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汉天下 第十三章欲征黄巾

小说:大汉天下  作者:胤铖吹雪  回目录  举报

夜已深,刘璋就在吕家住了一晚上。和吕威璜聊了一晚上,东侃侃,西聊聊。他们的关系明显紧密了,刘璋趁势问他要不要跟着他,吕威璜表示考虑考虑,再问问父亲的意见。

”不急的。”刘璋答道,“还是睡吧!明早要赶道邺城去。”

“恩。”俩人蒙头大睡。

翌日清晨,刘璋就骑着马来到村口,吕威璜和一些村民来送。“兄弟,我已经考虑好了的?”吕威璜有点愧疚样子走到刘璋跟前言道,“黄巾贼寇尚在,甚感老父和众乡亲的安危。待他日黄巾之乱剪灭之时,威璜自会来投。希望公子谅解!“

”好的。不必内伤,他日如果有事,来找我就是。谢谢你们的招待,吾去也。

刘璋骑马飞奔,待黄昏时就来到邺城,单枪匹马站在邺城城门下,心里一阵紧张,十多年没见,不知那位父母亲怎么样了?不知道那个老爸刘焉如何,还有很少见面的三位兄长们,还有姊妹们......他们会对我好吗?那冷冰冰的邺城城墙,看起来不是那样脆弱,也不知道这辈子的感情灰如何?

想着想着,就看着那城墙发呆,那城门口一小兵见他穿着不错,但一直愣愣的站在那里望着城墙发呆,就喝道,”那骑马的,进不进城啊!站在那里瞎看些什么?城门要关了!“

刘璋沉思被打破了,于是下马来,牵着马就往城里走去。只见那小兵拦着他喝道,”打哪来的?来干什么的?“

”来邺城寻我父亲。“刘璋硬生生答道。

那小兵被他这种语气憋了下,旁边几个小兵顿时起哄。心想:你小子行啊!敢对大爷我那种语调,不仅进程的钱得翻倍,爷们还得整整你。

”妈的,找父亲还骑马带枪?看你这样,不会是黄巾贼子吧?“小兵冷笑道,”搜他的身,看他身上是不是带了什么黄巾贼的信物什么的?附近几个小兵包括路人都知道这位审爷要干什么。小兵们向刘璋身上抹去,而路人赶紧跑路,以免殃及自己。

刘璋见几双手向自己身上摸来,长期练武来的自然反应,拿着枪一挥舞,立时几个小兵,就被吓到了,不敢上前,那领头的那位甄氏小兵见同事这样,喝道“上啊!难道他还感在堂堂冀州治所乱来,居然敢反抗,小子,我告诉你,你死到临头了!给我上,狠狠地打!出了事,我负责,狗娘养的的。”

刘璋本来不会怎么样,最多放到那几个就可以。这么几个小兵,他还没有放在眼里。但是那领头小兵居然侮辱他的家人,顿时心里冒火,目露凶光瞪着那人,那人被刘璋盯得心里有些发毛,但一想到自己的姓氏“甄”,就底气上扬,怒道“瞪什么瞪,上啊!打死这小子。”

众兵一哄而上,刘璋一手一个,只几下功夫,全部趴在地上呻吟,然后盯着那领头的,只“啪啪”两声,那领头的脸就肿了,口流鲜血,原来是刘璋打的,其一巴掌掴在他左脸上,再一巴掌掴在右脸上。这引起了不少人围观,众人看见这平日里如大老爷般的兵爷们被一人撂倒在地,心里感觉甚是快意,但不敢言语啊!谁都知道那领头的甄家的人!一想到那甄家,众人心里就是一个想法:他说啥就是啥。谁叫人家审氏是冀州魏郡世家大族呢!

“小子,你死定了,竟敢惹大爷我.有胆留下字号,你等着!”那领头之人恶狠狠地道。

“话说张三养了条狗,深夜之时,李四从张三家门口路过之时,被张三家的狗咬了一口,李四慌忙逃回家里。第二天一大早,李四就跑到张三家骂道,‘张三,你家狗昨夜咬了我一口,这帐怎么算?’,谁知张三说,‘你去咬狗一口回来吧!’李四果真叫张三绑着狗,去咬回一口,却是满嘴狗毛。”众人爆笑。

”你以为,我不能拿你怎么的是吧?你吃定我了?那好,我告诉你,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刘,单名一个璋字,全名就是刘璋。要不要告诉你,爷们住哪里?冀州刺史府是我家,什么时候来,记得通知我。“

”我记住了,小子。“审氏头领恶狠狠地说道,又回想了他说的话,什么?冀州刺史府?难道是刺史大人亲戚?刺史大人是皇室宗亲,这位又说叫刘璋,岂不也是皇室宗亲。不过看其样子好像家道不咋地。不过总感觉漏了什么话似的。居然是落魄的宗亲,想皇室宗亲不知几许,说道”小子别以为躲在刺史府邸就可以保你一命,你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哪天你出来之时,就是你好日子到头之时。“

”好,我等着。“刘璋自顾自的进入城里,找了个人问刺史府邸的位置,直向刺史府走去。

穿过繁华的邺城大街,来到冀州刺史府门口。打量着这间府邸,柱高近四米(十二尺),粗大约有四十厘米(一尺二多)。大门敞开,牌匾上刻着”刺史府“三个金光颤颤的大字。门口有十余精壮军汉。

看到还是那个管家。不过刘璋认识他,管家也不认识刘璋,而且十余载一过,管家已是老者了!不过老管家感觉刘璋长的很像老爷刘焉,有点奇怪。很明显,刘璋对他没有那种血脉相连的感觉,基本可以肯定,不是其父刘焉刘君朗。”爷爷,请问冀州刘刺史大人在吗?“

管家闻言笑道,”我是大人的管家,大人正在书房。(自有人牵马喂草,引刘璋入大厅,倒茶)请问,你有什么事吗?“

”你把这个印信给他看下,想必他会知晓的。希望他还记得,会出来看下我。“说罢,从兜里掏出一块玉给他。

管家打开书房的门,端了碗茶来到刘焉面前,”老爷,还在忙呢?歇会儿吧!“

”好的,你也做吧!这黄巾贼乱声势虽然甚大,朝廷正在派遣大军过来,等朝廷大军来到,这群乌合之众势必马上瓦解。不过,福伯,有什么事吗?“坐在椅子上的中年男子说道。

”来了位年轻人,叫我给你一块印信。若......就是这个“福伯说道。

刘焉随意接过印信,顺便瞄了一眼,“嗯?这是?这是璋儿的印信啊!他在哪里,快带我去见他!”立马从椅子上跳起来,抓住福伯的手,拖着就要向外走。

“在大厅,老爷。是四公子吗?想不到他学成归来了,长的很像老爷。”不过后面几句刘焉听不到了。在听到“大厅”的时候就飞快的跑了出去,一点不像个中年人,更不像是刘焉本来的作为和形象。

“璋儿,吾儿......”刘焉还没有进大厅,刘璋就听到了!听到这个声音。刘璋想到了前世的父亲,无言的爱,对自己一直劝诫,相信,怜爱......那种感情无法言表,顿时鼻子一酸,眼睛流出了泪水,许久了,没有感受到父爱的温暖,刘璋顾不得擦眼泪,跑出大厅,冲进刘焉的怀抱,大哭起来,“父亲......‘

其实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希望他们以后会生活得好,那样父母心中就会很高兴,更高兴的是子女伴随身边终老,享受子孙同堂的天伦之乐,很简单的责任,伴随在父母身侧,聆听着小时候的事情,那样很温馨的情感是其他任何感情都无法比拟的。

刘焉很高兴,离家十多年的儿子终于回来了!看着这张稍显青涩脸,再想着出生时那粉嫩的婴儿脸,顿时一番感慨。时光如流水,来时匆匆,去时如白驹过隙,让人不知不觉就老了。

忙问刘璋跟那鹤发老者状况。刘璋答道,“山中修行,不知几何。父亲这是哪年呢?黄巾贼乱怎么就爆发了?”

“这是灵帝中平初年四月(即公元184年)。怎么你知道黄巾贼乱会爆发?‘刘焉有些疑问道。

”啊?是师傅说的。师傅说中平初年必会爆发贼乱,加上我修行多年,稍有所成,师傅就叫我建功立业来了!“

”原来是南华道长。”刘焉一脸果然如此样子,“十多年前,他就满头银发,现在居然还健在,真乃得道高人。“

”父亲,不知母亲何在?“刘璋挺怀念那位母亲,在他还是儿时,刘璋就能感觉的到她的爱,那种包容一切的母爱。

”哦,在后堂,我和你一起到那里去吧!她很是想你,因为你被你师傅带走,她时常担心你,身体变得很差了!这次回来得多呆回。“刘焉说道。

刘璋来到后堂,忽有所感,缓缓走进,进门就盯着一妇人,那妇人头上银丝不少,脸上皱纹甚多,身体瘦弱,那妇人也似有所感,转过头来,用非常温柔的眼神打量着他。不用刘焉说,刘璋自己就猜到了,

”璋儿,这是你母亲,自你离去之后,就如此。说来还是我对不住她啊!“刘焉一脸愧色。但是刘璋自己却知道,这是我的原因啊!是我的罪过,连忙跪下磕头,”咚咚......“那妇人听到刘焉叫”璋儿“这个名字时,眼泪一涌,带点沙哑声音说道”这是我儿?璋儿?夫君?‘

刘璋跪着移到那妇人跟前,言道,“母亲,孩儿不孝!自幼离家,害的母亲遭如此困苦。儿曾闻‘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儿的罪过,希望母亲不要嫌弃,让儿伴随左右,弥补数年的罪过。“那妇人听到这话,在看到刘焉父子那脸型,哪还不知道这是自己亲生儿子,顿时抱起他的脸,东摸摸西摸摸,泪水不止的往下流,滴湿了妇人的衣裳,却滴透了刘璋的心。慈祥的母亲担心子女,刘璋只感到了那份心,那份爱,像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归家数日,却没有看见几位兄长。就问几位兄长在哪里,刘焉答道,“为父出任冀州刺史是因为黄巾贼乱,期年即可回去,就没有把家眷带来,除了你母亲。你大哥早就婚娶了,嫂子是我挚友河南庞羲族人,二哥也婚娶了,三哥娶了我好友之女吴苋,都在洛阳府邸。待他日你去拜见吧!他们都知道你的。只是不曾见过。”

温馨家园却没有忘却武艺,毕竟乱世至,多兵荒马乱,需要安身立命本事。每日清晨刘璋都会在后院练武,提起蟠龙勾魂枪一枪枪挥舞,大汗淋漓,而母亲费氏会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恍惚间看到了刘璋幼时练武,从一个童子到少年,再落冠。拿着手巾擦拭着刘璋身上的大汗,很是开心,毕竟十多年不见,身边总少个贴心人,老爷忙于政事,长子,次子和三子都在身旁,但总觉缺点什么,现在好了,四子归来。倒是刘焉也真忙,黄巾贼乱加上刺史之责要监督冀州官员,甚是疲累,初始也来看了几次,后来就很少来过了。

四月过去了二十来天,忽一日,刘焉来到后院,在费氏身旁自言自语,“璋儿长大,可惜却没有大丈夫之雄心啊!家庭虽然温馨,却不是大丈夫安身立命之所啊!这一身武艺却是无用啊!匹夫之勇,匹夫之勇啊!”说罢,摇摇头离开了!费氏心中如遭雷击,子女伴随身侧是好,可惜却磨掉了大丈夫之志,吾儿骁勇,待在家中又不能出人头地,望子成龙不是自己的愿望吗?何顾把他留在身旁。

晚上,费氏敲着刘璋房门,走进刘璋房间,刘璋刚想伸手去扶他坐下,但费氏却是手一挥,自己走向桌椅,坐下,刘璋急忙倒茶,费氏拿着茶杯,看着桌子上的一本书,却是司马迁巨著《史记》,正好摊开再在桌子上,是高祖本纪那节,言道,“吾儿早已落冠,却无一丝功名在身,是我的罪过啊!”

“不是不是,”刘璋急忙答道,“孩儿刚下山,失却先机,当然没有功名在身。而且尚未尽孝道,哪里有资格进入仕途!”有些苦笑。

“你父亲也算是为官一方了,你武艺很好,叫他让你去领兵作战吧!哪儿才是发挥你才能的地方,待在父母身侧虽衣食足,可终归非大大丈夫所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可图安逸,需知安逸丧志。”说完,转身走了。

当晚刘璋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一边是黄巾纷乱窃机,雁门积粮屯兵的众将一边是父母恩情,难以割舍。刘焉有清名,现在绝对不会做让有损名节的事,若为官,大概是不大可能待在邺城,甚至是冀州了!若待在父母身旁,等他们老去在去闯荡,那时先机尽失,自己先做一番事业,好吧!先机不可失。

翌日清晨,刘璋没有去后院练武,来到父亲刘焉的书房,站在门口,手一抬,刚想敲门。听到有人言,“公与,朱儁将军在长社吃了败仗,广宗局势也不明显。我想要征兵啊!不知是否有合适人选?”

“大人,我有好友审配有大才,可为帐下幕僚。至于率军打仗之人尚不知晓。”

门外刘璋喊道,“父亲......”

“璋儿,为父有政事。有什么事吗?”打开了门!刘璋一进门,看见一青年,身高一米七多,眼睛大而明亮,下巴挂着寸长胡须,给人一种睿智的感觉。“你好,”刘璋忙拱了拱手道,“这是哪位大人?”

刘焉一笑道,“你不去练武来这又什么事吗?这是冀州别驾沮授沮大人。”随后又向一脸疑惑的沮授解释道,“这是幼子刘璋,半月前自山野修行归来。不通礼节,望恕罪!”

“却是少公子啊!有礼了!”沮授拱了拱手道,“少公子身是魁梧,虎背熊腰!虎将啊!”转而对大人说道,“少公子可为领奖!”

“别驾说笑了,璋儿没有上过战场,不通军事。加上又是幼子,何以为将?”

“所谓举贤不避亲!大人何顾?若有人言,就说是沮授所荐!如若需帐下文工刀吏,吾有好友审配可为之。”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汉天下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