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战后余谋,根基渐固
融城的晨露裹着淡淡的血腥味,赵策踩着堡垒下的碎石堆,看着工匠们用黏土填补箭簇造成的凹痕。昨夜激战的痕迹还未完全抹去,城砖上的箭孔像无数只眼睛,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
“赵都尉,清点完了。”李三的声音带着沙哑,他手里的竹简记着伤亡数字,“咱们折了十七个弟兄,坚昆那边牺牲了九个,车师人和乌孙人留下的尸体有三百多具。”
赵策接过竹简,指尖划过“十七”这个数字,每一笔都像刻在心上。他抬头望向田埂,王老汉正带着农户们给新播的麦种浇水,水流过土地的声音,竟比昨夜的厮杀声更让人安心。“让医馆给受伤的弟兄用上最好的药,”他对李三说,“牺牲的弟兄,家眷每月多领一斗粟米,孩子入学堂免所有费用。”
李三刚要应声,却被一阵马蹄声打断。呼韩邪的弟弟骑着汗血马奔来,马鞍上捆着几支乌孙人的箭簇,箭杆上刻着鹰纹。“巴图首领让我送来的,”少年翻身下马,甲胄上的血渍已经发黑,“他说乌孙人的箭簇用的是山榆木,比咱们的桑木更韧,让工坊学学。”
赵策拿起箭簇,果然比融城的箭杆更不易折断。“告诉巴图,”他掂了掂箭杆的重量,“把坚昆的山榆都伐了,运到融城来,我让老王师傅教他们做复合弓。”
少年眼睛一亮:“我爹还说,想跟你们换些新的铁蒺藜,雪山脚下的防御还得加强。”
“让粮官给他们搬五十个过去,”赵策笑着拍了拍他的肩,“再带二十石新麦种,就说是王老汉特意留的,比去年的品种能多收两成。”
工坊里的烟火比往日更旺。老王正把乌孙人的箭杆劈成细条,和桑木片层层粘合,用牛筋线缠紧后,放进热油里浸泡。“这样做出的弓身,既有山榆的韧,又有桑木的弹,”他对身边的学徒说,铁钳夹着的弓坯在炭火上微微发红,“能多撑半石力。”
阿罗则在改造投石机的底座,他给木轮包了层铁皮,又在轴心上抹了层羊脂,摇起来的声音比以前轻了一半。“试过了,”他擦着手上的油污,“现在四个人就能推着走,追上骑兵没问题。”
工坊角落,莎车国的工匠正教孩子们“火法炼铜”。陶坩埚里的铜水泛着青绿色的光,少年铁匠们用长柄勺将铜水倒进模具,冷却后脱模,竟是带着花纹的箭簇底座。“跟铁矿混着炼,”莎车工匠用生硬的秦语说,“比纯铁的箭簇省料三成。”
赵策看着这一幕,意识中的星图忽然闪烁,【万世基业】进度跳到96%,【融城(势:兴)】的星辰旁,代表“工艺革新”的光点与【坚昆(势:附)】的连线愈发明亮,像一根坚韧的绳索,将各方力量拧在一起。
“柳七娘,”他转身道,“让云曦给莎车国送些红花种子,就说融城的染坊愿意教他们‘媒染法’,染出的红色十年不褪色。”用技术换资源,远比单纯的馈赠更长久。
官署里的舆图被重新标注,车师和乌孙的势力范围用红笔圈出,旁边密密麻麻写着批注:“乌孙国大昆弥(首领)年事已高,次子与车师通婚,长子倾向通商”“车师国贵族分两派,亲秦派占三成”。
蒙恬的新信就压在舆图一角,信上建议:“可遣使者联络乌孙长子,许以棉布三千匹,助其稳固地位。”赵策拿起笔,在旁边添了句:“加送十名染匠,教其制作‘萤光绸’。”
正写着,许慎带着燕国孩童走进来,孩子手里捧着幅画,是用缴获的车师铁甲片拼的“融”字,边缘被打磨得光滑,阳光照在上面,反射出细碎的光。“先生说,这叫‘化干戈为玉帛’。”孩童仰着小脸,眼睛亮得像星子。
赵策接过铁画,分量沉甸甸的。他忽然想起什么,对许慎道:“《西域列国志》该添新内容了,把这次乌孙骑兵的战法加进去,还有他们的箭簇工艺。”
许慎点头,从行囊里掏出一卷竹简:“我已让学生们记录了,还画了投石机的改进图,阿罗师傅说很有用。”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工坊新铸的铁犁上。王老汉的儿子小柱子正赶着牛,在堡垒旁的空地上试耕,犁铧切开土地的声音沙沙作响,翻起的土浪里混着细小的铁蒺藜碎片——那是昨夜战斗的痕迹,如今却成了滋养土地的养分。
“赵都尉,您看这犁!”小柱子勒住牛,兴奋地喊道,“比原来的深半尺,还不费牛力!”这犁是用缴获的车师铁甲熔铸的,犁尖带着微微的弧度,是老王根据王老汉的建议改的,既适合秦地的熟地,也能耕坚昆的生土。
王老汉蹲在田埂上,用手捻着新翻的泥土,里面还能看到麦种发芽的嫩芽。“再过三个月,”他笑着说,“就能收第一茬新麦了。到时候磨成面,给弟兄们蒸馍吃!”
田埂尽头,匈奴妇人和羌人姑娘正合力安装水车。木轮转动时,渠水顺着木槽流进麦田,惊起几只蜻蜓。“这是莎车国的‘龙骨水车’,”匈奴妇人擦着汗,“比咱们原来的翻车快两倍,云曦商队带来的图纸。”
赵策看着水车转动的涟漪,忽然明白融城的根基从来不是堡垒和兵器,而是这些在田埂上劳作的手,在工坊里打铁的火花,在学堂里读书的声音。就像这水车,将各方的智慧汇聚起来,才能浇灌出最丰饶的土地。
傍晚的堡垒上,张二柱正和匈奴射手比试射箭。金铁箭簇穿透百步外的靶心,两人同时叫好,肩膀撞在一起,笑声震落了城砖上的尘土。“下次再打仗,”张二柱拍着对方的肩,“我掩护你上箭,保管比李三师傅还准!”
匈奴射手笑着递过皮囊:“尝尝这个,我婆娘做的奶酒,加了新收的蜂蜜。”酒液混着奶香和蜜甜,滑过喉咙时,带着种奇异的暖意。
瞭望塔传来喊声,云曦的商队回来了,骆驼背上驮着乌孙国的苜蓿种子和大宛的镜铁。“乌孙长子派使者来了,”云曦翻身下马,鬓角沾着风沙,“说愿意断绝和车师人的往来,条件是娶一位融城的女子为妻。”
赵策愣了愣,随即笑道:“让媒婆去问问,有没有愿意去的姑娘,说清楚乌孙的习俗,绝不强迫。”他看向远处的雪山,“再备些嫁妆,就用‘萤光绸’和新打的铁犁,让他们知道,融城的姑娘不仅漂亮,还能带来好日子。”
夜幕降临时,融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工坊的熔炉还在燃烧,映照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学堂里传来琅琅书声,孩子们在朗读新编写的《农桑要术》;堡垒上的哨兵哼着新编的歌谣,歌词里混着秦语和匈奴语,却唱得格外和谐。
赵策站在城楼上,望着这片灯火,忽然觉得融城就像一颗被精心打磨的铁珠,经历了战火的淬炼,反而变得更加坚韧、更加光亮。他知道,车师和乌孙的威胁还在,西域的风浪不会停歇,但只要这灯火不灭,这田埂上的绿意不断,融城的根基就永远不会动摇。
远处的草原上传来狼嚎,却不再让人感到恐惧。赵策握紧腰间的金铁剑,剑身映着满城的灯火,像藏了一片星空。他转身走下城楼,准备迎接新的黎明——那里有未耕的土地,未竟的工事,还有无数等待着被书写的故事。
城门口的石碾上,燕国孩童拼的铁“融”字被月光照亮,边缘的锯齿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像一圈温柔的铠甲,守护着这座在风雨中愈发茁壮的城池。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