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泥节”的火爆,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江南省文旅圈。青州市文旅局局长萧寒凭借“泥地古装”反差视频成为新晋“网红局长”的同时,危机也悄然而至。
最先坐不住的,是紧邻青州、同为旅游资源欠发达地区的“随安市”。就在青州“踩泥节”火爆两周后,随安市文旅局官方账号发布了一条宣传视频:他们的文旅局长——一位身材微胖、笑容可掬的中年男子,直接COS成了最近爆款仙侠剧里的“财神”,在一片明显是人工挖掘的泥塘边,笨拙地跳着“发财舞”,口号是:“来随安,踩泥巴,财运到家!”视频刻意模仿了萧寒那条视频的反差套路,甚至青州刚推出的“泥潭勇者大作战”模式,也被他们简化成了“泥塘寻宝”(在泥里埋塑料元宝)。
“萧局,你看!随安这不是赤裸裸的山寨吗?”宣传科小王气呼呼地把手机递给萧寒。办公室里,钱大有副局长也摇头叹息:“唉,我就知道会这样。咱们辛辛苦苦想出来的点子,人家直接抄过去,成本更低,搞得还更……更俗气。这下游客要被分流了。”
果然,随安的“财神踩泥”视频,凭借更直白的“求财”寓意和局长憨态可掬的表演,竟然也收获了不小的流量。一些追求新鲜感的游客开始议论:“随安也有踩泥节?还结合财神,听起来比青州的有意思啊!”“距离差不多,去哪个好呢?”
面对山寨危机,文旅局内部出现了分歧。以小王为代表的年轻一派主张“硬刚”:“萧局,我们得发声明,指责他们抄袭!或者我们再搞个更劲爆的活动,把他们压下去!”而以钱副局长为代表的保守派则觉得:“模仿是难免的,我们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在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上,靠口碑竞争。”
萧寒看着随安的视频,眉头紧锁,却没有动怒。他冷静地分析:“指责抄袭没用,反而显得我们小气。‘踩泥’这个形式本身没有专利,谁都可以做。单纯的比拼谁更猎奇、谁更搞笑,只会陷入低水平内卷,最终大家都会审美疲劳。”
他走到窗边,望着青州老城区那片灰瓦白墙,缓缓说道:“我们必须跳出‘泥潭’,挖掘别人模仿不来的、独属于我们青州的灵魂。我们的优势,不是泥巴,而是泥巴背后,青州千年的文化底蕴。”
他的思路回到了最初调研时关注的那个方向——青州非遗。尤其是那个在资料上看到,却一直没机会深入探访的“林家竹编”。据记载,林家竹编技艺传承已逾百年,以精巧细腻、造型生动著称,但如今传承艰难,濒临失传。
“走,钱局,小王,跟我下乡。”萧寒当即决定,去会会这位传说中的竹编艺人。
车子颠簸着开进青州下辖的一个古朴村落。在一座老宅里,他们见到了林家竹编目前的传承人,一位名叫林秀竹的年轻姑娘。她约莫二十出头,眉眼清秀,双手却因长年编竹而显得有些粗糙。老宅的厅堂里,摆满了她的作品:栩栩如生的竹编蜻蜓、结构复杂的收纳篮、甚至还有一盏极其精美的竹丝宫灯。
然而,这些艺术品上落着薄薄的灰尘,显然问津者寥寥。林秀竹有些腼腆,言语不多,但一谈起竹编,眼睛就亮了。她介绍说,现在机器制品便宜,愿意学这门辛苦手艺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她家的竹编快卖不出去了。
萧寒拿起那只竹编蜻蜓,翅膀轻薄如蝉翼,脉络清晰,仿佛下一刻就要振翅高飞。他心中震撼,这不就是最好的文创IP吗?比那些批量的塑料纪念品不知高级多少倍!
一个全新的计划在萧寒脑中成型。他对林秀竹说:“秀竹姑娘,你的手艺,是宝贝!我想请你出山,跟我们文旅局合作。我们不在深山卖竹编,我们把它带到最热闹的地方去!”
几天后,青州古街最显眼的位置,一家名为“竹迹”的文创体验店悄然开业。没有盛大的仪式,但店内的布置却别具匠心:林秀竹的竹编作品作为主角陈列,背景是她的工作台,游客可以亲眼观看她如何将一根根普通的竹子变成艺术品。店里还设置了简单的竹编体验区,游客可以亲手尝试编一只小蚱蜢或一片竹叶。
同时,青州文旅的短视频账号推出了新的系列——“寻找青州守艺人”。第一集的主角就是林秀竹。镜头下,她安静地坐在老宅天井里,灵巧的手指翻飞,竹篾在她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视频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平静地记录,配上舒缓的音乐和关于竹编技艺的简短解说。
反差感再次出现,但这次是“动”与“静”的反差。前一刻网友还在看各地文旅局长在泥地里打滚的搞笑视频,下一秒就被林秀竹和她的竹编世界那种宁静、专注的美所打动。
“天呐,这手艺太绝了!”
“小姐姐好有气质,专注的人最美!”
“这才是真正的国潮啊!比那些山寨泥巴节高级多了!”
“地址在哪?我要去买那个蜻蜓!”
“竹编姑娘”林秀竹瞬间火了!她的宁静美与竹编技艺的精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吸引力。“竹迹”店铺门口排起了长队,尤其是年轻女孩和带孩子家庭,对竹编体验兴趣浓厚。她的作品,特别是那些小巧精致的饰品,很快售罄。
萧寒趁热打铁,推出“青州双宝体验游”:“上午翠云峰‘踩泥’释放压力,当一回接地气的‘泥娃’;下午古街‘学竹编’静心养性,做一回手艺人‘雅客’。”他将“泥”的野趣与“竹”的雅韵巧妙结合,打造出一条极具反差感和故事性的旅游线路。
这一招,彻底拉开了与随安等模仿者的差距。当随安还在泥塘里打“价格战”时,青州已经开辟了新的文化赛道。游客发现,来青州不仅能图个乐呵,还能带走一份独特的手工记忆和文化体验,获得感大大提升。
危机化解,但萧寒并未放松。他看着古街上越来越多游客手中拿着竹编小物件,对钱副局长和小王说:“一个林秀竹不够,我们要挖掘更多的‘青州守艺人’。古法酿酒、传统木雕、手工剪纸……我们要让青州的旅游,有泥巴的欢笑,更有文化的厚度。”
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林秀竹的走红,引来了商业机构的觊觎,有公司开出高价想签下她进行商业化运作;同时,竹编产品的产量有限,如何满足暴涨的需求?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文化与市场的关系?一道道新的考题,摆在了萧寒面前。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