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唐之太学 前序14——长安(汉)“求鲜花”、“求打赏”、“求收藏”或“求月票”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萧何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筑城墙。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筑达到高潮,先后征发了14万人筑墙,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汉武帝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南开太学,在城西扩充了秦朝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至此,经过近一百年的兴建,汉长安城的规在西模始告齐备。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

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繁盛一时。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天朝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西汉末年,长安城毁于战火。东汉定都洛阳,以长安为西京。汉末,洛阳被董卓纵火烧毁后,汉献帝曾迁回长安居住。此后的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也都将首都设在这里。

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有“斗城”之称。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城壕沟。据实测,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合计25700米。城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

城墙四面各开三座城门,南墙中为安门,东西两侧为覆盎门和西安门;北墙中为厨城门,东西两侧为洛城门和横门;东墙中为清明门,南北两侧为霸城门和宣平门;西墙中为直城门,南北两侧为章城门和雍门。每座城门都有三个门道,合计十二门、三十六门道,与张衡《西京赋》所述“方轨十二”、“三涂洞开”等相吻合。门道一般宽约8米,恰好相当于当时四个车轨的距离。城门上原有木构门楼,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内的大街都与城门相通。主要街道有8条,相互交叉。其中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宽约45米,路面以水沟间隔分成三股,中间的御道宽20米,专供皇帝通行,两侧的边道各宽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为美化环境,路旁还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种树木,茂密如荫。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贵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阙一带,称作“北阙甲第”。居民区分布在城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160个“闾里”。著名的“长安九市”则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

据考证,汉长安城的布局和形制与《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基本相符。它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汉长安城交通便利,街衢洞达,衢路平正,正相经纬。从城门通往城内的每条大街皆“披三条之广路”,可同时并行12辆马车。多种文献记载:汉长安城中有八街九陌。

据《长安志》记载:长安城中的8条大街,分别是华阳街、香室街、章台街、夕阴街、尚冠街、太常街、藁街和前街。有些街多见于史籍记载。如《汉书》载刘屈牦之妻“枭首华阳街”;以给妻子画眉闻名的张敞“走马章台街”;陈汤斩郅支单于之首后“悬头藁街”,藁街还有“蛮夷邸”之称,是外国或少数民族使节的住处;汉司徒邓禹与赤眉军曾“夜战藁街”等等。

汉长安城的交通道路,有一需解之谜。既然史载12座城门每座均有一条大街通往城内,但为何又惯称曰八街呢?经考古勘察得知,由于未央宫和长乐宫占据城内西南隅和东南隅,其中未央宫南宫墙距南城墙仅50米,西宫墙距西城墙仅30米,因此,由霸城门、覆盎门、西安门、章城门通向城内街道为两宫所阻,形成4条短街。12条从城门通往城内的街道中,除去这4条短街,长街恰好是8条。古代文献只称“八街”,显然因为这4条街太短,又直接通往皇宫,故均略而不计。

“九陌”所指,是汉长安城通往城郊区的9条大道。当时汉长安城近畿三辅“地狭人众,四方并臻”,不仅长安城中人口众多,而且四郊近县,杜霸五陵之间也是“名都对郭,邑居相承”的繁华之地。因此,从城内8条大街通往郊区的大道都是交通要道。此外,章城门外的便门桥大道,因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于此道作桥跨渭水以趋茂陵”,而茂陵当时户口殷盛,经济发达,为五陵邑之冠,属全国最繁华地区之一。因此,便门桥大道虽与章城门内的短街相接,仍属于汉长安城通往郊区的要道之一。与上述的安门、清明门、宣平门、洛城门、厨城门、横门、雍门、直城门等8个城门相通的8条城外大道,加上章城门外便门桥大道,构成古代文献上所说的“长安九陌”。

汉长安城的交通还沿袭了秦代的驰道制度。驰道是皇帝专用的道路,又称“御道”。由长安城门通向城内的大街一律三途并列,中央一条即为皇帝专用的驰道。汉代制定的驰道禁令极严,任何人都不能在驰道上行走或逾越,即使皇太子也不能例外。即使得到特许可以使用驰道的诸侯,也只允许在驰道边沿行车,“无得行中央三丈”。而且,这种特许仅限于本人,其随行人员皆不在内。如犯禁,轻则没收所乘用的车马,重则坐罪国除。据《汉书·江充传》载:身为帝姑的馆陶长公主有一次乘车行驶道中,适遇负责“督三辅盗贼,禁察逾侈”的直指绣衣使者江充,“充呵问之,公主曰:‘有太后诏’。充曰:‘独公主得行,车骑皆不得。’尽劾没入官”。

长乐宫在汉长安城的南隅,又称东宫,是由秦兴乐宫改建而成的。汉朝初年,刘邦从栎阳城徙居此宫,受理朝政。惠帝以后改为太后的居所,西汉末年毁于兵火。宫殿平面为不规则的方形,周围筑墙,周长1万余米,面积6平方公里左右。宫内主要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钟室等14座建筑。宫墙四面各有一门,东门和西门外有阙。

未央宫在城的西南隅,又称西宫,为皇帝朝会之所。西汉、王莽、东汉献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处理朝政,是天朝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隋唐时期,未央宫被划入唐长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时重修了宫殿,因此现存遗迹有很多是那时遗留下来的。

未央宫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筑围墙,东西长2150米,南北宽225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宫城四面各辟一门,在东门和北门外立阙。宫内有40多座建筑。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宫正中,台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最高处达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筑还有温室、凌室、织室、曝室、天禄阁、石渠阁、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阳殿、柏梁台以及鱼池、酒池等。各殿之间都有“复道”相通,以备缓急。在长乐和未央二宫之间有一座武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80米,南北宽322米,四周筑墙。墙内有七个仓库,每库分为四个库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齐的兵器木架,现已朽坏。武库建于汉高祖八年(前199年),系丞相萧何营建,是当时全国的武器制造和贮藏中心,具有极重要的地位,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中另外三座宫殿都是后妃们居住的宫室。桂宫位于未央宫北,靠近西墙,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880米。明光宫在长乐宫北,具体位置范围不明。其正殿遗址被后世的多种建筑叠压,因此泛称为楼阁台。北宫位于未央宫以北,具体位置亦不明。据记载,各宫殿之间都架设飞阁和地面复道相连,彼此往来,外人不能看见。近年来在宫城内外进行的各种考古活动中,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铁器、铜器、石器、瓦当、骨签和货币等,具有极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长安城的设计与营建因地制宜并结合天象,呈不规则方形,北城墙像北斗星,南城墙像南斗星,因此又称“斗城”。根据陕西省测绘局1996年11月公布的数据,城墙总长约25.1公里;东墙长5916.95米,西墙长4766.46米,南墙长7453.03米,北墙长6878.39米;城域面积34.39平方公里。城墙全系黄土板筑,分段层夯,十分坚固。每边开三门,每门各有三个门道,中间门道称为驰道,宽7.7米,可并行四辆马车,为皇帝专用的御道。两侧门道各宽8.1米,门道之间相距4.2米。城墙外有护城河,宽三丈(6.93米)、深二丈(4.62米)。

城内布局严整,分宫殿区、武库区、太仓区、居民区和工商业市区等。城内有八街九陌。

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明光宫等宫殿约占城内面积的三分之二。

长乐宫

在长安城东南部的覆盎门内,本是秦时的兴乐宫,汉高帝五年(西元前202年)至七年划扩建,由前殿、宣德殿、高明殿、临华殿、温室殿、鸿台、钟室等十四座宫殿台阁组成,周长十公里。宫门前陈列着由秦咸阳宫搬运来的十二个铜人。汉朝初年,刘邦就在这里接见朝臣和诸侯。长乐宫专供太后居住,称为东宫。

未央宫

在城西南部的西安门内,东与长乐宫相距一里。是高帝七年(西元前200年)由将作少府阳城延规划设计,丞相萧何亲自监修的一座宏大的宫殿群。宫殿周长十一公里。未央宫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丈五尺,富丽壮观。未央宫是天朝历史上有名的宫殿,是西汉政令中心。西汉以后,它又是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六个小朝廷的政府所在地。只有以后唐朝的大明宫可与之相比,但它持续的时间却比大明宫还长。

建章宫

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由前殿、骀荡宫、松诣宫、天梁宫、奇华宫、鼓簧宫、井杆楼、太液池等宫殿楼阁组成,号称“千门万户”,是西汉最为豪华宏伟的离宫别馆。其前殿通高三十多丈,高于未央宫,和未央宫之间架有飞阁荤道。宫南玉堂,台高三十丈,内殿十二门,台阶全用玉石铺砌,堂上建黄金楼屋、顶饰铜凤,高五尺,下设转枢,风吹若翔。

建章宫北边是方圆十里的太液池,池中“有蓬莱、方丈、瀛州、壶梁,像海中仙山”。池畔遍生彤胡、紫箨、绿节等水生植物。池内还有各种游船。

太液池东有神明台,高五十丈,台上铸铜仙人高擎铜盘玉杯以承露。

上林苑最主要的建筑是建章宫,与未央宫隔衢相望,有飞阁相连。因为不受城墙的限制,所以宫城规模特别庞大,豪华程度也更甚于未央宫。宫墙周长10余公里,南面开正门阊阖门,门内有别凤阙。北门和东门外也分别有阙,名北阙和凤阙,后者的遗迹至今尚存。宫城由36座殿宇组成,号称“千门万户”。主要建筑有前殿、骀荡宫、馺娑宫、枍诣宫、天梁宫、承光殿、奇华殿、鼓簧宫、广中殿、函德殿、神明台和井干楼等。此外,宫域北部还有太液池,池中起高台,并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岛。西汉末年,王莽为建造宗庙,拆毁了此宫以及附近宫室多处。

汉武帝为训练水军,在上林苑内开凿了昆明池。目前其遗迹是一片洼地,面积10余平方公里。池中有一高地是当时的岛屿,应为豫章馆之所在。东西两岸有牵牛、织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还有多处建筑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宫、白杨宫、细柳宫等的遗址。

王莽执政时,将长安改名为常安,并在城南郊按儒家传统的礼制观念和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兴建了辟雍、灵台、泰一和九庙等礼制建筑。目前能明确辨认的是辟雍和九庙的遗址。辟雍的平面外圆内方,中为一圆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其周围是边长235米的夯土围墙,四周辟门,墙外还有直径360米的圆形圜水沟。九庙遗址有12处基址,其中11处被一堵边长1400米的方形围墙包围,另一处在南墙的外侧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为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四周是方形围墙,墙上四面辟门。汉长安城周围尤其是北墙附近分布着不少制陶、铸钱和冶炼的作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4年发现的上林苑兆伦铸钱遗址,也就是西汉时的国家造币中心“上林三官”。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户县大王镇南兆伦村,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600米,面积达90万平方米。遗址的南部多瓦砾,其北有坩埚残块、铜渣、灰堆等堆积。遗址中北部有许多铸钱残范坑和废弃钱范堆积,其中还出土有陶拍、定位销、青铜工具等文物。据文献记载,“五铢钱”即诞生于此。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唐之太学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