输要道,并攻其所不备。这样一来,魏军定必回师自救,齐军则可乘其疲惫于路,一举击败魏军,而赵国之围则自动解除。

孙膑这一招“批亢捣虚”使得田忌甚为拜服,立即采用。于是齐军主力立即向大梁挺进。在此危急存亡之际,虽然邯郸城已攻破,魏军还是不得只以少数兵力留守邯郸,并由主帅庞涓亲率主力回驰大梁。但同时间,齐军已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一带)设伏,准备截击魏军。魏军由于长期在外作战,已疲态毕露,再加以长途跋涉之急速行军,士兵皆战意大降。于是齐魏一交战,魏军大败。

不过,实力雄厚的魏国并未受到严重损失,并且仍然实现了攻克赵国首都邯郸的战略目标。公元前352年,魏国联合han国将齐国打垮。魏国的霸业得到继续发展。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2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时的损失,出兵攻打邻近弱小的han国。han国并不是魏国的对手,只得遣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在征求孙膑的意见后,决定再次坐山观虎斗,待魏韩火拼一番后才出兵救援,这样则“尊名”与“重利”皆得。han国在拼命抵抗仍五战皆败后,只得再次向齐国求援。齐威王看到魏、韩两国皆元气大伤,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委任田忌为主帅,田婴为副帅,孙膑任军师,率领齐军直逼魏国首都大梁。再度施展一次围魏救赵,不过这次所要解救的是han国。

魏国不愿重蹈覆彻,于是停止进攻han国,转而与齐国决战。魏惠王将攻韩的魏军撤回,并任命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将,统率十万魏军攻向齐军,要与齐军一决雌雄。这时齐军已深入魏境,欲退不能,因此只得与魏军决战。孙膑针对魏军强悍善战,因而轻视齐军的弱点,大打心理战,先向魏军示弱,引诱魏军深入,再施以出其不意的攻击,一举歼灭魏军,并获得主帅田忌采纳。于是孙膑定下了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谋略。

结果齐军依计行事,与魏军接触后,立即佯装战败后撤。并以“减灶”之策诱敌,即在第一天挖十万人煮食用的灶,第二天减少至只足五万人用,第三天又减少至仅足三万人用,造成齐军士卒四散逃走,兵力不足的假象。庞涓一如孙膑所料,果然中计,接连追击齐军三天,并因看到齐军天天减灶的情况,得意忘形起来,认定齐军败绩已呈。于是只身带着部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则于魏军必经之处马陵设伏。

马陵的通道狭窄,被林木所包围,而且地势险阻,庞涓一旦中计,即无退路。孙膑料到庞涓会于该天晚上赶至,于是以一万名弓兵埋伏于马陵的道路两侧,约定在夜里以火光为号,万箭齐发,并预先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树的树皮剥掉,于其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庞涓的骑兵再如孙膑所料般于晚上赶至马陵,庞涓看见有一颗树的树皮被剥掉,上面还刻着字,因此停下来,并命人点火照明,以阅读树上所刻的文字。但他还未读完,齐军已万箭齐发,魏军因没有准备,即时溃乱,庞涓中箭,结果被齐军大败。庞涓眼见无法改变局势,只得大叹“遂叫竖子成名”后自杀。齐军再乘胜追击,结果歼灭魏军共10余万人,并俘虏了魏军的主帅太子申,马陵之战以魏军大败而告结束。

马陵之战后,魏国实力受到严重削弱,从头号强国顿时沦为二流强国。魏国称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此后战国开始了齐国和秦国争霸的局面。

抗秦救赵

前260年,赵孝成王在和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40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安厘王和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救援,魏安厘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得到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安厘王,魏安厘王惧怕,就派人通知晋鄙停止进军,留在邺扎营驻防,名义上为救赵,实际在观望形势的发展。

平原君不断派使者前去魏国催促,并责备信陵君不顾赵国和信陵君姐姐的危亡。信陵君为此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安厘王出兵,门客也用尽各种办法劝说,但魏安厘王惧怕强大的秦国,始终不肯听魏无忌的意见。信陵君估计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赵,又不想看着赵国灭亡,于是凑齐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门客前去赵国和秦军死拼。

信陵君到了邺,拿出兵符假传魏安厘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表示怀疑,不想交出兵权。此时的信陵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让朱亥动手,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

信陵君统领晋鄙的军队后,精选士兵八万开拔前线。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信陵君通过窃符救赵获得了巨大的威望,魏王担心他会危及自己的地位,所以将其罢免。信陵君知道自己不能再获得魏王的信任,变交出兵权,回到自己的府邸,整日喝酒于夫人为乐。不久,在沉闷苦恼之中,信陵君因酒色过度死去。秦国知道信陵君死后,便加大对魏国的攻伐力度.魏国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在苟延残喘中度日灭亡。(据司马迁的《史记》中《信陵君窃符救赵》记载,信陵君窃符救赵后,让魏将领带着兵符回魏国,因怕魏王降罪于他,所以带着门客留在赵国。)

参与合纵

公元前323年,魏国犀首之官公孙衍发起了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以求合纵反秦,结果失败。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中,秦军击败了魏国和han国联军,两国此后再也没有力量单独向秦国发起挑战。之后由于秦国不断的压迫,局势越来越严峻。这时,公子无忌出现,并于公元前247年与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国的侵攻军迎头痛击。公子无忌封爵为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不过,战后魏王对信陵君开始猜疑,更兼秦人又使用历久不衰的反间计,使魏王免去信陵君的要职。于是信陵终日借酒浇愁,并含屈而终。信陵死后,魏国无力抗秦,国土被秦国慢慢侵夺。

灭亡于秦

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最后魏国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攻破灭亡。[4]

苟且复国

公元前209年陈胜起兵反秦,魏咎加入了他的阵营。陈胜派遣周市攻取魏地,当攻下魏地后,陈胜打算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愿接受,认为应该立旧魏国王族后人为魏王,于是魏咎被立为魏王,魏国复国。公元前208年中,魏王咎兵败自杀,魏豹逃到楚,得到楚怀王拨了数千人给他,再向魏地进攻。魏豹攻下了魏地二十余城,楚怀王立豹为魏王。魏豹带领精兵跟从项羽进入关中。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时,羽想把梁地据为己有,于是徙魏王豹于河东(大约是今山西省中南部),以平阳为都,封为西魏王。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率兵从临晋渡过黄河,魏王豹向汉归降,带兵跟随刘邦攻楚。刘邦在彭城之战惨败后,魏豹以探望患病亲人为由离开刘邦回国,可是到达国内便叛离汉。刘邦遣郦生游说魏豹,但被拒绝,于是刘邦遣韩信攻魏,俘虏了魏豹,把河东并为汉的郡,魏亡。

3世系编辑

大夫时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备注

1,魏武子,魏犨被,晋文公,封为,大夫

2,魏悼子魏口

3,魏昭子魏绛又作魏庄子

4,魏献子魏舒?—前509年

5,魏简子,魏取前508年—?

6,魏襄子魏侈又作,魏曼,多,魏哆

7,魏桓子魏驹?—前446年又作,魏宣子,前453年与韩,赵灭,智伯

8,魏文侯,魏斯前445年—前396年50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

诸侯时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备注

1,魏文侯魏斯前445年—前396年50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

2,魏武侯魏击前395年—前370年26

3,魏惠王,魏罃前369年—前319年51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

4,魏襄王,魏嗣前318年—前296年23

5,魏昭王魏遫前295年—前277年19

6,魏安釐王,魏圉前276年—前243年34

7,魏景湣王,魏增前242年—前228年15

8,魏王假,魏假前227年—前225年3

注:魏王假并非谥号,而是习惯性称法。关于魏惠王的姓名,《庄子·则阳》作魏莹,《战国策》作魏婴。

参考资料:

1.

史记魏世家第十四

http://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44.htm

2.

司马迁

3.

佚名

4.

史记魏世家第十四

http://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44.htm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永恒星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