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我在明末人多势众 第四章:流民归聚与百业初兴

第四章:流民归聚与百业初兴

晨露还挂在草叶上时,断梁村的土坯房就已亮起了微光。农四围着洗得发白的粗布围裙,正蹲在灶台前添柴,灶膛里的火苗“噼啪”作响,映得他黧黑的脸庞泛着红光。大陶锅里,葛根粥正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混着野枣的甜香漫出灶房,在清晨的薄雾里弥散开来。

院子里,二十八名农民已列队站好,竹筐、镰刀、绳索整齐地摆在脚边。他们大多是近几日归附的流民,虽面有菜色,眼神里却已没了往日的惶恐,多了几分踏实。按照昨夜的分配,十五人由农三带队,往东边沼泽地采菱角——那里的菱角刚到成熟季,农三说再不去,怕是要被附近村子的人采光了;另外十三人则由农二领着,去村西林地收野栗子和山楂,顺带查看能否找到新的水源。

“农三,”我走到队伍前,指着沼泽的方向叮嘱,“听说那片沼泽边缘芦苇深,藏着不少蛇虫,让弟兄们都把裤脚扎紧,农五水性好,让他走在最前面探路。采完菱角别急着回来,顺路割些芦苇,农十四说要编新的席子,晾晒药材和谷物都用得上。”

农三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主公放心!俺昨晚就让农五磨了把长砍刀,专门用来劈芦苇荡子。保证太阳落山前,给您带两满筐菱角回来!”他嗓门洪亮,引得队列里一阵低笑。

农二则上前一步,瓮声瓮气地说:“主公,俺们去林地,除了采野果,还能顺便看看那片老橡树林。农七说橡树籽磨成粉也能吃,就是有点涩,俺们采些回来试试?”

“好,”我点头,“只要能吃的,都弄回来。让农九带着麻袋,多装些。对了,留意林子里的泉水,若是能找到活水,就做个记号,回来告诉我。”

两队人马应声出发,脚步声踏过带露的草地,很快消失在晨雾深处。留在村里的农民也没闲着:农十四带着四个妇女在晒谷场铺开苇席,将昨日采的野莓、地枇杷分类摊晒——这些浆果易坏,必须尽快晒干储存;王二柱和两个后生正抡着锄头,在村东的空地上翻土,那里是计划中的菜园,周明带来的菜籽还等着下地;周明自己则蹲在屋檐下,小心翼翼地将草药分类捆扎,黄芩、紫苏、蒲公英……摆了满满一地,他不时抬头看看日头,嘴里念叨着“这个得阴干”“那个要暴晒”,神情专注。

我刚在帝国中心的面板上标记完新的采集点,村口的瞭望哨就快步跑来,单膝跪地:“主公,西北方向来了伙流民,约莫七八人,背着包袱,看着像是逃难的,不像歹人。”

“带进来。”我沉声道。这几日归附的流民渐多,村子里的人气也旺了些,但每次见着这些面黄肌瘦的人,仍忍不住心头发沉——这乱世,安稳活下去竟成了最难的事。

片刻后,瞭望哨领着一群人走进院子。为首的是个中年汉子,约莫四十岁年纪,穿着打满补丁的短褂,背上驮着个破麻袋,里面鼓鼓囊囊的,像是装着些家当。他身后跟着三个妇女、两个孩子,还有两个半大的少年,个个衣衫褴褛,鞋子磨得露出了脚趾,见了院子里晾晒的野果干和忙碌的农民,眼神里又惊又怯,下意识地往中年汉子身后缩了缩。

“大人,”中年汉子局促地搓着手,手上布满老茧,指关节粗大,“俺们是从济宁逃荒来的,听说这儿能给口饭吃……若能留下,俺们有力气,啥活都能干!”他说话时带着浓重的口音,额头上渗着汗珠,显然是一路急赶过来的。

我看向面板,系统已自动弹出提示:【检测到可转化流民7人,转化需消耗粮食7单位,当前粮食储备3.5单位,缺口3.5单位。】

粮食还差一半。我略一思索,对农十四道:“去把陶罐里的半袋粟米拿出来,先煮锅稀粥,让他们垫垫肚子。”那袋粟米是前几日农二在山林里找到的野生粟穗,脱粒后也就够煮两锅稀粥,本想留着应急,此刻却不得不动用了。

“哎!”农十四应着,快步走向灶房。

中年汉子见状,眼圈一红,“扑通”一声就要下跪,被我伸手拦住:“先吃饭,有话吃完再说。”他身后的妇女和孩子也跟着红了眼,那两个孩子更是直勾勾地盯着竹筐里的野莓干,咽了咽口水。

粥煮得很快,农四用粗瓷大碗盛了七碗,递到流民手里。中年汉子接过碗,先给身边的老妇人(后来才知是他母亲)和两个孩子各递了一碗,自己才端起碗,呼噜呼噜地喝了起来。那两个孩子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喝着,眼睛却始终没离开野莓干,嘴角沾着粥粒也顾不上擦。

“俺叫王二柱,”中年汉子喝完两碗粥,气色好了些,放下碗说道,“俺婆娘赵氏会纺线,纺的线又细又匀;这俩是俺侄子侄女,爹娘没了,跟着俺逃荒;那俩后生是俺邻居家的,力气大,能扛能挑。”他指了指身后的人,一一介绍着,“俺娘……俺娘就是年纪大了,走不动路,但若能留下,她也能帮着搓搓麻绳。”

我看着面板上的粮食数字:【当前粮食3.5单位,新增菱角预计可转化4.2单位,若农三顺利,采回菱角后即可补足缺口。】便点头道:“你们若愿意留下,就先在村里住下。王二柱,你带着两个后生,去帮农十四翻土——村东那片菜园子正缺人手;赵氏和另两个妇女,跟着农十四学编筐,她编的筐又快又结实,你们跟着学,日后也能派上用场。”

“愿意!愿意!”王二柱连忙应着,搓着手道,“多谢大人收留!俺们一定好好干活!”他身后的人也跟着连连道谢,眼神里终于有了光彩。

安顿好流民,我走到周明身边,看他整理草药。他面前摆着十几个小捆,分门别类捆得整整齐齐,见我过来,连忙起身:“主公,这些草药里,黄芩能退烧,紫苏治风寒感冒,蒲公英晒干了泡水,能消炎败火,都是些常用药。”他还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打开来,里面是些颗粒饱满的菜籽,“这是俺藏的半袋菜籽,有白菜、萝卜、芥菜,都是耐活的品种,若有地,能种点,冬天也能有口新鲜菜吃。”

【检测到菜籽种子,可解锁“菜园”建筑,建造需消耗木材10单位、石料5单位,是否建造?】

“建!”我立刻确认,“就建在村西荒地边缘,让农十四划出半亩地,下午就动工。”

“哎!”农十四在一旁听着,连忙记下。

周明眼睛一亮:“主公远见!种上菜,冬天就不用光吃野果和葛根了。若能再找些菜苗,还能种点茄子、辣椒,下饭得很。”

正说着,村口传来一阵喧哗,是农三的队伍回来了。他们个个裤脚都沾着泥,竹筐却装得满满当当:不仅有堆成小山的菱角,还有捆得整整齐齐的芦苇,农五手里还牵着个瘦高的青年,背着个药篓。

“主公!”农三老远就喊了起来,声音里满是兴奋,“俺们采了足有两筐菱角!还在沼泽边遇到个后生,说懂草药,俺看他不像坏人,就给带回来了!”

那瘦高青年走上前,拱手道:“在下姓周名明,字子谦,略通草药辨识,因家乡遭了灾,一路行医至此,听闻此处能容身,便冒昧前来投奔。”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虽有些破旧,却浆洗得干净,举止文雅,不像是普通流民。

系统提示立刻弹出:【检测到特殊流民(懂医术),转化需消耗粮食1.5单位,当前粮食储备3.5+4.2(菱角)=7.7单位,足够转化全部流民。】

“周先生客气了,”我拱手还礼,“村里正好缺个懂医术的人,若能留下,再好不过。”

周明眼睛一亮,显然没想到如此顺利:“多谢主公收留!周某定当尽力,为村民处理些小病小痛。”

“好。”我点头,又看向面板,【确认转化王二柱等7人及周明,消耗粮食7+1.5=8.5单位,当前粮食7.7-8.5=-0.8单位。】粮食又成了赤字,但新增8名农民(含周明),队伍总算壮大到了29人,离30人的目标只差1人了。

“王二柱,”我扬声道,“你们7人,从今日起就是断梁村的人了。农十四,带他们去村西的空房安顿,找些干净的草席铺着。”

“哎!”农十四应着,领着王二柱等人往村西走去。王二柱的母亲被赵氏搀扶着,走得很慢,却一步三回头地看着院子里的粮食,眼里满是感激。

周明则被我安排在一间空置的土房里,他麻利地把药篓里的草药分类摆放,一边摆一边说:“主公,这是黄芩,能退烧;这是紫苏,治风寒感冒正好;还有这蒲公英,晒干了泡水,消炎败火……”他讲得仔细,我听得认真,偶尔插话询问,他都一一作答,条理清晰。

“对了,”周明像是想起了什么,从药篓底层翻出个小布包,打开来,里面是些黑色的种子,“这是俺在沼泽边采的黑芝麻,能榨油,也能煮粥,种下明年就能收,若主公不嫌弃,就种在菜园边。”

【检测到黑芝麻种子,可解锁“油料作物田”,是否解锁?】

“先记下,等菜园种上再说。”我笑道。这周明倒是个宝,不仅懂医术,还懂农桑,看来系统标注的“特殊流民”果然不同。

午后,农二的队伍也回来了。他们不仅采了野栗子和山楂,还带回了三个流民——是一对老夫妇带着个孙女,说是在路上被抢了盘缠,走不动了,躺在路边快饿死了,被农二发现救了回来。

“这老丈会编竹器,”农二指着老夫妇说,“编的竹篮又结实又好看,俺看有用,就给带回来了。”

【检测到可转化流民3人,转化需消耗粮食3单位,当前粮食-0.8+2.1(野栗子)+1.5(山楂)=2.8单位,缺口0.2单位。】

“转化。”我对系统下令。【消耗粮食3单位,当前粮食-0.2单位,农民总数32人。】

32人,终于超过了30。面板上立刻弹出新提示:【农民数量达标,解锁“良田”建筑,可开垦10亩良田,需消耗木材50单位、石料30单位,是否建造?】

“建!”我毫不犹豫地确认。有了良田,就能种粟米、麦子,粮食才算真正有了保障。

夕阳西下时,农人们陆续收工。村西的菜园已圈出半亩地,周明正带着赵氏等人撒菜籽,他手里拿着个小木耙,一边耙地一边讲解:“这白菜籽要撒匀些,萝卜籽得埋深点……”;村东的空地上,王二柱和两个后生正抡着锄头翻土,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却干得热火朝天;农三的队伍则把割来的芦苇摊在晒谷场,农十四正教着流民妇女编席子,手指翻飞间,一张张粗糙却结实的苇席渐渐成形。

灶房里,农四又煮了一大锅山楂糖水,甜香飘得满村都是。那两个新来的孩子捧着糖水碗,小口喝着,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周明的屋里还亮着灯,他在整理草药,窗纸上映着他低头忙碌的影子,偶尔传来翻动纸张的轻响。

我站在帝国中心门口,看着面板上的数字:【农民32人,粮食-0.2单位,木材120单位(含新增芦苇),石料85单位,解锁“良田”(建设中),解锁“菜园”(建设中)。】

粮食虽还是赤字,但看着村里渐多的灯火和忙碌的身影,心里却踏实了许多。农三凑过来,手里捧着个黄澄澄的野南瓜:“主公,明天俺带队去北边的乱石岗看看,农五说那儿有野山羊,若是能逮两只回来,冬天就能喝上羊肉汤了!”

“别硬来,”我叮嘱道,“先探路,若有危险就回来,安全第一。”

“晓得!”农三应着,咧开嘴笑了。

夜色渐浓,村里的狗吠声、孩子的笑声、农人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像一串踏实的音符,在断梁村的夜里轻轻流淌。我望着天边的月亮,忽然觉得,这乱世里的日子,只要肯动手,总能过出点盼头来。而那片正在开垦的良田,就是这盼头里最实在的指望。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我在明末人多势众书评:
暂无读者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