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三国小传 第五十四章

小说:三国小传  作者:  回目录  举报

第五十四章进京(十一)救郭嘉

我等五人,行的数日来到虎牢关,想要投住到这虎牢关中第一楼“英雄楼”中,不想在店门口,遇到打人之事,于是帮助被打的人解了围,却不想这二人正是颍川才子:戏隐戏志才与郭嘉郭奉孝。

戏志才可是在曹操曹操早期,出了名的谋士,善于揣测人心,善使奇谋诡计制胜。而郭嘉郭奉孝,在戏志才死后,由荀彧引荐给曹操,曹操称其为“吾之子房”。郭嘉的一生,可以说奇谋无数,当真是决胜于千里之外,在官渡之战中,十胜十败论,料定袁绍必败;战吕布时,算定天象,据水而战。最终擒杀吕布;临死前,遗计定辽东,等等。这一桩桩,一件件足矣突出他的智谋,若郭嘉不死,曹操恐怕早就统一天朝了。

然而不管是戏志才,还是郭嘉,都有共同点,第一嗜酒如命,第二都早死。如今我来了,不知他们的命运将会如何?当然不管怎么样,我一定不会让他们死掉的。

郭嘉在被打的第二日中午醒来。

“呕!”起来第一件事—吐,我正好坐在他身边,这一吐到不打紧,却吐了我一身,房间里瞬间充斥了呕吐过后,恶心的味道。

“三将军,这……快走……”在一旁的典韦急忙捂起鼻子,拉着我想要出去,哪曾想他拽了几下,都没拽动。

“奉孝,醒了?”我没有理会郭嘉吐出来的脏东西,上前扶起他,微笑着问道。

“嗯……水……我要水……”郭嘉也不管旁边是谁,可能他以为是戏志才呢,我赶忙接过戏志才手中的水,喂到郭嘉嘴边,郭嘉“咕咚……咕咚……”几口将水喝掉,这才发现戏志才站在一边,一个陌生的人坐在床边,身上满是自己吐的污垢,却依然微笑而关切的看着自己。

“不知这位公子是……?”郭嘉略带歉意的说道。

“在下幽州涿郡郡尉,轩辕林,同你的字一样也叫奉孝,在下轩辕奉孝!”我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哦?可是那大名鼎鼎的‘神枪太保’轩辕林?”戏志才在一旁惊异问道。

“不才,正是在下!”我冲二人一抱拳,说道。

“恕在下眼拙,早该猜到您的身份!只因奉孝……”戏志才语言中略带歉意。

“无妨!无妨!哈哈……既然奉孝没事了,那在下就告辞了!”说罢,起身带着典韦就要走。

“请等等……”郭嘉弱弱的声音道。

“不知奉孝还有何事?”我好奇的回头看向坐在床上的郭嘉问道。

“刚刚不好意思,弄脏了你的衣服,我不知道是你……”郭嘉想要解释什么。

“喝酒吐是很正常的,吐出来才会舒服嘛!衣服嘛,回去换一件不就得了,奉孝你就别自责了啊,好生养好身体,这几日少喝酒哦,我走啦!”我打断了郭嘉的话语,安慰他道。

“呃……”郭嘉似乎还要说什么,但我已经出去了。

“志才,你觉得他怎么样?”见我出去后,郭嘉正色问戏志才道。

“不错,没有架子,很随和,却有雄主风范!”戏志才说道。

“据说刘备遇刺后,他发下毒誓,若不为刘备报仇,誓不为人。又说谁要是能为刘备报仇,他就认谁为主,如此重情重义之人,值得我等辅佐啊!”郭嘉若有所思的说道。

“怎么?奉孝动心了?”戏志才戏谑的看着郭嘉。

“难道你没有吗?啊?”郭嘉同样玩味的看着戏志才。

“哈哈哈哈……”两人交会了一下眼神,仰天大笑道。

“阿嚏!阿嚏!阿嚏!……”我打了好几个喷嚏,揉揉鼻子。

一旁的典韦问道:“公子怎么了?着凉了……”典韦解下自己的披风,披到了我的身上。

“哦!没事!没事!”我急忙说道,心想那个美女想我了。

没一会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和典韦说了会儿话,便蒙头大睡,昨天折腾的太累了,又是请大夫,又是照顾郭嘉,累的不行,所以直到晚上吃饭张欣儿叫我才起来,胡乱扒了几口饭,刚要回去继续睡时,门被人敲响了。

“公子,昨天那两个人来了,说要见你。”典韦的声音从门外响起。

什么郭嘉、戏隐来了?我赶紧起身穿好衣服,开门迎接。

“嘉(隐)拜谢公子救命之恩,若无公子相护,昨日我等必背打死!”郭嘉,戏志才二人向我拜道。

“区区小事,何足道哉!这一拜我怎敢受得。”我谦虚地说道,毕竟那都是小事,我急忙扶起二人。

“哎!公子说的哪里话来!这一拜公子受得。”郭嘉又要下拜。

“奉孝、志才若为此事而来,那就不必了,请回吧!”我脸色一掉,转身就要走,好累的。

“我有好酒一壶,佳肴一桌,不知公子可否赏脸?”郭嘉微笑着说道。

“这才对嘛!走着……前面带路!”我说罢跟着两人来到他们的房间内,典韦、许褚跟着我也来到房间内。

“这二位是……”郭嘉看着典韦、许褚回头问道。

“俺们二人是将军的护卫。”典韦摸摸头,看着许褚,憨憨的说道。

“真壮士也,来来共饮,共饮”戏志才感叹道,邀请二人一起饮酒。

“俺们不喝酒,喝酒误事的,俺们就在将军身后等候!”许褚也说道。

“二位先生皆忠义之士,有何原因要加害于我?汝二人勿要担心,同坐。”我故意责备道。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三国小传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