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我的父亲辛弃疾 第二十五章 暗夜潜行,火种相传

小说:我的父亲辛弃疾  作者:唐伯羊  回目录  举报

黄州的山林里,秋虫在腐叶中低鸣,月光透过密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我们三十多个“复汉社”的弟兄,蜷缩在山洞里,篝火舔着潮湿的树枝,发出“噼啪”的轻响。

李二正用布蘸着草药汁,擦拭我腿上的旧伤。那道在襄阳城留下的箭伤,因为缺医少药,已经隐隐发炎,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

“公子,这草药还是上次从老乡那里换来的,再用两次就没了。”李二的声音低沉,“山下的蒙古兵盘查得紧,连药铺都被他们盯着,想换药都难。”

我望着洞外的夜色,沉默不语。自襄阳突围后,我们像丧家之犬,一路南逃。蒙古人早已占领了江淮大地,到处都是他们的关卡和巡逻队,汉人百姓稍有不慎就会被当作“反贼”抓去砍头。

“要不,我再去碰碰运气?”一个叫赵三的弟兄瓮声瓮气地说,“我老家就在黄州城外,认识几个郎中,或许能偷偷弄点药来。”

“不行。”我立刻否决,“蒙古人刚在城外杀了三个私藏药材的老乡,现在去就是送死。”

赵三攥紧了拳头,指节发白:“那怎么办?总不能看着公子的腿烂掉!”

就在这时,洞外传来一阵极轻的脚步声,像狸猫踩在落叶上。李二猛地拔刀,弟兄们也纷纷握紧兵器,警惕地盯着洞口。

一个瘦小的身影钻了进来,脸上抹着泥,手里提着个竹篮,见了我们,怯生生地喊:“是……是辛公子吗?”

我认出她来——是襄阳城里的一个孤女,名叫阿翠,父母在战火中丧生,是杨首领把她带到城头,让她帮忙传递水袋。襄阳城破时,我们以为她已经死了。

“阿翠?你怎么会在这里?”我又惊又喜。

阿翠放下竹篮,掀开上面的野菜,露出里面用油纸包着的草药和几个麦饼:“我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一路跟着你们的脚印,走了半个多月才找到这里。这些是……是村里的爷爷奶奶偷偷塞给我的。”

她的手上满是水泡和划痕,显然这一路吃了不少苦。

“傻丫头,多危险!”李二眼眶发红,接过竹篮,“蒙古人要是抓到你,会杀了你的!”

“我不怕。”阿翠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杨首领说过,跟着辛公子,就有希望。我想跟着你们,就算不能打仗,烧火做饭也行。”

看着她坚定的眼神,我心里一阵滚烫。是啊,还有人记得我们,还有人相信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阿翠成了我们的“后勤官”。她熟悉黄州的地形,总能找到隐蔽的水源和安全的野菜,偶尔还能从同情我们的老乡那里换来些粮食。我的腿在草药的敷治下,也渐渐好转。

我们不敢再聚集在山洞里,而是分成几个小队,昼伏夜出,在山林间辗转。白天,我们躲在密林或废弃的窑洞里,擦拭火器,打磨兵器;夜里,就悄悄潜到蒙古人的据点附近,打探消息,偶尔摸掉一两个落单的哨兵,缴获些干粮和箭矢。

这天夜里,我和李二带着赵三,摸到黄州城外的一个蒙古驿站。驿站里亮着灯,隐约能听到蒙古兵的嬉笑声。

“里面大概有五个蒙古兵,都喝得醉醺醺的。”李二趴在草丛里,低声道,“驿站后院拴着三匹马,要是能弄到手,咱们转移就方便多了。”

我点头:“赵三,你去西边放火,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李二,你跟我去后院牵马。记住,尽量别杀人,动静越小越好。”

赵三摸出火折子,悄悄绕到驿站西边。很快,一阵浓烟升起,伴随着“走水了”的呼喊,驿站里的蒙古兵果然慌乱起来,纷纷提着水桶冲了出去。

我和李二趁机摸进后院,解开马缰绳。就在这时,一个醉醺醺的蒙古兵摇摇晃晃地从屋里出来,正好撞见我们,顿时酒醒了大半,张口就要呼喊。

李二眼疾手快,一把捂住他的嘴,匕首顺势抹过他的喉咙。蒙古兵哼都没哼一声,就软倒在地。

“快走!”

我们牵着马,趁着混乱逃出驿站,与赵三在约定的地点会合。三匹战马在黑夜里喷着响鼻,让我们兴奋不已——有了马,我们就能走得更远,探查更多的消息。

半个月后,我们在一个破败的山神庙里,遇到了另一伙“反贼”。他们约莫二十多人,为首的是个独眼龙,脸上有一道长长的刀疤,自称“王独眼”,原是南宋的溃兵,不愿投降蒙古,便拉起了队伍。

“你们是从襄阳逃出来的?”王独眼听说我们的来历,眼睛一亮,“俺们早就听说了,襄阳城的弟兄们打得壮烈!”

他拿出藏起来的半坛酒,倒给我们:“不瞒你们说,俺们这些日子过得憋屈,想打蒙古人,又怕势单力薄。辛公子要是不嫌弃,俺们就跟着你们干!”

我看着他们身上的伤疤和眼中的血性,点了点头:“好!从今往后,我们就是一家人,共同对付蒙古人!”

有了王独眼的队伍加入,我们的力量壮大了不少。王独眼熟悉江淮的地形和蒙古人的布防,他告诉我们,蒙古人虽然占领了城池,但在乡村和山区的控制力还很薄弱,不少地方的汉人百姓都在暗中联络,只等有人振臂一呼。

“特别是大别山一带,”王独眼说,“那里山高林密,蒙古人进不去,藏着不少像我们这样的队伍,还有当年忠义军散落的弟兄。”

“那我们就去大别山。”我当机立断,“把那里的队伍联合起来,重新竖起大旗。”

我们牵着战马,沿着隐蔽的山路,向大别山进发。一路上,不断有走投无路的汉人加入我们,有农民,有工匠,有书生,甚至还有曾经的金国降兵——他们说,蒙古人比金人更狠,与其被奴役,不如拼一把。

队伍像滚雪球一样壮大,等抵达大别山深处的一处废弃山寨时,已经有了两百多人。山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们便以此为据点,开始招兵买马,打造兵器。

阿翠成了山寨里的“信使”,经常下山联络各村的老乡,收集蒙古人的情报。她还教会了我们用草药治伤,不少弟兄的旧伤都是她治好的。

程铁匠的一个徒弟,名叫铁蛋,也在这时找到了我们。他在襄阳城破时,被一个老乡藏在菜窖里,侥幸逃生,一路乞讨着寻找我们。

“程师傅让我给公子带句话。”铁蛋跪在地上,泪流满面,“他说,火器不能丢,只要还有铁,还有火,就能造出打蒙古人的家伙!”

我扶起他,眼眶发热:“你来得正好。山寨后面有处铁矿,就等你来开炉炼铁了!”

铁蛋果然没让人失望。他带着几个会打铁的弟兄,在山涧边搭起简易的铁炉,用最原始的办法炼铁、打造兵器。没有硝石,就用老硝土提炼;没有硫磺,就冒险去蒙古人的药库偷;连珠铳坏了,就拆了重造,虽然不如以前精致,却也能打响。

山寨的日子很苦,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冬天没有棉衣,只能靠烤火取暖。但弟兄们的士气却很高,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操练,歌声在山谷里回荡:

“汉家儿郎,血不白淌;

赶走鞑虏,还我家乡……”

这天,阿翠从山下回来,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蒙古皇帝忽必烈要在大都(注:此时蒙古已迁都大都,即后来的北京)举行登基大典,命令各地蒙古官员押送汉人“秀女”和财宝去大都庆贺。黄州的蒙古官员已经选定了三百名少女,三日后就要启程。

“那些当官的,简直不是人!”阿翠气得浑身发抖,“有个姑娘不从,被他们活活打死了,她爹娘去哭,也被抓进了大牢!”

弟兄们群情激愤,纷纷请战:“公子,不能让他们把姐妹们抢走!我们去劫了他们!”

我沉思片刻,道:“劫是要劫,但不能硬拼。蒙古人押送的队伍有上千人,还有骑兵护卫,硬拼只会让弟兄们白白送死。”

我看向王独眼:“王大哥,你熟悉押送的路线吗?”

王独眼点头:“从黄州到大都,必经黑石岭。那里地势险要,两边是悬崖,中间只有一条窄路,是设伏的好地方。”

“好!”我拍板,“我们就在黑石岭设伏。铁蛋,把所有能打响的火器都带上;李二,你带一队人去截断他们的后路;王大哥,你带一队人在前方堵截;剩下的人跟我,从两侧的悬崖上往下扔石头和火罐!”

三日后,黑石岭。

我们早早地埋伏在悬崖上的密林里,看着蒙古人的押送队伍缓缓走来。三百名少女被绳索捆着,像牲口一样被驱赶着,脸上满是恐惧和绝望。押队的蒙古兵耀武扬威,时不时鞭打落在后面的少女。

“畜生!”李二咬碎了牙。

等整个队伍都进入黑石岭后,我举起了手中的火把。

“动手!”

随着我的一声令下,两侧悬崖上的弟兄们推下巨石,扔下火罐。蒙古人的队伍顿时大乱,马匹受惊,人仰马翻。铁蛋带领的火器队趁机开火,连珠铳的轰鸣声在山谷里回荡,蒙古兵成片倒下。

王独眼在前方大喊着冲出,李二也从后方杀来,前后夹击。蒙古兵猝不及防,阵脚大乱,不少人慌不择路,掉下了悬崖。

我们冲下悬崖,砍断少女们身上的绳索,大喊:“别害怕!我们是来救你们的!”

少女们愣了片刻,随即爆发出哭声和欢呼声。

战斗很快结束,上千名蒙古兵被我们歼灭,只有少数人侥幸逃脱。我们缴获了大量的粮食、布匹和兵器,还有几十匹战马。

“公子,这些姑娘怎么办?”王独眼问道。

“愿意回家的,我们派人送她们回去;不愿回家的,就跟我们回山寨,教她们识字、干活,以后也是我们的姐妹。”我说道。

不少少女选择了跟我们回山寨。她们中,有的会织布,有的会做饭,有的甚至还认识字,给山寨带来了生气。

黑石岭大捷的消息很快传开,不少被蒙古人压迫的汉人纷纷前来投奔,山寨的队伍扩充到了五百多人。我们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蒙古人开始调集兵力,想要围剿我们。

但我们并不害怕。大别山的崇山峻岭是我们的掩护,百姓的支持是我们的根基。我们像山里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夜里,我站在山寨的瞭望台上,望着远处蒙古人营地的火光,手里摩挲着父亲赠予的青铜虎符。虎符上的纹路已经被磨得光滑,却依旧沉甸甸的。

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在汴梁城头的身影,看到了杨首领血染的红衣,看到了小石头灿烂的笑容。他们都在看着我,看着这支在暗夜中潜行的队伍。

“放心吧。”我轻声说,“火种还在,我们还在。”

风从山谷里吹来,带着草木的清香。瞭望台下,弟兄们在篝火旁唱歌,歌声里没有悲伤,只有不屈的力量。

我们的路还很长,很艰难。或许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也看不到蒙古人被赶走的那一天。但我们会把这火种传下去,传给儿子,传给孙子,直到有一天,它能燎原。

因为我们是汉人,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只要血脉还在,希望就不会熄灭。

暗夜再长,也终有天明的一刻。而我们,将在黑暗中,守护着那一点星火,直到黎明。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我的父亲辛弃疾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