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八零小馆主:开局抽奖得祖传菜谱 第321章 老锅开口,不是为了显灵!

那股奇异的热流顺着陆言的经脉缓缓沉淀,最终归于丹田,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虽无波澜,却留下了一圈圈无形的涟漪。

这股力量似乎在等待一个被激活的契机,一个能让它真正喷薄而出的出口。

第二天上午,福来居的铁门被叩响,三声,不轻不重,却带着一股公事公办的冰冷。

阿勇拉开门,门外站着三个人,为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的老者,身后跟着两个抬着银色金属箱的年轻人。

他们胸前都别着市文化局的徽章。

“我们是市文化局文物鉴定科的,接到群众反映,来对你们店里的一口铁锅进行初步鉴定。”为首的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平淡,眼神里却带着一丝审视的挑剔。

老周一听,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急忙迎上去:“哎哟,几位专家可算来了!快请进,锅就在后厨!”

后厨里,那口“念”字锅正静静地安放在灶台上,经过陆言的精心擦拭,锅身泛着沉静的乌光,锅底的那个“念”字,在灯光下仿佛有了几分墨韵。

然而,专家的表情却毫无波澜。

他们戴上白色手套,打开金属箱,取出一系列精密的仪器。

探头在锅身上来回移动,仪器发出单调的“滴滴”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老周急得额头冒汗,像热锅上的蚂蚁。

终于,为首的教授直起身子,摘下手套,皱起了眉头,对着身边的记录员摇了摇头:“铁质普通,就是最常见的高碳铁。冶炼工艺粗糙,气孔和杂质都不少。至于包浆和磨损痕迹……根据碳十四同位素初步检测,年代也就六十来年,误差不超过五年。”

他顿了顿,下了结论:“从文物角度看,价值不高,算不得文物。”

“什么?”老周如遭雷击,差点跳起来,“不可能!这可是陆家传下来的宝贝!怎么可能就六十年!”

教授不为所动,淡淡地说道:“历史和价值,要靠证据说话,不是靠故事。这口锅,我们鉴定科无法出具文物证明。”

眼看事情就要陷入僵局,一直沉默的李叔却异常镇定。

他缓缓上前,从怀里摸出一个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东西,一层层揭开,露出一张边缘泛黄、已有折痕的黑白老照片。

“教授,您再看看这个。”

教授疑惑地接过照片,凑到眼前。

照片上是一群穿着白色厨师服的人的合影,背景是一排巨大的灶台。

照片下方有一行印刷小字:庆祝建国五周年国宴筹备组部分同志留念,1954年10月。

他的目光在照片上扫过,突然,瞳孔骤然一缩!

在后排最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个年轻的厨师正蹲在灶前,手里拿着一把巨大的汤勺,正在一口大锅里搅动着什么。

他的脸上带着专注而质朴的笑容。

而那口锅,虽然在照片里有些模糊,但锅沿的独特豁口,以及锅身上那个隐约可见的字迹轮廓,赫然就是眼前这口“念”字锅!

教授的手指都在微微发颤,他反复比对着照片和实物,脸上的轻慢和公式化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置信的震惊和激动。

“这……这口锅……参加过建国五周年的国宴筹备?”他的声音都变了调。

陆言适时地走上前,平静地点了点头:“我爷爷说,那一年,他只是个帮厨,没资格上真正的国宴灶台。但他用这口锅,在后厨给三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煨了一锅鸡汤。”

话音刚落,一直静立一旁的苏清欢,将一张同样泛黄的纸页递了过去。

那是她从陆言爷爷的手稿残页中,特意找出来的一页。

上面只有一行苍劲有力的毛笔字:“火候不在灶,而在人心。”

所有人都沉默了。

空气中仿佛还弥漫着当年那锅鸡汤的香气,那不是一锅普通的汤,那是献给新中国建设者们的敬意,是属于那个火红年代的特殊记忆。

良久,那位老教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神里充满了敬意。

他拿起笔,在鉴定书上郑重地写下了一行字:“经查证,此锅曾用于1954年建国五周年国宴后厨工作。虽材质普通,不符合传统文物定义,但承载了特殊的历史事件和集体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建议列为‘民间饮食记忆载体’,予以保护和传承。”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了出去。

第二天,饮食公司的干部再度登门。

这一次,他没了上次的咄咄逼人,脸上甚至挤出了一丝僵硬的笑意。

“陆同志,误会,都是误会。”他搓着手,“上头已经有指示了,这口锅是重要的‘记忆载体’,你们福来居可以继续使用,我们公司全力支持。”

他话锋一转,露出了真正的来意:“不过嘛,既然是这么重要的东西,操作和管理就要规范化。上头的意思是,锅可以传,但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这个‘特级厨师证’,恐怕……”

这又是一道软刀子。谁都知道,特级厨师证有多难考,流程有多长。

陆言不急不恼,只是转身进了后厨,片刻后,端出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

没有复杂的浇头,就是最简单的酱油、猪油、一点葱花,上面卧着几块切得厚实的午餐肉罐头,罐头肉在热气的蒸腾下,泛着诱人的油光。

“领导,您尝尝我们店的‘退伍兵的罐头拌面’。”

那干部一愣,本想推辞,但那股熟悉的、霸道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

他鬼使神差地接了过来,挑起一筷子面送进嘴里。

就是这一口,他整个人都僵住了。

面的劲道,猪油的醇厚,酱油的咸鲜,还有那午餐肉独特的肉香……无数味道在他味蕾上炸开,瞬间将他的思绪拉回了二十年前。

雪域高原,边防哨站,寒风呼啸。

新兵蛋子想家了,躲在被窝里哭。

班长什么也没说,半夜却偷偷把他拉到炊事班,打开自己省下来的一罐宝贝午餐肉,就着一碗光面,给他做了一顿“加餐”。

味道,一模一样。

干部的眼眶竟微微泛红,他狼吞虎咽地吃完整碗面,连汤汁都喝得一干二净。

他放下碗,沉默了许久,声音沙哑地低声说:“我那个班长,后来在一次巡逻中,再也没回来……”

他抬起头,看着陆言,眼神复杂。

最后,他一摆手,像是下了什么决心:“证,我给你们想办法走绿色通道。但你们福来居,得担起责任,给我立个‘培训点’,把这些老味道传下去!这不算我为难你吧?”

“求之不得。”陆言笑了。

阿勇的行动力快得惊人,当天下午就和几个伙计把后院的旧仓库腾了出来,打扫得干干净净。

一块崭新的木牌挂了上去——“福来居民间厨艺传习所”。

小芳负责在前台登记报名,消息一放出去,福来居的门槛差点被踏破。

第一天,就收了足足八十七个学员!

有下了岗想学一手“豆汁儿正宗熬法”好去摆摊的纺织厂女工;有退休后总觉得嘴里没味,想复刻当年“知青窝头”味道的大学老教师;甚至还有几个金发碧眼的留学生,叽里呱啦地比划着,说要学做最地道的“京酱肉丝”。

开班那天,老周自告奋勇当主持人,他站在“念”字锅前,激动得满脸通红,对着满院子的人,用尽全身力气吼出了开班第一句话:“今天,咱们不拜灶王,拜人心!”

院子里,掌声雷动!

苏清欢站在陆言身边,她敏锐地发现,每当有一个新学员,在陆言的指导下,用那口“念”字锅亲手完成自己的第一道菜时,无论那菜是成功还是失败,锅底那个墨迹般的“念”字,都会微不可察地闪动一下,光芒虽弱,却真实存在,仿佛在记录着什么。

她悄悄拉了拉陆言的衣角,低声说:“陆言,这锅,好像真有灵性。”

陆言看着院子里那一张张充满希望和热情的脸,摇了摇头,轻声回答:“不是锅有灵,是人心里的火,烧得它发亮。”

当晚,他翻开脑海中的系统商城,发现代表声望的“食运值”并没有上涨。

但在抽奖池的旁边,却悄然多出了一个全新的选项,上面写着几个让他心头一震的字——“民间火种·共享奖励”。

夜深人静,陆言坐在桌前,整理着今天收上来的传习所学员名单。

突然,胸口的龙形玉佩猛地一热,那股熟悉的灼热感瞬间传遍全身。

他心中一动,下意识地将手掌覆在一只盛满清水的白瓷碗上。

水面波纹荡漾,那副熟悉的京市地图再次缓缓浮现。

地图上,代表福来居的那个金光点依旧明亮耀眼。

但这一次,出现了惊人的变化!

原本孤立的金光点之间,竟生出了一道道纤细却坚韧的金色丝线,如蛛网,更如血脉,朝着四面八方延伸出去,将整个京市的版图悄然贯通!

每一条丝线的尽头,都似乎连接着一个正在萌发的、微弱的光点。

这是……

陆言心中震撼无比,正想仔细研究这脉络的走向,院外,却传来一阵迟疑而蹒跚的脚步声。

脚步声停在了门口。

陆言抬起头,看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正是前些天在他面前把一碗炖蛋做成焦炭的张建国老师傅。

此刻的他,没了那天的颓唐和不甘,眼神里带着一丝恳求与期盼,怀里紧紧抱着一本封面已经磨损得看不清字迹的破旧笔记本。

他看着陆言,嘴唇动了动,有些艰难地比划着,沙哑地开口:“我……我想……教几个徒弟。”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八零小馆主:开局抽奖得祖传菜谱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