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冲喜后,我靠积德当上皇太后 第109章 你想装神仙?我就掀你锅盖煮饭!

寒夜未尽,风却已暖。

崔十七立于城南暗巷尽头,手中最后一份誊抄完毕的账册悄然封入竹筒,交由一只灰羽信鸽衔去。

他眸光冷冽,凝望着远处那片灯火通明的街市——火锅街的轮廓在雪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座从废墟里长出的火城。

三日后,第七十三号摊前人头攒动。

老周颤巍巍地揭开锅盖,一勺“清白油碟”淋入翻滚红汤,刹那香气炸裂,引得路人驻足。

摊前新竖起一块木牌:“底料来源可查,批号刻于碗底。”人们争相翻看自家瓷碗内沿细小的编号,有人掏出放大镜,笑称:“这吃法,比科举还讲究!”

就在这喧腾之中,谢云辞带着善堂几位姑娘抬来一口大缸,缸身贴满黄纸红字:“底料合作社·首酿”。

她当众拆封一坛新油,倒入公用汤锅,朗声道:“今日起,所有摊主皆可按需取用,只记账、不分利,唯求一碗真味,不欺良心。”

人群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震天喝彩。

“咱们自己的油,不吃外头那股馊气!”

“对!谁敢断我们锅子,我们就断他活路!”

沈明月站在高台边缘,袖中系统提示不断跳动:

【群体庇护领域】进度+23%……+25%……正加速融合!

她心头微震,指尖抚过胸前那枚温润玉符——那是共心莲扎根之地的心印佩。

她原以为这系统只是兑换好处的工具,如今才明白,它竟在无声吸纳百人心念,织成一道无形结界。

而最令她心悸的是,昨夜梦中,她又听见了那句低语:“热乎了。”

不是人声,也不是机械音,更像是大地深处传来的一声叹息,带着焦香与血气。

可还没等她理清思绪,京郊急报便如雪片般飞来——

二皇子赵承业在京西三十里外筑起“通玄坛”,高九丈,以青铜铸顶,上书“奉天承运”四字,宣称秘典乃天授神器,能通龙脉、调风雨、止疫病。

短短五日,信徒云集,香火燎原,百姓扶老携幼前往祈福,甚至有村妇跪行十里,只为求一滴“神露”。

更有甚者,地方官府已开始配合征粮征役,美其名曰“助圣坛通天”,实则层层盘剥,民怨悄然积聚。

沈明月听完禀报,冷笑一声,将茶盏往案上重重一搁:“既然能呼风唤雨,那我问一句——神仙饿不饿?”

满堂静默。

她起身踱步,眼底燃着星火:“他们说天降神典,能救万民于水火?好啊。那就请这位‘通玄真人’下坛来,跟我的摊主们比一比,谁能让人吃饱饭!”

话音未落,她已提笔疾书,朱砂为引,在宣纸上写下六个大字——百姓灶王节。

“我要让临安城每一口锅都说话。”她掷笔于案,“让那些跪着求神的人看看,真正救命的,从来不是天上飘的虚影,而是手里这碗热汤。”

消息传出,全城震动。

七日内,她亲自主持遴选,邀请每一位曾靠火锅街活命的摊主登台,讲述“那一餐”——哪一口汤救了咳血的父亲,哪一碟菜养活了待产的妻子,哪一勺辣油让逃荒的孩子终于笑了。

故事被刻上青石碑,一字一句,嵌入城墙东门。

百姓争相传诵,孩童背诵如诗:“腊八那夜无柴火,阿婆分我半勺肉;今朝开店不为利,只为人间有温度。”

而陆昭,破天荒请旨休战三日,随她回临安老家。

老宅厨房久未生火,灶台蒙尘,梁上结网。

沈明月撸起袖子,亲自淘米洗菜,陆昭竟也挽袍执刀,笨拙地切着腊肉。

“你妈传的?”她斜眼睨他,一边往锅里撒焦木灰,“别吹了,你小时候怕是连灶王爷长啥样都不知道。”

陆昭沉默片刻,忽然低声道:“我娘走得太早……灶台边的事,确实是后来跟着老兵学的。”

她动作一顿,侧头看他一眼。

男人眉目冷峻,却在烟火气中透出一丝罕见的柔软。

“那这道‘灶王回锅肉’,算我教你的。”她笑着把锅推到他面前,“记得,对外就说你妈传的——毕竟,男人总要留点面子。”

当日晚,百姓围聚院外,透过窗棂看这对身份悬殊的夫妻并肩掌勺。

肉片在热油中卷曲,酱香四溢,连屋檐上的麻雀都停翅不动。

宴开三桌,沈明月故意提高嗓门:“都督说这菜是他妈传的,其实是我教的!”

众人哄笑,陆昭无奈摇头,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夹起一筷子,稳稳送至她唇边:“嗯,比我做得好吃。”

笑声如浪,冲淡了冬夜的寒意。

三日后,“百姓灶王节”正式开坛。

谢云辞推着小芽走上台,轮椅前挂着那块“小掌柜”的木牌。

她身后架起一口旧铜锅,锅底残留着烧焦的痕迹——正是当年柳婆子熬粥用的那一口。

“今天,我煮一锅乳母粥。”她的声音不大,却穿透全场,“没有灵药,没有神力,只有米、水、火,和一颗想让人活下去的心。”

她说:“以前我觉得报仇才是正义,现在才知道,能让一个孩子吃饱睡好,才是最大的功德。”

台下寂静无声。

忽然,一名衣衫褴褛的老役卒踉跄上前,扑通跪地,老泪纵横:“我……我是当年焚村的兵……我没能救她……我能来喝一碗吗?”

谢云辞怔住,指尖微微发抖。

良久,她轻轻点头,舀起一勺温热的粥,递了过去。

风穿过广场,吹动碑林上的红绸,仿佛百魂低语。

而在人群最不起眼的角落,一道修长身影静静伫立。

楚公子一袭素袍,腰间无剑,手中仅握一卷竹简。

他望着台上那口冒着热气的锅,唇角微扬,低语如谶:

“火已燃,锅已沸,只差一人掀盖。”

他转身离去,竹简悄然滑落石阶缝隙,无人察觉。

寒风掠过临安老城的屋脊,吹得檐下铜铃轻响。

百姓灶王节的余热尚未散去,街头巷尾仍有人低声传诵那句“不谢天,不谢神,只谢伸手相助的人”。

这句话像一粒火种,在千万人心中悄然埋下。

孙五站在城北废墟之上,身后是刚搭起的木棚与土灶。

他一身旧甲未卸,却系上了粗布围裙,正指挥一群老兵与灾民搬运柴薪、砌垒炉台。

这里原是战火焚毁的流民营,如今要建的是第一座“共食堂”——沈明月提过一句的构想,被他当真做成了实事。

“明日开饭,每人一碗粥、两块饼,不多不少。”孙五声音沉稳,“但吃饭前,所有人都得齐声念那句话,一个字都不能漏。”

身旁一名瘸腿老兵皱眉:“咱们又不是和尚念经,干啥非得喊这一句?”

孙五冷笑:“因为这话比经文有用。从前百姓跪着求雨,如今我们要让他们站着吃饭。谁给的饭,就记谁的情。不是老天赏的,是人拼出来的。”

夜色渐深,炊烟袅袅升起,试煮的第一锅糙米粥香气扑鼻。

众人列队而立,手捧粗陶碗,齐声高诵:“不谢天,不谢神,只谢伸手相助的人!”

声音如潮,撞向残破城墙,惊起栖鸟无数。

就在这片喧腾之中,一道素袍身影悄然立于远处石阶。

楚公子静静凝望,眸光幽深如渊。

他未发一言,只将手中竹简轻轻搁在食堂门前的供桌上,随即转身离去,步履无声,仿佛从未出现。

次日清晨,沈明月踏雪而来。

她本为巡查各摊底料供应,却被孙五引至共食堂。

看到墙上墨笔写就的誓言,她怔了片刻,随即笑出声:“这傻大个,还真把我说的话当军令执行了。”

她拾起那卷竹简,展开一看,心头骤然一紧。

——竟是未来三年全国旱涝分布图!

山川走势、水道变迁、灾情节点,纤毫毕现。

每处标记皆以古篆标注时辰与风向,精准得近乎妖异。

落款仅三字:“江湖客楚”。

“这个人……到底是谁?”她指尖微颤,寒意自脊背蔓延。

这不是预测,而是见证。

仿佛此人已站在时间尽头,回看人间劫数。

当晚,沈明月独坐内院心印池畔。

残羹冷炙一一倾入池中,油星荡开涟漪,映着天上冷月。

忽然,池底泥土翻涌,第五十七株共心莲破土而出——花形如口,唇瓣翕张,竟似咀嚼人间百味。

片刻后,它缓缓吐出一句低语:

“……吃饱了,有力气说话。”

系统提示随之浮现:

【“群体庇护领域”升级完成】

可在公共空间形成“共识场域”,短时间内统一民众认知方向。

她望着那朵诡异而生机勃勃的花,忽而轻笑出声,转身走向偏厅。

陆昭正在灯下阅军报,听见脚步抬眼看来。

“你看,”她倚上他肩头,暖香拂颈,“治国哪有那么难?先让人吃得上饭就行。”

话音未落,袖中玉铃忽震,一声极轻呢喃钻入耳膜,如风过隙——

“……北风起了。”

陆昭眸光一凛,霍然起身。

窗外,一片枯叶打着旋儿坠地,恰似某种无声的预兆。

而沈明月垂眸,指尖摩挲着那幅地图边缘的一处标记——寒鸦岭。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冲喜后,我靠积德当上皇太后书评:
暂无读者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