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三国我的老祖宗是曹操 第十六章 曹魏圈子

为庆贺官渡大捷,并进一步笼络士族人心,曹操在司空府邸设下盛宴,广邀许都名士,其中尤以颍川荀氏、陈氏等大族子弟为核心。这场宴会,名为庆功,实则为曹操集团核心圈层的一次重要展示与整合。

曹荣作为新近崛起的“功臣”和曹操亲封的参军祭酒,自然也收到了邀请。当他踏入装饰一新、灯火通明的司空府宴会厅时,立刻感受到了一种与军营和皇宫截然不同的氛围。这里没有战场的肃杀,也没有朝堂的刻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文人雅集般的风雅,但在这风雅之下,却暗藏着机锋与智慧的较量。

厅内觥筹交错,衣香鬓影。荀彧、荀攸、程昱、钟繇、陈群等曹操麾下最重要的谋士文臣几乎悉数到场。这些人,每一个都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字,是曹操能够崛起的关键智囊团。

曹荣被引至一个相对靠前,但又并非最核心的位置坐下。他低调地观察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在望气术的视野里,这场宴会更像是一场不同“气运”与“理念”的交锋。

荀彧坐在曹操下首不远,一身素雅文士袍,面容清癯,目光温和而睿智。他头顶的气息清正平和,是典型的“浩然正气”,青碧之色直冲云霄,显示出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智。然而,在这清正之气中,曹荣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纠结”与“忧虑”之色,那青色中隐隐透出几分灰白,如同美玉微瑕。这显然源于他对汉室的忠诚与对曹操霸业之间日益加深的矛盾。

荀攸则坐在稍后一些的位置,气息深沉内敛,如同深不见底的潭水,波澜不惊,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的气运呈现一种沉稳的“靛青色”,代表着深远的谋略和不动声色的智慧。

而程昱则又是另一番气象。他面容刚毅,眼神锐利,周身散发着一股“刚厉险峻”之气,色泽偏于“暗红”,如同出鞘的宝剑,锋芒毕露,却又带着一丝因过于刚直而可能产生的“裂纹”。这气息显示出他果决狠辣的行事风格,但也暗示了其性格中可能存在的隐患。

其他如钟繇、陈群等人,也各有其独特的气象,或圆融,或严谨,或机变,共同构成了曹操麾下这个精英谋士集团的斑斓图景。

曹操自然是全场的中心,他周身的“玄黑霸者之气”雄浑磅礴,笼罩全场,与众人之气相互呼应或碰撞,显示出其绝对的掌控力。

很快,曹荣这个面生的年轻人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尤其是他坐的位置,显示出曹操对其的重视。

“这位想必就是近日名声鹊起的曹荣曹文烈吧?”荀彧率先举杯,语气温和,目光却透彻无比,仿佛能看穿人心,“听闻文烈在官渡屡献奇策,尤善观气察势,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

顿时,不少目光都集中到了曹荣身上,有好奇,有探究,也有如程昱那般毫不掩饰的审视。

曹荣起身,不卑不亢地举杯还礼:“文若先生谬赞了。荣年少学浅,偶得家传些许相气皮毛,于军国大事不过管中窥豹,实不敢当‘奇策’之名。官渡之胜,全赖主公英明神武,诸位先生运筹帷幄,三军将士用命,荣不过恰逢其会,略尽绵薄之力而已。”

他态度谦逊,将功劳归于上下,赢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然而,程昱却冷哼一声,放下酒杯,目光如电扫向曹荣:“望气之说,虚无缥缈,终非正道。为将者,当明地理,知人事,察敌情,岂能寄望于玄虚之气?若人人皆言望气,则兵法等典籍,岂非成了废纸?”他的语气带着明显的质疑和不屑,代表了部分务实派谋士的看法。

面对程昱的诘难,曹荣并未慌乱。他知道,在这种场合,退缩只会让人看轻。他迎着程昱的目光,从容答道:“程公所言极是。为将之道,自当以实为本。然,天地有象,万物有数,胜败之兆,虽不脱人事,亦有其气机显现。气者,势之外显也。察气非是弃实就虚,而是于实之外,更添一重洞察。譬如观人,不独听其言,观其行,亦需察其神,感其气。军国大事亦然,若能于兵马粮草、山川地理等实情之上,再辅以对敌我气势盛衰之洞察,或可更添几分胜算。”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程昱,望气术自然运转,看到程昱头顶那刚厉之气中一丝不易察觉的滞涩之处,便话锋一转,语气诚恳地说道:“况且,程公近日是否常感胸中郁结,气息不畅,尤以夜间为甚,且左臂时有麻木之感?”

程昱闻言,脸色微微一变。他确实有此旧疾,近日因操劳过度,发作更频,但此事他并未对外人言。此刻被曹荣一口道破,心中不免惊疑:“你……你如何得知?”

曹荣缓缓道:“此乃气滞血瘀之兆。程公刚正不阿,性情如火,然过刚易折,火旺伤身。气血运行,贵在通畅。公之疾,非药石可速效,当以舒缓心绪,调和气血为要。所谓‘以柔济刚’,不仅是为政之道,亦是养生之法。”

这番话,既回应了质疑,又展现了“望气”的另一种实用价值——洞察人身,并隐含了关切与建议,显得有理有据,又不失分寸。

程昱盯着曹荣看了半晌,脸上的厉色稍缓,哼了一声,并未再反驳,算是默认了曹荣的说法。席间众人见状,对曹荣的看法又有了新的变化。这个年轻人,不仅有些神秘手段,言谈举止也颇为得体,更难得的是懂得审时度势,知道如何与这些老成持重的谋士打交道。

荀攸适时开口,将话题引向了更宏观的层面:“文烈既通望气观势,那么以你之见,当今天下大势,气运如何?”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直接考校曹荣对全局的判断。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

曹荣知道这是真正的考验。他闭目凝神片刻,仿佛在感应天地气运,实则是在快速梳理已知的历史脉络和当前的天下形势。片刻后,他睁开眼,目光清澈而坚定:“以卑职浅见,河北袁绍经此一败,其庞然之气已散,根基动摇,气数将尽,不足为虑。然,天下气运,并未尽归中原。”

他环视众人,缓缓道:“荆州之地,刘表虽暗弱,然其地沃野千里,人才辈出,上空已有‘守成之气’向‘进取之气’转化之象,不可不防。西凉马腾、韩遂之辈,虽处边陲,然其气躁动不安,如野火燎原,恐生边衅。而江东孙权,承父兄基业,励精图治,其气虽偏安一隅,却如春水初生,生机勃勃,更有‘坐观成败,待时而动’之象……”

他最后总结道:“故而,卑职以为,官渡之胜,乃定鼎中原之基,然天下三分之格局,已露端倪。主公欲一统寰宇,尚有漫漫长路,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这番论断,既指出了眼前的胜利,又点出了未来的挑战,格局宏大,判断精准,尤其是“天下三分”之说,虽略显惊世骇俗,却隐隐契合了在场诸多智者对未来的推演。

席间一时寂然。荀彧眼中露出赞赏之色,长叹一声:“后生可畏。文烈之才,世所罕见。然则……”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深沉,“过刚易折,过察无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文烈身负异禀,更需懂得藏锋敛锐,和光同尘之道。在这许都,好自为之。”

这番话,既是肯定,也是提醒,更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与告诫。

曹荣心中一凛,知道荀彧此言乃是金玉良言。他躬身郑重一礼:“荣,谨记文若先生教诲。”

宴会持续到深夜方散。曹荣回到自己的小院,心中感慨万千。今夜之会,他算是正式进入了曹操集团的核心谋士圈层,但也感受到了这个圈子里的暗流涌动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颍川才俊,名不虚传,与这些人共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而荀彧最后的提醒,更是让他对许都的险恶有了更深的认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三国我的老祖宗是曹操书评:
暂无读者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