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网”行动的硝烟终于散去,“龙渊”基地的合金走廊里,再也看不到队员们互相猜忌的眼神。但信任的裂痕如同瓷器上的纹路,虽不再扩大,却需要漫长时间才能慢慢弥合。一种经战火淬炼后的凝重与专注,取代了之前的恐慌,像一层无形的铠甲,裹住了每个人的神经。所有人都清楚,内部的隐患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战场在38万公里外的星空,在那个正以不可逆转之势迫近的“钥石”窗口期——那才是决定人类文明生死的终极考场。
九十八天。
这个数字被投射在指挥中心最显眼的环形屏幕上,鲜红的字体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跳动一下,都像重锤般砸在每个人的心上。秒针的滴答声被放大,与控制台的按键声、通讯器的电流声交织,织成一张无形的压力网,笼罩着整个基地。
千里之外的“昆仑”基地,戈壁滩的热浪在正午时分扭曲了空气,地面温度突破六十摄氏度,连空气都带着灼人的触感。但这片荒芜之地,此刻却是人类文明最沸腾的心脏——“南天门”空天战略防御平台的建造,正进入决定成败的核心阶段:主体结构的最后合拢,以及核心能源系统的安装调试。
四台高逾百米的龙门吊如同蛰伏的钢铁巨兽,钢缆上悬挂的新型合金构件重达数万吨,在操作员的精准控制下,缓缓向平台主体靠拢。构件对接的瞬间,火花从焊接点喷涌而出,如同节日里绽放的烟火,却比任何庆典都更让人热血沸腾。数万名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分布在星舰庞大的骨架上,他们穿着隔热防护服,像一群忙碌的工蚁,在钢铁丛林中穿梭。有的趴在数十米高的支架上焊接,有的钻进狭窄的能源管道检查线路,有的围着图纸争论技术细节,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汗水,却没人停下脚步——他们都知道,自己手中的每一颗螺丝、每一道焊缝,都连着人类的未来。
沈灵夏几乎把自己钉在了“昆仑”基地。她的身影出现在每个关键节点:清晨,她带着黑眼圈钻进能源舱,和工程师们一起调试线路;中午,她蹲在工地上,就着风沙啃几口盒饭,耳朵里还塞着通讯器,听着各部门的进度汇报;深夜,她还在指挥室里对着三维模型,反复推敲结构合拢的细节。原本清亮的嗓音早已变得嘶哑,说话时带着明显的疲惫,却依旧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有次她协调资源时,突然眼前一黑,差点栽倒,幸好被旁边的助手及时扶住——她只是摆摆手,喝了口功能饮料,又继续投入工作。在她心里,这座星舰不仅是机器,更是承载着所有希望的方舟,绝不能出任何瑕疵。
基于月球氦-3研发的改进型“羲和”能源核心,是“南天门”的心脏。研发团队在过去几个月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第一次测试时,能源回路过载爆炸,整个实验室被烧得面目全非;第三次测试时,核心温度失控,差点熔穿反应堆外壳;直到第七十三次,能源核心才终于稳定运行超过十二小时。如今,改进型的“羲和”核心已经能批量生产,虽然距离林墨燃最初设计的完美状态还有差距,但它启动时发出的淡蓝色光晕,以及仪表盘上稳定跳动的能量读数,都证明它能为“南天门”提供澎湃的动力,让这座庞然大物真正“活”过来。
终于,第一次全舰低压通电测试的日子到了。
“昆仑”基地的指挥室内,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周卫国穿着笔挺的军装,双手背在身后,目光紧紧盯着前方的大屏幕,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沈灵夏站在他旁边,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疲惫,却依旧挺直脊背,眼神里满是期待;陈宇宵和王小磊也围在主控台旁,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王小磊坐在主控台前,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进行最后的系统自检。他的眼睛布满血丝,显然也是熬夜做足了准备。“能源回路通畅,没有发现短路点。”“结构应力传感器全部正常,数据传输稳定。”“初级推进器向量控制系统上线,响应延迟在标准范围内。”每报出一个数据,指挥室里的紧张感就缓解一分。
当所有检查都完成后,王小磊深吸一口气,转头看向周卫国。周卫国微微点头,眼神坚定:“启动。”
王小磊的手指落在那个红色的启动按钮上,按下的瞬间,他仿佛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
嗡——
低沉的轰鸣声并非来自音响,而是透过指挥室厚厚的舷窗,顺着脚下的合金甲板,直接传到每个人的骨头里!窗外,“南天门”那如同山峦般庞大的舰体内部,无数盏指示灯从底部到顶部,次第亮起——淡蓝色的能源指示灯、红色的安全指示灯、绿色的运行指示灯,如同被瞬间点亮的星辰,沿着预设的线路蔓延,勾勒出星舰宏伟而流畅的轮廓。舰体外部的照明系统同时启动,数千盏强光灯将周围的戈壁照得亮如白昼,连远处的沙丘都清晰可见,原本荒凉的戈壁滩,此刻宛如白昼下的未来之城。
指挥室的监测屏幕上,代表能源流动的绿色线条如同健康的血液,在“南天门”的“血管”中平稳运行,从能源核心流向推进器,流向武器系统,流向生命维持系统……每个节点的能量读数都稳定在标准范围内,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波动。
没有短路,没有过载,没有结构异响!
第一次全舰通电,成功了!
指挥室内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一阵压抑已久的欢呼!有人激动地拍打着桌子,有人互相拥抱,还有人抹起了眼泪——这不是简单的通电成功,而是人类从地球走向深空的第一步,是从绝望中硬生生踩出的希望之路!沈灵夏长长舒了一口气,紧绷了数月的神经终于稍稍放松,强烈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袭来,她的身体晃了晃,幸好旁边的助手再次扶住了她,这次她没有拒绝,靠在椅背上,闭上眼休息了片刻,嘴角却忍不住向上扬起。
然而,喜悦如同沙漠中的雨滴,短暂得让人来不及珍惜。
就在庆祝的欢呼声还没完全散去时,陈宇宵匆匆走进指挥室,脸色难看如铁,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轨道模型报告。他一直负责监测“钥石”隐形天体的运行轨道,随着窗口期的临近,以及从月球观测站传来的更多数据,轨道模型越来越精确,但预测结果却像一盆冰水,浇灭了所有人的兴奋。
“将军,沈工,情况有变。”陈宇宵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把报告递到两人面前,指着上面的曲线,“根据最新修正的模型,‘钥石’的可见窗口期……比我们之前预测的要短很多。”
“短多少?”周卫国的心猛地一沉,他抓过报告,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数据,手指因为用力而攥皱了纸页。
陈宇宵深吸一口气,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才吐出那个让人绝望的数字:“模型显示,最佳的观测和接近窗口,也是唯一稳定的窗口,可能只有……七十二小时。”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钥石’有特殊的空间隐匿特性,窗口期外,它不仅会从观测设备上消失,周围的时空曲率还会变得极其不稳定,像一锅沸腾的粥。如果强行接近,星舰很可能会被时空乱流撕碎,连残骸都找不到。”
七十二小时!
从最初预测的一百多天,骤然缩短到仅仅三天!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在指挥室里炸开。所有人的欢呼声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这意味着,“南天门”不仅要在九十八天内完成建造,还要做完所有舾装、调试,甚至进行至少一次试航,确保具备进行极限深空航行的能力,并且能在七十二小时内完成对“钥石”的探测、研究,甚至可能的干预——难度瞬间呈指数级上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还有更糟的。”陈宇宵的声音更低了,“模型还预测,窗口期开启的瞬间,‘钥石’的巨大质量(即使处于隐形状态)会对周围的时空产生强烈拉扯,可能引发一次小范围的引力潮汐波动。这种波动会像水波一样扩散,可能会干扰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航道,甚至影响近地轨道上的卫星和空间站,具体会造成多大破坏,现在还无法预测。”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压得人喘不过气。
仿佛嫌眼前的困境还不够,王小磊也拿着平板电脑跑了过来,脸色同样凝重:“将军,我这边也有新发现。”他调出屏幕上的数据分析图,“我们对之前摧毁的L2点中继站残骸进行了信号提取,又结合最近的网络攻防战记录,确认了一件事——‘基石’组织也在抢时间!他们的网络活动频率和强度,最近达到了新的峰值,目标全是深空探测、航天技术资料,甚至还有‘南天门’计划的外围数据!”
“他们肯定也知道了窗口期,甚至可能比我们更清楚‘钥石’的情况!”王小磊的语气十分肯定,“他们一直在暗处盯着我们,就是想在我们动手的时候,搞破坏,甚至抢在我们前面接触‘钥石’!”
敌人也在和时间赛跑!
“南天门”计划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它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希望,而是必须在极限时间内完成的救命稻草,是人类文明与“基石”、与未知命运的生死赌局。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