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907年),天朝历史唯一一位女皇帝的朝代,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巨唐
国家领袖
李渊,李世民,李隆基等
人口数量
8000-9000万(755年)
所属洲
亚洲
主要民族
汉族
首都
长安
主要宗教
道教,佛教
主要城市
洛阳,会稽,成都,幽州,太原等
国土面积
1251万平方千米(669年)
官方语言
汉语
货币
开元通宝
政治体制
君主制
中文名称
唐朝
英文名称
TangDynasty
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
科举制
监察机构
御史台
文化形式
唐诗,壁画,雕塑等
重要人物
房玄龄,李白,安禄山,朱温等
行政中心
长安
目录
1国号
2基本介绍
3唐朝历史
4朝代概况
5地域信息
6历代君王
7历代皇帝画像
8相关信息
9大事年表
10主要战役
1国号
2基本介绍
3唐朝历史
3.1主要城市
4朝代概况
4.1政治
4.2经济
4.3军事
4.4学术科技
4.5历史
5地域信息
5.1领土范围
6历代君王
7历代皇帝画像
8相关信息
8.1深远影响
8.2对外战争
8.3外交关系
9大事年表
10主要战役
回到顶部意见反馈
国号折叠编辑本段
唐朝的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山西太原西南)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来自尧帝的唐国,李渊称帝之前,就以光大、复兴帝尧的唐国为志向,按照李渊的文字秘书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面的说法,说李渊在615年,奉召前往太原前,担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李渊得到这个任命,心中窃喜,太原本是古代陶唐氏帝尧的封国,我又是唐国公,现在让我来安抚这块地方的黎民百姓,这实在是天意。等到6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地方军政长官,他更是得意忘形,对儿子李世民一吐心迹: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我本来是唐国公,这里是我的封地,来到这里,是天意让我建功立业的。如果我犹豫不决,就会大祸临头。
我们从这两段史料看,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就已经存有不臣之心,并且以光大帝尧的唐国,为**。这些话和叔虞的唐国没有关系,和封在湖北唐县镇的,唐国更没有关系,只指的是帝尧的唐国,我们把帝尧的唐国,作为李渊、李虎他们这个它国号的继承对象。
其次:李渊驾崩以后,他的后人称他为神尧皇帝,635年,70岁的太上皇李渊驾崩,庙号高祖,谥号太武皇帝,有趣的是等到674年的时候,他的孙子皇帝李治,和孙媳妇皇后武曌,把他的谥号改为神尧皇帝。我们知道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行迹所评定的一种称号,意在盖棺论定,褒贬善恶,具体到李渊的谥号,起初是太武皇帝,这很明显是为了表彰李渊开国的功绩。
至于改后的神尧皇帝,反应了在后来的,在后来的皇帝心目中,是把开国皇帝李渊,看做是帝尧的重生,当世的尧帝,应该说是非常称和,李渊称帝前的心志,以及称帝后的自况。在传统的史学认识中,帝尧是仁君的典范,他是五帝中间的第四帝,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在古代文献的描述中,帝尧是一个极为完美的人,勤奋、简朴、处事公正、政绩卓著,住的是茅草房,穿的是粗布衣,治理洪水,抗干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帝尧不留恋权位,到了晚年的时候,禅让给出身贫寒,但德才过人的舜,说明他以天下为公,尧逝世以后,天下百姓如丧考妣,三年之内四海绝音,无人弹奏乐曲。
我们说的很远的先古了,因为李渊他是神尧皇帝唐朝的开创者,帝尧既然成了远古黄金时代,道德标准最高的圣王,那么帝尧的唐国号也就非同一般了,有了说法,这么伟大的人,他的国号一定也很伟大了。
本来在文字学上,唐,就是大的意思,而作为帝尧国号的唐,更引申出丰富的道德含义,帝尧最大的特点就是仁君,天朝国号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代表着传统正统解释的,东汉的《白虎通德论》,里面说:唐,荡荡也,荡荡者,道德至大之貌也。帝尧的伟大功德,浩浩荡荡,伟大无边。而帝尧的唐国号,正是显示了这些。
说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尧是圣德,唐是美号,神尧皇帝李渊以帝尧皇帝为榜样,以唐为国号,是希望自己成为帝尧一般的仁君圣王,希望自己缔造的唐朝,以德立国,道德至大,成为唐尧时代一样的太平盛世,九泉之下的李渊可以欣慰的是,他的子孙没有辜负他的希望。
基本介绍折叠编辑本段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天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公认的天朝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隋朝时累官居晋阳(今山西太原)留守,起兵尊隋,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建都长安,随后又设陪都东都洛阳和北都太原,与长安合称“三都”。李渊
李渊
唐朝是一个强大而繁荣的时代。其鼎盛时期,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达8000万之多。唐朝也是秦汉、隋朝以来,第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
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几乎全部承袭隋朝,历代史学家唐朝前期疆域常把它和隋朝合并成“隋唐”。唐王李渊于618年6月逼隋恭帝禅位,取代隋朝,建国唐朝,设京师为长安(陕西西安),唐高宗显庆六年后设东都洛阳,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东都为神都并设北都太原府,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恢复旧制。唐玄宗时进入盛唐,是唐朝的第二高峰与转折,开元时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开明,威服四周国家,史称开元盛世。
唐朝的疆域广大鼎盛时为7世纪,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受唐朝支配。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yue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一说1240万平方公里。中唐后漠北、西域的领地相继失去,到晚唐时衰退到等同天朝本土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天朝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那时的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倭等周边国家在其政治体制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的影响。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天朝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天朝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缓慢变化,藩镇割据势力的壮大与周边诸民族国家的形成,对此后近千年的天朝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降为济阴王,改国号梁,唐朝灭亡。
唐朝历史折叠编辑本段
大唐开国
主词条:隋末民变、晋阳兵变、唐朝统一战争
唐朝皇族出自汉族的名门陇西李氏,同时李氏家族也是起源于北魏的陇西军事贵族。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等著名将军。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又名李聃、老聃)的子孙,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改成“大野氏”。北周灭亡大唐高祖李渊后,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过度使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及对百姓的横征暴敛使得各地人民起义不止,史称隋末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起取而代之的念头。
隋朝末期,隋朝廷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为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大唐”,隋朝灭亡。降隋恭帝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天下。在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占据河南的瓦冈军李密,使其成为东方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公元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山西省)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宣布结盟,联合抗唐。公元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公元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而两湖地区也在621年唐将李靖于唐平萧铣之战获胜,梁帝萧铣于江陵降唐。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天朝本部归唐朝所有。
主要城市折叠
长安
唐京师长安城面积高达84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史上面唐朝长安
唐朝长安
积最大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人口最多时达到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大都市,东方丝绸之路起点。长安城主要由郭城、宫城、皇城等构成。宫城位于郭城北部中央,有金碧辉煌的宫殿。皇城接宫城之南,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十四条,东西向大街十一条。明德门至皇城正门朱雀门的朱雀大街位于全城中轴线上,道路宽达150余米以上,被称为“天街”,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其他通城门的大街也多宽在百米以上。垂直交错的大街将郭城划分为108个封闭式的里坊,坊内有民居、官衙、寺观等。唐长安城大明宫是唐代长安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最宏伟的宫殿,也是世界古代史面积最大最雄伟的宫殿建筑群,面积为明清北京故宫的4倍多。
王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正是描写各国使节朝拜大明宫的胜景。唐长安城是天朝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态,是天朝古代都城的典范之作。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划严谨,街坊整齐。其布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大影响。唐长安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的中心。唐朝首都长安城阳规划严整,长安不仅是当时的世界一流大都市之一,也为后世留下了城市规划的样板。当时周边国家的首都,如当时的:日本奈良平安京、京都、新罗金城、高句丽平壤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是仿照长安建造。唐朝的木结构建筑规模雄浑,气魄豪迈。佛塔形式也融合了天朝与印度的造型,显得千变万化,多种多样。
作为古代首都构成的要件(宫殿、官署、陵寝),关中唐代帝陵“唐十八陵”成扇形围绕在长安城周围,每个帝陵都是一个微缩版的“长安城”,唐代帝陵依山为陵,东西绵延100余公里,几乎与渭水汉九陵成平行一线,气势雄伟,高山仰止,正反应了那个时代宏大的时代特征。关中唐十八陵(若计女皇武则天在内则共十九位皇帝)的陵墓,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于陕西省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六县),是**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献陵、昭陵、乾陵、定陵、桥陵、泰陵、建陵、元陵、崇陵、丰陵、景陵、光陵、庄陵、章陵、端陵、贞陵、简陵、靖陵等。
洛阳
东都洛阳面积大约47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二大城市,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部分组成。城内有宫殿群太初宫,和万象神宫。洛阳郭城平面接近长方形,共有3市126里坊,《大业杂记》:“洛南有九十六坊,洛北有三十坊,大街小陌,纵横相对。”定鼎门至龙光门,南北长7公里,相继建有十多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其中仅明堂、天堂和天枢的高度就分别达到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可以想象洛阳城轴线建筑的宏伟壮观!李白天宝初年游洛阳时曾作《明堂赋》,不禁唏嘘慨叹“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天阙:即龙门“伊阙”,位于中轴线的最南端,对应于天上的“天阙星座”。
天津:即“天津桥”,隋炀帝时所建。洛阳就像天帝的居所“紫微宫”,洛水就像天上的“银河”,其上之桥则喻意通向天庭天子之渡口,故取名“天津桥”。
天枢:立于皇城正门端门外、天津桥头以北之“万国颂德”铜铸纪念碑,高30余米,对应天上的“天枢星”。
天门:即宫城正门“应天门”,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隋、唐初之时称“则天门”,睿宗李旦因避其母名讳而改名,晚唐五代时期称“五凤楼”,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李世民取东都时因太过奢华而被焚毁,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重建。平面呈“凹”字形,双向三出阙,由门楼、朵楼、阙楼组成,是隋炀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天宫:即“明堂”,初号“万象神宫”,重建后曰“通天宫”。史上体量最大之木构建筑,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约88米,是天朝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制建筑之一,开创了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
天堂:即礼佛堂“天堂”,内贮大佛,高度估约150米以上,史上最高之木构建筑。
其他城市
此外,北都太原,扬州、成都也是当时著名的大城市,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朝代概况折叠编辑本段
政治折叠
中央官制
中央官制
三师/三公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宰相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
三省/六省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殿中省秘书省内侍省
六部
吏部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
户部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
礼部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兵部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刑部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工部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其他机构
御史台台院殿院察院
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
司农寺太府寺
朝廷中央禁军
南衙十六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
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北衙十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龙武军
左右神策军左右神策军
展开
地方官制
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五里一乡
里:里正;五保一里
村:村正;一自然村为一村
保:保长;五邻一保
邻:邻长;四家一邻
坊:坊正。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经济折叠
农业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唐朝前期,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手工制造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
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部门,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唐三彩
唐三彩
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此外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比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赋税收入
唐朝中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加剧,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货币状况
货币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
人口数量
650年唐朝统计户380万。705年达到615万户,3714万余口。安史之乱前一年的754年,户达906.9254万,人口达**。安史之乱时期760年户193.3174万,其中不课户117.4592万,人口**,其中不课人口**。唐朝后期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数据较为混乱。
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唐朝的人口最高值出现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至天宝十四年(754年-755年),和史书记载的数据相比,现代学者主要考虑到唐朝的因土地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隐户,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这些人口是不纳入户口统计的。多数天朝学者认为应在8000万左右。现代学者陈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万,日本的现代学者日野开三郎更认为唐朝人口最高峰时2000万户,人口达1.4亿人。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