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苛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翻译: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召公谏厉王弭谤对照翻译: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苛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标题是后加的。召公又作“邵公”,姓姬,名虎,谥号穆公,是周厉王的卿士。厉王,即周厉王,名胡,是西周有名的暴君。他对外用兵失败,对内进行“专利”,即把本属各级领主共有的山林川泽之利收归王室所有。厉王垄断山林川泽之利的行为,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纷纷议论,严厉批评。为了压制渔轮,厉王使卫国神巫监视国人,禁止批评,违者杀头。这时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进行劝谏,厉王不听,以致矛盾愈来愈尖锐。到了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围王宫,袭厉王,厉王出逃。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这件事,其中主要记述了召公的谏言。谏言说理透彻,且具有民主因素。
160;
谏:规劝在上者(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弭(mǐ):制止,遏制。谤:公开指责过失。这个词原来没有贬义,以后才成为贬义词。弭谤:制止(群众的)公开批评。
160;
【注评】
160;
厉王虐,160;厉王: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虐:暴虐,指推行暴虐的政令,即“专利”法。160;国人谤王。160;国人:住在国都里的人。国:国都京城。国人是西周春秋时对住在国都里的人的通称,属于统治阶级,有议论国事的权利。谤:公开指责批评。160;召公告曰:160;召公:即召穆公。告:“告(之)”的省略,告戒厉王。160;160;160;“民不堪命矣!”160;堪:经得住,忍受。命:命令,指周厉王推行的暴虐的政令。○召公首先为民请命。160;王怒。得卫巫,160;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160;使监谤者。160;使:“使(之)”的省略,派卫巫。监:监视。谤者:指公开批评厉王推行暴虐政令的人。160;以告,则杀之。160;以告:是“以(之)告(王)”的省略,把谤者告诉厉王。则:就,连词。之:代词,代谤者。○用杀人的办法制止批评,残暴至极。160;国人莫敢言,160;莫: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不仅不敢“谤”,连话都不敢说了。160;道路以目。160;道路:名词用作状语,在道路上(相遇)。以目:介宾词组作状语,用眼神(示意)。两者后面都省略了谓语。○《古文观止》评:“(道路以目)四字妙甚,极写莫敢言之状,不堪命之极也。”
160;
第一段写周厉王用杀人的办法来制止国人的批评,国人敢怒而不敢言。
160;
王喜,160;○“喜”与上文“怒”相对,一“喜”一“怒”,暴君形象突出。160;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160;弭:制止。谤:公开的批评。160;乃不敢言。”160;句前省略主语“国人”。乃:终于,副词。○完全是暴君口吻。160;召公曰:“是障之也,160;是:代词,这,指“弭谤”的作法(即“以告,则杀之”)。障:堵塞。之:代词,指国人的口。○先否定“弭谤”,再分四层进行申述。160;防民之口,160;防:堤坝,用作动词,有“堵塞”的意思。160;甚于防川;160;比堵塞河流(造成的后果)还严重。甚:严重。于:比,介词。川:河流。160;川壅(yōng)而溃,160;壅:堵塞。溃:水冲破堤坝。160;伤人必多。民亦如之。160;民:指“防民之口”。如之:像这一样。之:代词,指“川壅而溃,伤人必多”。160;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160;是故:因此,所以,连词。为:治理。为川者:治理河道的人。决:疏浚。之:代词,指壅塞的河道。使导:使(它)畅通。“使”后省略的兼语“之”,代词,指水流。导:畅通。160;为民者宣之使言。160;宣:放,这里是“引导”的意思。宣之:引导他们。之:代词,指代“民”。使言:使(之)言,让他们敢于说话。○第一层:用比喻从反面说明“防民之口”的严重后果。160;故天子听政,160;听政:处理政事。160;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60;公:指三公,周代设立太师太傅太保,统称三公。卿:指六卿或九卿,周代设立天管家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统称六卿;再加上少师少傅少保,统称九卿。三公六卿是可以和周天子“坐而议政”的高级。官员。至于:连词,一直到。列:众。士:周代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等,足下级官员。诗:指能反映民情能据以考察政治得失的民间歌谣,有如《诗经》的“风”。160;瞽(gǔ)献曲,160;瞽:无目曰瞽,即盲人。这里指乐官太师,周代乐官由盲人担任。曲:乐曲,指民间的能反映民情的民歌民调。160;史献书,160;史:太史,史官。书:指史书,能让天子吸取历史教训。160;师箴(zhēn),160;师:少师,低于太师的乐官。箴:箴言,这里作动词用,是“进献箴言”的意思。箴言是一种近于格言的规劝性韵文。160;瞍(sǒu)赋,瞍:没有瞳人的盲人。赋:朗诵(诗),这里指朗诵公卿列士所献的诗。160;朦(méng)诵,160;朦:有瞳人但看不见东西的盲人。诵:朗读,这里指朗读箴谏之语。160;百工谏,160;百工:百官。谏:规劝君主,使之改正错误。160;庶人传语,160;庶人:平民。传语:即传话。庶人没有官爵,不能上朝廷,他们的意见只能通过官吏传给天子。160;近臣尽规,160;近臣:指天子左右的侍从。尽规:尽力规劝。160;亲戚补察,160;亲戚: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同族亲属,不同于现代义。补:弥补过失。察:监察是非。160;瞽史教诲,160;瞽史掌管阴阳天时礼法之书,这句是说瞽史用这些书教导天子。160;耆(qí)艾修之,160;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耆艾:指年高有德的天子的师傅和元老重臣。修:修理。之:代词,指“瞽史教诲”。最早注《国语》的三国时期的韦昭解释这句说:“师傅修理瞽史之教,以闻于王也。”160;而后王斟酌焉,160;而后:然后,连词。斟酌:权衡,考虑。焉:相当“于之”,对这些,即对上述各种规谏。160;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160;是以:由介宾结构演变而成的连词,因此。事行:政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悖:违背(情理)。○第二层:用传统从正面说明“宣之使言”的重要意义。160;民之有口,160;之: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全句主语。160;犹土之有山川也,160;犹:就像,如同。土:土地,地上。之: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全句谓语。160;财用于是乎出;160;财用:费用,指钱财。于是:从这里,介宾词组。是:代词,指山川。乎:句中语气词,无义。出:生产出来。160;犹其有原隰(xí)衍沃也,160;其:代词,指土地。原:广而平的土地。隰:低而湿的土地。衍:低而平的土地。沃:有水灌溉的土地。160;衣食于是乎生。160;是:代指“原隰衍沃”。○以人民的“口”比作能创造出财富衣食的山川土地。160;口之宣言也,160;宣言:发表言论,是动宾词组,不同于现代的复音词“宣言”。160;善败于是乎兴。160;善:指国人好的议论。败:指国人不好的议论。于是乎兴:从这里发表出来。是:代指“口”。兴:兴起,这里是“发表”的意思。160;行善而备败,160;行善:推行国人认为好的政令。备败:防范推行国人认为不好的政令。160;其所以阜(fù)财用衣食者也。160;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阜:动词,生长,增加。所以……者:用来的办法。○第三层:再用比喻进一步说明“宣之使言quot;的重要作用。160;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160;虑之于心:在心里考虑某政令。之:代词,指考虑的内容。宣之于口:在口里发表考虑好的意见。之:代指对某政令考虑好了的意见。160;成而行之。160;成熟了意见自然要流露出来。成:形成,指考虑成熟的意见。行:这里是“自然流露quot;的意思。160;胡苛壅也?160;胡:怎么,副词。壅:这里指堵塞“民”之口。160;若壅其口,160;若:如果,连词。160;其与能几何?”160;那能堵塞多久呢?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与:句中助词,无义(据《词诠》和韦昭注)。几何:多少,这里是“多久”的意思。○最后说明“民”之口是堵塞不住的。“壅”字照应前面的“川壅而溃”,回顾警密。
160;
第二段,写召公反复阐明“防民之口”有大害,“宣之使言”有大利的道理,劝谏厉王。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160;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160;于是:连词,同现代汉语“于是”,表示上下两件事之间,在时间上有先后相承关系,在事理上有因果关系。160;三年,160;过了三年。160;乃流王于彘(zhi)。160;160;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这句前面省略了主语“国人”。据《史记·周纪》:“三年,乃相与畔(通“叛”),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厉王是因“国人”暴动而出逃的。此事发生在公元前841年。
160;
第三段,写厉王不听忠告,强行“弭谤”,终于自食其果。用事实证明道理的方法作结,是《国语》常用的写法。
160;
【译文】
160;
周厉王(推行)暴虐的(专利法),住在京城里的老百姓都公开批评厉王。召公告戒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住暴虐的专利法了。”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批评(专利法)的人。卫巫把批评者报告厉王,厉王就杀死批评者。于是京城的老百姓没有谁敢讲话,人们在路上相遇只用眼神示意。
160;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批评了,老百姓终于不敢谈论(专利法)了。”召公说:“您这是堵塞老百姓的嘴巴。堵老百姓的嘴巴,比堵河流(造成的后果)还要严重。河流堵塞了会决口,那样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堵塞老百姓的嘴巴,(后果)也会像(河流决口)一样造成危害。所以治理河流的人,疏浚河道,使水畅通;治理老百姓的人,引导他们,让他们敢于讲话。所以(以前)天子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下级官吏进献民间诗歌,乐官太师进献民间乐曲,太史进献史籍,少师进献箴言,没有瞳人的盲人朗诵献的诗歌,有瞳人的盲人朗读献的箴言,百官规劝,老百姓(通过官吏)传达意见,左右侍从尽力规劝,本族亲属弥补(王的)过失,监察(王的)是非,乐师和史官(用阴阳天时礼法之书)教诲,年长的天子的老师整理这些教诲,(报告天子,)然后天子对以上各种意见斟酌取舍,(付之实施,)因此政令通行而不违背常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山河,社会财富从这里产出;又像地上的平原湿地低地沃土,人类衣食从这里生产。嘴巴是发表言论的,好的言论坏的言论从嘴巴里发表出来。(我们要)推行老百姓认为好的政令,防止老百姓认为不好的政令(出台),这大概就是增加财富衣食的好办法。老百姓在心里考虑好了,在口里发表出来,考虑成熟了自然要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塞呢?如果要堵塞老百姓的口,那能堵塞多久呢?”
160;
周厉王不听(召公的劝谏,以刑杀压制批评),于是京城里的老百姓没有人敢讲话。过了三年,老百姓终于把周厉王流放到彘。
160;
【简析】
160;
本文写周厉王推行剥夺“国人”利益的“专利”法,引起国人强烈批评,厉王则以刑杀压制批评,并拒绝召公劝谏,结果激起民愤,厉王被国人赶下了台。这一历史教训是深刻的。它说明:对于老百姓的批评,是“宣之使言”,还是“防民之口”,这是关系国家兴衰治乱的大问题。召公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论断,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60;
本文在写作上详于“记言”而略于“记事”。
160;
1文章详于记言。记言部分既阐明了事理,又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如召公的谏辞: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压制批评,会造成严重后果;继而用“天子听政”要从12个方面纳谏求治的历史事例,从正面说明广开言路,才能“事行而不悖”;第三,再从正面设喻,“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更深一层说明按老百姓的意见办事,是国家生存的基础;最后得出结论:老百姓的口是堵不住的。最后一句“其与能几何”是暗示不久会出乱子。这些喻证和例证,既把“弭谤”之害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得非常透彻,很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又表现出了召公的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善于言辞。
160;
2.文章略于记事。记事部分非常简略,但记事与记言交错进行,并且“言”为“事”发表,“事”为“言”验证。这是《国语》常用的方法。如本文,召公劝谏之“言”,是由厉王弭谤之“事”引出的;而国人放逐厉王之“事”,正好验证了召公之“言”。记言记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60;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160;
百工
160;
百工,在古代汉语里有三项意义:①指各种手工工匠。《论语·子张》:“百工居肆(作坊),以成其事(指艺作)。”这个意义现代汉语仍在用。②指众官。《尚书。益稷》:“百工熙(高兴)哉。”百工,即百官。③周代主管营建制造等事的官职名称。《周礼·冬官考工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注:“百工,司空事官之属,……掌营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庙,造宫室车服器械监百工者。”本文“百工谏”的“百工”,应是百官。有一些选本,注为“各种手艺人”,恐不妥;因为手艺人是不可能直接向天子进谏的。
160;
宣言
160;
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是复音词,是“(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现代汉语词典》)在古代汉语里,“宣言”是词组,如本篇“口之宣言也”,是“发表言论”的意思。还可以拆开,如本篇“宣之使言”。
160;
与
160;
本文“其与能几何”中的“与”,现代有些选本,认为是动词,注为“赞许”或“帮助”。似与文意不合。最早注《国语》的韦昭注:“与,辞也。”(辞:是古代语言学家最初用以指称虚词的术语,又称“语辞”“语助”等)清朝的训诂学家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说:“与,语助也。……‘若壅其,其与能几何?’言能几何也。……‘与’字皆是语助,无意义也。”只有注为“助词,无义”,这句才讲得通:“如果堵他们的嘴巴,那能堵多久呢?”
南飞雁说:在奴隶社会,住在国都里的各级官员和平民可以议论朝政。今天北京城里的人可以向人大和政协提议。这是社会的进步,几千年过去了,如果老百姓在北京城里还要道路以目,不可能了!今天腐败分子多,我觉得他们跟周厉王差不多。电视台也有少数狗杂种,为腐败分子呐喊,是因为本身也想腐败,跟中央作对。但是,对于领导的缺点,却不敢提出批评,装孙子。所以说,深化改革不仅是企业的事,还有观念的更新,文化的理念,法律的理性,人民的理解。这是一个盛世和乱世并存的时代,多一些批评就可以防微杜渐地少一些腐败。
2016212年初五。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