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重生大唐 早朝--搬家

小说:重生大唐  作者:易寒  回目录  举报

李恪到了将近晚上才到达千秋殿,一进门就听见:“三哥,母妃说你武功超级棒,愔儿也要学武术。”

李恪知道他就是自己的弟弟李愔,忙把李愔拉到自己身边,摸着他的头道:“六弟,你想学武,三哥支持你,以后三哥教你好不。”

李愔高兴的拍着手叫道:“母妃,三哥说他可以教愔儿武艺,愔儿一定会认真学。”

杨妃看着李愔,脸上荡漾着无限的幸福。

李恪看到她的神情,心里发誓一定要让她开开心心,一定要让弟弟妹妹开开心心。

杨妃和李恪还有李愔一起用过晚膳之后,杨妃才带着李愔离开。

杨妃走后,李恪就从戒指里拿出了那本武功秘籍,练了起来,要说李恪还真是个练武奇才,不到一月李恪就突破了第3层,现在恐怕整个大内也没有李恪对手了。

一夜无话

第二天早晨

,李恪用过早膳便来到两仪殿。自从上次李世民来看过他一次之后,李恪就一直没有见到过李世民。

李世民已经登基快二个月了,到现在还用武德年号而没有改国号为贞观,就是因为这场战争发生在他登基之时,他无暇顾及此事。

李恪到甘泉宫门口,随着太监王德的通传,来到李世民经常批改奏章的御书房。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李恪上前行礼道:“儿臣李恪,拜见父皇。”

李世民抬头看了他一眼,放下手中的奏章道:“起来坐吧,你身体还没康复,不用行此大礼。”然后,指了指岸上的凑章道:“国家战事连连,朕忙于政务,没顾得上去看你,想着等忙过这段时间再去看看你,既然你今天来给朕请安,说明你的身体已无大碍,朕也不用在担心你有什么不测了。”

李恪听到李世民的话中充满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切,感动道:“多谢父皇惦念,儿臣身体已经痊愈,倒是父皇为国事操劳,需要时刻注意身体啊。”

李世民听到李恪说出如此关心他身体的话,这几天笼罩在他身上的疲惫之感也随之一扫而光,一股父子亲情涌上心头。

李世民看着眼前才只十二岁的李恪,心里百感交集。他起身走到李恪的面前,叹道:“朕不能不操劳啊,如今的大唐千疮百孔,百姓生活艰苦,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雪上加霜的是跟颉利刚刚制定盟约,需要每年上供岁币,这更加重百姓负担。”

他走到窗前于是疲惫的一声长叹道:“这是大唐之耻,也是朕之耻。”

李恪想起历史上的李世民,在贞观四年就败突厥,擒了突厥可汗颉利,于是很肯定的说:“父皇文韬武略在历代帝王中少有,区区突厥,一只游牧民族,儿臣想用不了五年时间一定能够扫平北部草原,擒颉利,洗血耻。”

听到李恪说的如此肯定,李世民脸上变现出惊讶之色,奇怪李恪怎么就能觉得自己能在五年之内平定突厥?难道他心中有什么策略不成?不由得有意想考教他一番想法。

自古册立太子立嫡立长是帝王之家的传统。但是,朝廷还有一部分人不止一次的建议立性格刚毅的李恪为太子。儿子的性格他太清楚了,正因为如此,今天他说出五年可定突厥这样的话他也没有显得惊讶。因为一直以来,他征战在外,很少能考教儿子的学识,今天自己正好由此机会何不考教一番,看他除了众人所说的性格刚毅外,是否还有其它的一些优点。

心里有了这样的一番思考之后李世民问:“既然你如此肯定五年之内灭突厥,不妨说说你的想法。”

李恪听到李世民问自己如此尖锐的问题,心里一阵紧张,他知道凡成大事者必须要有卧薪尝胆、坚韧不拔之志,不是那种逞一世英雄的匹夫。在未来的政治斗阵中他要做的就是推波助澜,坐收渔翁之利,让李承乾和李泰斗到两败俱伤的时候才出手,一举拿下太子之位。不是像现在这般过早的崭露头角,让大家对他开始提防。

可是,如今箭在弦上,让他不得不发。

所以,他即不能表现的太平庸,又不能让李世民对他彻底失望而不加以关注。所以,他的心中非常矛盾。

还有一点就是李世民问他关于突厥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他没有考虑过的,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说。于是将自己知道的历史上李世民怎么灭突厥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看法说了出来:“父皇,突厥是草原游牧民族,他们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弱点,我们只能双管齐下才能一举击溃突厥。”

说到这里,李恪抬头看了一眼李世民,见李世民点头示意,他继续道:“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有一种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机动灵活,以至于连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牛、羊等)都是可以移动的。

如果派遣一支军队对他们进行讨伐的时候,他们会消失的无影无踪,而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只是一片草场,根本就没办法进行破坏,如果紧追不舍,则整个军队往往会被辎重粮草给拖垮,有时还会中他们的埋伏。

所以,如果要平定突厥,扫清北部边界的威胁:一,国家的意志和能力是最主要的。在对外战争中给我们能借鉴的是汉朝,汉朝的初始阶段,国力是非常虚弱的,在对匈奴的关系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然而在君王和臣子们的励精图治中由弱变强,在国力强盛时对匈奴实施连续不断的打击,最终迫使匈奴西迁,捍卫了汉帝国的安全。所以,增强国力是首要问题,也是重中之重。”

李恪在谈到自己对突厥的问题上时忘记自己制定的做事低调,韬光隐晦的方针,侃侃而谈道:“二是,政治攻心为主,找出突厥存在的矛盾,从内部瓦解突厥各部落之间的团结,减轻战役难度。”

“第三,大唐必须要有一支足以与突厥想媲美的铁骑。在补给和地理环境不太有利于我方的情况下,深入大漠,找到突厥的王庭所在地,一举击溃突厥人的信心。如此突厥各个联盟将不攻自破。可以一举扫平突厥,北定大漠。”

李世民听李恪说完,沉思片刻之后凝重的道:“你想效仿当年的冠军侯霍去病,深入敌人腹地,给敌人最致命的一击,摧垮匈奴的信心。这倒不失为对付突厥骑兵的一个办法。”随后又问:“那你认为该如何发展经济,充实国力,改善大唐百姓的生活?”

李恪没有想到李世民考教完他对突厥的问题之后还要考教他如何发展经济,改善国力这样的大问题,心里一阵犹豫。自己是装作不知道呢?还是把历史上李世民在唐初实施的政策说出来呢?他抬头看了一眼神情专注等他回答的李世民,略一沉吟便道:“儿臣这几天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如有不妥之处还望父皇指正。”

李恪对于如何打赢未来对突厥的战争分析的有理有据,让李世民对他另眼相看。所以,他才会问李恪如何能增强国力,改善百姓生活等的治国之策。他确实的指望李恪能在治国之策上有什么突出的策略,便道:“你且说来听听。”

李恪整顿了一下思路道:“一,免除关内及蒲州等六州两年的租调,其余各州免除租调一年,这样可以大大刺激蒲州等地农业的发展。

二,对于受突厥人入侵破坏严重的地区,国家按照每户人口数量的多少,发放赈济品;对于受封为王的皇亲国戚,大大降低其封邑的标准,以减轻当地农民的负担。”

说到这里,他抬头看了看李世民,见李世民点头表示同意他的看法,继续说道:“三,国家倡导节俭: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ze民愁,民愁则国危。”

李世民听完李恪的三点治国策略之后,陷入了沉思。李恪说的确实是大唐现今必须要面对,也要解决的问题,他为此饭不能食,夜不能安。今天经李恪这么一说,心里连日来的烦恼一扫而光,觉得大唐最该解决的就是李恪所提到的这三点。

一番思考之后李世民看着眼前还是孩子的李恪,沉声问道:“李恪,朕问你话,你要如实回答,你今天所说是你自己所想,还是他人让你代为传达给朕?”对于性格刚毅果敢的李恪,说出如此切合实际的策略,李世民还是心有疑惑。所以,才会有此一问。

毕竟李恪的年龄如果真能想出如此治国策略,实在出乎他的意料。如果,是有高人指点李恪,他也想见见这个人,不让此等人才埋没。

李恪在李世民问他如何对待突厥问题的时候就知道会有如此一问,便不紧不慢的说道:“启禀父皇,今天所说,确实是儿臣所想,并非有他人指使。

李世民知道李恪不会欺骗他,所以,虽然脸上没有表现出来,内心却震撼不已。如此慎密的决策尽然是出于一个孩子之口,更多的是作为父亲对儿子能取得如此的成就而感到欣慰。

他笑道:“未曾想到经此一役,你倒是思想开阔了许多,有这般的见解,父皇感到高兴。”

而后,李恪又把岑文本做自己老师的事情告诉了李世民。

李世民对于儿子开始学文之事很惊讶,便问道:“你何时对学文之事如此上心?”

李恪知道李世民会有此一问,便道:“父皇,这是儿臣经过刺杀受惊后的领悟,觉得不能整天打打杀杀,学习知识也是一件好事。”

李世民听后,甚为满意,心中高兴儿子能有这样的情趣,便道:“既然如此,朕答应你了。”

李恪听高兴的道:“儿臣,多谢父皇。”

李世民因为政务繁忙,还有很多奏章要他批复就没有根李恪多说。勉励了他一番之后让他退了出来。

李恪也不便多打扰他,临走说了几句:父皇要注意身体,不要太过劳累的话,便退出了两仪殿。李世民虽然忙于政务,没有跟李恪说太多的话。但他能感受到李恪对他的关心,这让他心里对李恪又多了一份爱意。

这天下午,李恪从书房出来,径自来到后院,练功不到一刻就见小昌子急急忙忙的朝自己跑来。李恪斥道:“有什么事情非打断我练功,不是说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来后院吗?”

小昌子低头小心的道:“殿下,圣旨到了,赶紧去接旨吧。”

“可是父皇身边的王公公?”李恪问道。

小昌子道:“就是王公公来宣旨的。”

李恪不敢怠慢,急步来到前厅,正见王德在来回度着步,另外还有两个小太监立在一旁。王德看到李恪长松口气道:“吴王殿下你可来啦,赶紧接旨吧。”

李恪领着小昌子、兰儿和一众侍女行礼高呼万岁后王德念道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特诏吴王李恪明日卯时到太极殿早朝。卿此!”

李恪接过圣旨,拱手指着客厅的椅子对王德道:“王公公请坐,先用点茶水解解渴。”

王德对于李恪对他的尊重颇为满意,忙还礼道:“老奴还有旨意要宣读,就不打扰殿下了,殿下请留步,老奴告辞了。”说完带着两个太监急匆匆的走了。

卯时的长安城还笼罩在一层薄薄的夜色中,显得庄严而又大气。QUaNBEN,cOm远看灯火通明的太极殿在沉睡中被映衬的富丽堂皇,显出了它作为大唐最高权力中心所应有的霸气。李恪走近太极殿时已经有不少文武大臣等候在太极殿前。其中多为绯袍者,他们多为官居五品和四品之间的三省的侍中、黄门侍郎、中常侍等,也有六部的侍郎、郎中等,更有十二卫军的中郎将、御史台的御史中丞。李恪从很远就扫视众人,发现没有一个是他认识的,大家看到他过来,都只是拱手行礼,然后各自三三两两的在一起窃窃私语,很少有大声喧哗的,李恪也一一回礼。岑文本绿色的官服在众多红色服饰中尤其显眼,当李恪走到他面前时,岑文本只是稍微拱手行礼之后,便隐身在众人之中。李恪知道他此举是为了不引起更多的人注意,便直接来到队伍的前面站定不语。

其实,李恪也想在还没有早朝这段时间多认识几个大臣。一是,想了解下大唐中枢和各部任要职的官员以便更了解朝廷格局;二是,想多跟他们接触接触,留下一个好的影响。所以,他来的比较早。可没想到的是,这些人竟然比他还要早,更让他郁闷的是,看到一大片不认识的人之后,他忽然发现自己对于大唐朝廷是多么的无知。只能一个人默默的站在一边,等待自己到大唐之后第一个早朝的来临。

很快,陆陆续续来了一班的文臣武将中的大佬们。像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左武卫大将军秦琼,右武卫大将军、泾州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右卫将军侯君集,左金吾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检校礼部侍郎、中枢侍郎温彦博,门下侍中、安州都督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兵部尚书杜如晦,还有就是谏议大夫魏征。李恪跟来的众人都拱手一一行礼,礼多人不怪,李恪一直秉持着这样的态度,所以他对于众人都比较客气。其余人如李靖,李绩,柴绍等都因为平定叛乱和驻兵要塞,不能参加今天的朝会。

李泰出现在太极殿的时候始终保持着微笑的表情,在跟群臣们拱手行礼时表现出了他谦虚和和蔼的一面,对给他回礼问候的众人一种精神上的尊敬,让很多五六品的官员受宠若惊,对他更是恭敬有加,这使得他显得越发与众不同。李恪在李泰出现在太极殿前时就注意到了他,裁剪的得体的红色王袍罩在他挺拔的身躯上,让他显得更加文质彬彬。

他来到李恪面前微笑道:“三哥倒是来的早,愚弟不及也,不知道身体可否痊愈,数日不见,让四弟甚是想念。”

李恪看着眼前和自己一般大小,身体略显单薄的李泰,说话尽如此得体,道:“多谢四弟挂念,愚兄身体已无大碍。”随即,看到缓缓而来李承乾和长孙无忌两人,继续道:“其实,愚兄来的早又有是用呢?正所谓来的早不如来得巧,四弟是不是认同三哥这句话?”

李泰从李恪的言语中听出了弦外之音,他顺着李恪的目光看到了太极殿前跟众人拱手行礼的李承乾,当他看到李承乾身边的长孙无忌的时候,一惯保持微笑的表情突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愤然之色。看着慢慢走近的两人,他的语气明显有点失落,还夹杂着一份的怨恨和不屑,就听见他狠狠的道:“确实如三哥所说,来的早不如来得巧啊!”

李恪看到刚才还是春光满面的李泰,因为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同时出现在太极殿前而变得阴沉的脸时,内心一阵好笑。毕竟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啊,沉浮不够深,喜怒之色显露在脸上,让人一览无余。

而李泰前后前后判若两人的态度是李恪早就预料到的,所以他才会在看到李承乾和长孙无忌的时候如此回答李泰。因为他知道李泰在怨恨着长孙无忌,也在怨恨着李承乾。

同样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同样和李承乾一样有继承太子之位的嫡子优势,李泰认为自己颇受太宗宠爱,比李承乾更合适做太子。

所以,当有大臣谏议李世民册立太子时,他认为长孙无忌会毫不犹豫的支持自己。而事实上长孙无忌没有表现出一个舅舅对外甥的公平和公正,他更喜欢性格懦弱的李承乾而不喜聪明好学的李泰,在太子人选问题上站在了李承乾的一边,力挺李承乾入主东宫。

李泰自觉自己不比李承乾差,甚至有些地方还要比李承乾优秀,长孙无忌作为他和李承乾的亲舅舅为什么如此偏袒李承乾呢?难道就是因为他是长子,就因为他比自己早生一年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他认为长孙无忌是在有意的疏远自己,更多的是偏袒李承乾。所以,他对这个亲舅舅产生怨恨,同时也怨恨上了李承乾。

李恪听李泰把话说完,忙不适时宜拉着李泰迎了上去。在李承乾和长孙无忌前一米处站定后,先给长孙无忌拱手行礼,随后对李承乾道:“参见王兄。”

李承乾面路喜色的对眼前的两人道:“三弟、四弟无需多礼,愚兄近来功课繁忙,疏忽了两位王弟,是愚兄之错,以后如果遇到什么需要愚兄的时候我一定会定力而为。”

这时,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和尚书左仆射萧瑀两人才姗姗而来。封德彝看到早朝的队伍残差不齐,不时还有三三两两的人相互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人未到,声音已经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他吼斥道:“此等庄严之地,尔等还不按部就班等待觐见皇上,岂能窃窃私语,有失体统。”

话音一落,众人摄于他的威严,赶紧按照官职大小依次排的整整齐齐。封德彝和萧瑀经过众人身边时,大家都拱手行礼。

封德彝和萧瑀作为中书省的宰相排在文臣第一位,身后分别是房玄龄和侍中高士廉,再后面分别是兵部尚书杜如晦、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人。李恪和李泰并列排在文臣中间的位置,李承乾在李恪飞正前方位置,他们这些王公子弟都在各部尚书之后。武将因为李靖、李绩、柴绍等人出征在外,或者镇守要塞故以秦琼和段志玄带头,他们身后是尉迟敬德,长孙顺德和侯君集等人。

卯时刚到,李恪就见太极殿的宫门打开,里面走出一个内侍,站在台阶前朝着众人喊道:“皇上早朝,列为臣工入殿觐见!”

李恪跟着一班子文武大臣走进太极殿,上下打量着这座大唐贞观年间的权力中心,心中感慨万千。贞观年间,李世民和大臣们都在各自的府衙办理公务,大臣们遇到解决不了问题需要请示皇帝的时候,往往会去皇帝的内殿如两仪殿或者甘泉宫的御书房。每逢朔(初一)望(十五)皇帝才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视朝听政。也有例外的时候,譬如册立太子,边关战事等的大事在大臣们讨论不出结果的时候,李世民也会召集群臣在太极殿视听朝政。而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如此甚大的朝会,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又有些好奇。

李世民不愧是马上皇帝,身着明黄九爪龙袍,头戴翼善冠在王德和几个侍卫的护卫下来了太极殿。群臣在李世民坐到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龙椅上时齐声跪拜高呼万岁。

上朝和往常一样的进行着,到了最后李世民便说道“今天到一个月了吧,都搬去自己的府邸吧。”李恪当然知道其中的意思,这是太子一派在撵人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重生大唐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