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抗战:华夏战神,打造最强基地 第103 章 分田扶犁安民心,学堂开课传薪火

春分刚过,基地周边的田野里就热闹起来。龙战带着自治政府的工作人员和联军战士,正在给百姓们丈量土地。为了保证公平公正,他们特意从每个村落挑选了两名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监督员,用木尺丈量土地的长宽,再用算盘计算面积,每一笔数据都记录在账本上,由监督员签字画押。

“李大爷,您家三口人,应分九亩地,这三块地您看看满意不?”龙战指着面前的三块麦田,耐心地给老李头介绍,“东边这块地靠近水渠,浇水方便;西边那块地土层厚,种玉米收成好;北边那块地离村子近,打理起来省事。”老李头拄着拐杖,弯腰摸了摸地里的土壤,眼眶湿润地说:“龙主席,这地比我以前租地主的地好多了,您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马大牙光着膀子,正在帮一户没有劳动力的烈属耕地。他扶着犁杖,吆喝着借来的黄牛,动作虽然有些生疏,但犁出来的田垄却笔直整齐。“嫂子,您放心,这三亩地我保证给您耕得细细的,种上红薯肯定能丰收。”马大牙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对站在田埂上的烈属王嫂子说。王嫂子的丈夫在攻打代县西据点时牺牲了,龙战特意给她家多分了三亩地,还安排战士们帮忙耕种。

不远处的铁匠铺里,老铁头正带着三个徒弟打造锄头。炉火烧得正旺,老铁头用长钳夹着一块烧红的铁坯,放在铁砧上,挥起大锤狠狠砸了下去,火星四溅。“注意火候,锄头刃要砸得薄一点,这样才锋利,但是根部要厚实,不然容易断。”老铁头一边砸一边教导徒弟,“这铁是周山生前留下的好钢,咱们要把它打成最好的农具,让老百姓多打粮食。”

其中一个徒弟是周山的远亲,名叫周小栓,才十五岁,却已经跟着老铁头学了半年打铁。他用力拉着风箱,看着通红的铁坯在师傅的锤子下逐渐成型,眼神里充满了敬佩。“师傅,您说这锄头能让一亩地多收多少粮食啊?”周小栓好奇地问。老铁头放下锤子,拿起身边的水壶喝了一口:“好好打,打得好,一亩地多收二三十斤不成问题。咱们铁匠虽然不能上战场打鬼子,但打造好农具,让老百姓吃饱饭,也是为抗日做贡献。”

分土地的同时,自治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给每户百姓发放三斤稻种和两斤红薯苗,由农业专家指导耕种;成立互助组,邻里之间互相帮忙耕种收割;对于牺牲战士的家属,免除三年的赋税,还会定期发放救济粮。这些政策一出台,百姓们的抗日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更高了,不少年轻人纷纷报名参军,短短三天就有三百名百姓加入华夏联军。

中午时分,老烟枪带着炊事班的人送来午饭,是香喷喷的菜包子和绿豆汤。龙战和百姓们坐在田埂上一起吃饭,聊起家常。“龙主席,咱们啥时候能办学校啊?我家小子都八岁了,还没上过学呢。”一名中年汉子问道。龙战放下手里的包子,笑着说:“别急,学校已经在筹备了,就用村里的旧祠堂改造,林墨同志正在编写教材,下个月就能开学,所有孩子都免费入学。”

正在这时,二愣子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一份电报:“龙司令,林姐截获了代县新指挥官渡边雄一的电报,他要派一支小队来侦查咱们的根据地。”龙战接过电报看了看,眉头微微皱起:“渡边雄一这个人心狠手辣,擅长攻坚战,咱们不能掉以轻心。马大牙,你带一个排的兵力,去根据地外围布防,多埋一些地雷,加强巡逻。二愣子,你带侦查队去摸清他们的侦查路线,务必提前预警。”

马大牙和二愣子立刻起身领命,匆匆离去。老李头看着他们的背影,对龙战说:“龙主席,您放心,咱们老百姓也会帮着放哨的,一旦发现日本鬼子的影子,立刻给您报信。”龙战点点头,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田野和百姓们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信心。他知道,只要军民一心,就没有打不赢的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傍晚时分,老铁头带着徒弟们送来打造好的五十把锄头和三十把镰刀。这些农具打磨得锃亮,把柄上还细心地缠上了布条,防止使用时打滑。百姓们拿着崭新的农具,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龙战接过一把锄头,试了试重量,满意地说:“老铁头,你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有了这些农具,咱们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老铁头憨厚地笑了笑:“只要能帮着老百姓多打粮食,我累点也高兴。”

夕阳西下,田野里的百姓们陆续回家,留下一串串欢快的笑声。

基地学堂的筹备比预想中顺利得多。原本的旧祠堂被百姓们自发修缮一新,屋顶的破洞用新茅草铺好,墙面糊上了掺着麦秆的黄泥,连窗户都换上了新糊的窗纸。开学前一天,林墨带着两名情报组的队员往墙上贴识字海报,海报上用大红纸写着“打倒日本鬼子”“抗日必胜”等标语,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旁边还画着简单的插图——有的是战士端着步枪冲锋,有的是百姓给军队送粮。

“林校长,这‘抗’字怎么写啊?”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凑过来,手里攥着半截木炭,仰头看着林墨。这是烈属王嫂子的女儿丫丫,她爹在攻打代县西据点时牺牲了,龙战特意安排她免费入学。林墨蹲下身,握着丫丫的手,在地上一笔一划地写:“你看,‘抗’字左边是提手旁,就像咱们举起拳头,右边是‘亢’,代表着咱们中国人的骨气,就算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也绝不低头。”

马大牙扛着一捆木棍走进学堂,木棍都被削得粗细均匀,顶端裹着麻布。“林校长,这是给孩子们练格斗用的‘步枪’,我特意让老铁头把顶端磨圆了,保证不伤人。”他把木棍靠在墙角,看着墙上的标语,挠了挠头,“要是我当年也能上学认字,现在也能给孩子们讲课了。”林墨笑着说:“马连长,军事课还得靠你,这些孩子将来要是参军,还得你教他们真本事。”

开学当天一早,学堂门口就排起了长队。百姓们牵着孩子的手,手里大多提着自家种的红薯、玉米,非要塞给林墨。“林校长,这是俺家刚收的红薯,给孩子们当零食。”“这玉米煮着香,让孩子们课间吃。”林墨一一婉拒:“乡亲们的心意我们领了,但学堂有规定,不能收大家的东西。孩子们能好好读书,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开学典礼简单而庄重。龙战亲自到场讲话,他看着台下五十名穿着粗布衣裳的孩子,声音洪亮:“乡亲们,孩子们!以前日本鬼子烧我们的房子、毁我们的学堂,就是不想让我们中国人有文化,想让我们永远当他们的奴隶!但现在,咱们有了自己的学堂,不仅要让孩子们认字,还要让他们学本事,将来无论是参军打鬼子,还是种地养家,都能成为有用的人!”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孩子们举着小拳头,跟着喊:“打倒日本鬼子!”

上午的扫盲课由林墨主讲。她先教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名字,再教简单的抗日标语和算术。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她就用实物教学——拿出几个红薯,教他们认“一、二、三”;用树枝在地上画步枪,教他们认“枪、刀、炮”。丫丫学得最认真,她把每个字都用木炭写在石板上,写错了就用袖子擦掉重写,手指都蹭黑了也不在意。

下午的军事课轮到马大牙登场。他先给孩子们演示基本的队列动作,“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小胸脯挺得笔直。然后他拿起裹着麻布的木棍,教他们步枪的持法:“右手握枪柄,左手托枪管,眼睛盯着前方的目标,就像这样——”他对准远处的稻草人,做了个瞄准的动作,“等你们长大了,就能扛真枪打鬼子了!”

有个叫二柱子的男孩,父亲是联军的战士,在之前的伏击战中牺牲了。他学着马大牙的样子,举起木棍瞄准,眼神里满是坚定:“马连长,我要学打枪,我要为我爹报仇!”马大牙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有志气!但打鬼子不仅要有力气,还要有技巧。你看,出枪的时候要快、准、狠,就像这样——”他突然挥棍,精准地打在旁边的树干上,震得树叶簌簌落下。

学堂的后墙专门开辟了一个“烈士墙”,挂着周山、老会计等烈士的画像,都是由基地里擅长画画的战士绘制的。每天下课前,林墨都会带着孩子们站在烈士墙前,讲述烈士们的事迹。当讲到老会计为了保护账本被日军杀害时,孩子们都攥紧了拳头;当讲到周山在兵工厂里日夜赶造武器时,孩子们眼里满是敬佩。“这些烈士都是为了咱们能过上安稳日子才牺牲的,咱们要记住他们,更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日本鬼子彻底赶出中国!”林墨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

放学时,孩子们排着队走出学堂,嘴里还念着刚学的字。丫丫跑到正在校门口站岗的龙战面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龙主席,我今天学会写‘抗日’两个字了!”她用手指在地上写了出来,虽然笔画有些歪歪扭扭,但每个字都写得很用力。龙战蹲下身,摸了摸她的头:“丫丫真厉害!以后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有文化的人,建设咱们的根据地。”

林墨拿着孩子们的石板作业,走到龙战身边:“龙司令,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就是教材不够用,我打算再编一些结合抗日故事的课本,让孩子们在讲故事中认字。”龙战点点头:“好,我让后勤队给你准备纸笔。另外,除了孩子们,也给成年百姓开个夜校吧,让大家都能认字,明白抗日的道理。”林墨眼睛一亮:“我正有这个想法!今晚就开始筹备,明天就能开课。”

当天晚上,学堂里就亮起了油灯,三十多名成年百姓坐在长凳上,认真地听林墨讲课。他们大多是农民,一辈子没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当林墨教他们写出自己的名字时,很多人激动得手都在抖。一位白发老人握着自己的名字,抹着眼泪说:“活了大半辈子,终于认识自己的名字了!日本鬼子想让我们当睁眼瞎,龙主席和林校长却让我们明明白白做人,我们一定要好好学!”

马大牙也来夜校凑了凑热闹,他看着百姓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对龙战说:“龙司令,没想到百姓们这么爱学习。等他们都认了字,咱们再教他们一些军事知识,将来要是日本鬼子再来扫荡,咱们就是全民皆兵!”龙战笑着说:“没错,民心才是最坚固的防线。等学堂办好了,咱们还要建医院、建工厂,让根据地越来越好。”

深夜,学堂的油灯还亮着。林墨在批改孩子们的作业,每一个歪歪扭扭的字旁边,她都用红笔认真地写上正确的笔画。窗外,月光洒在烈士墙上,画像里的烈士们仿佛在微笑着看着这一切——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正孕育着新的希望。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抗战:华夏战神,打造最强基地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