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刻心头像压着块沉石的,除了众多落榜的举子,还有胡永康。
胡永康攥着榜单反复瞧,目光在密密麻麻的名字里搜了又搜,险些没认出自己的——这是怎的?
原来他的名字挂在三百多名进士的最末尾,若不是咬牙瞪圆了眼珠子扫到最末,怕是要当场栽倒在地。
他呆立在原地,嘴唇直颤,嘴里喃喃着,活像不敢信自己的耳朵。
“我...竟成了垫脚的?”
胡永康如遭雷击!
先前他何等笃定?就算拿不到榜首,前十总能占个位置,前五也未必没指望,总该比蔡振中强些吧?
解试那会儿,蔡振中是第三名,他是第二;如今倒好,蔡振中升到了第二,他却坠到了榜尾。
更要命的是,差一点连进士都没考上。
这...胡永康只觉脑子里嗡嗡作响,又似有甜丝丝的滋味漫上来。
甜的是到底中了进士,怎么说也是光宗耀祖;
苦的是从前把自己估得太准,哪知道末尾和前十之间,隔着天堑般的差距。
三百多号进士里排最后,这记闷棍敲得胡永康晕头转向。
“看来我就是个平庸之辈罢了。”他长叹一声,到底还是压下愁绪——毕竟,也是个进士了。
胡永康望着人群交游,耳中传来几句道贺之语,却只扯了扯嘴角,勉强挤出个笑:
“那郑蛤蟆不光诗词写得妙,策论还得了圣心,当了这届会元。
“人家才学确实在我之上!他头一名,我也头一名...可惜是个倒数的...”
他正自感慨,见有人来搭话,只含糊应了两句,再无多言。
蔡振中可没这许多心思。
能中了进士,便是端稳了铁饭碗,往后前途无量;名次高低固然欢喜,到底算锦上添花。
他打心底里不在意排位,只要能中便足够了。
这些年寒窗苦读,总算没白熬。
往后爹娘能吃口热乎饭,自己也不再是乡野里被人看轻的穷小子。
想起在灵山县的老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亲戚们见了都绕着走,如今中了进士——
还有什么比这更扬眉吐气的?
蔡振中抬手抹了把眼角,不知是喜极而泣,还是感慨万千。
说起来,蔡振中、郑蛤蟆和胡永康本是同县老乡。
也就是说,这一届竟有三个同乡中了进士。
一县出多个进士本就稀罕,倒也不是没有先例。
自古以来,文脉昌盛之地连出人才的事常有。
只是今年应考的人实在多,大宋本就是文人鼎盛的时代,倒也不算奇事。
要说郑蛤蟆,原是个意外——
若较真起来,这县里真正靠自身考中的,不过是蔡振中和胡永康两人。
那郑蛤蟆本是现代穿越而来,算不得寻常学子。
算着,一县出两名进士,倒也在情理之中
与此同时。
明月楼的雕花窗边,立着位穿月白衫子的姑娘。她望着楼下熙攘的人群,听着耳畔传来的议论,眉梢微微一挑。
明月楼本就是文人雅集之地,楼里的消息比宫墙里的漏刻还灵。
当奚雅芝听闻今科会元是郑蛤蟆时,茶盏都险些握不稳。
“那日见他谈吐便知不是凡俗之辈,如今中了会元,怕是要平步青云,将来必是大宋的风云人物。”
她指尖摩挲着茶盏边沿,眼底泛起几分赞叹。
贴身丫鬟捧着茶盘凑过来:“小姐说的是!那郑公子当真是才高八斗,连皇上亲点的会元,哪里是等闲之辈?”
奚雅芝抿唇一笑:“我原也觉他才气过人,只是没料到竟能夺魁。看来此人,当真不是池中之物。”
此时的汴京城,满街都在议论新科进士的名录。
放榜之后,胡永康独自寻了家酒肆买醉;蔡振中本想去寻他说话,却扑了个空——郑蛤蟆也不知去向。
原来郑蛤蟆带着书童郑恩忠,抱着精心备下的礼,径往丁皓峰府上去了。
从前他是应考的举子,后来成了得中的进士,如今却是圣上钦点的会元。
身份不同了,地位自然两样。
刚到丁府门前,门房见了郑蛤蟆,原本板着张脸;
待他报上姓名,那门房瞬间换了副笑脸,哈着腰将人恭恭敬敬迎了进去。
谁不知道丁大人最是看重才学?如今见着圣上亲封的会元,哪敢怠慢半分?
再者丁皓峰早得了信儿,提前吩咐过门房。这会儿见着郑蛤蟆,早一步迎了出来,引着他往正厅去。
“你可算来了!”
见了丁皓峰,他亲自为郑蛤蟆斟了杯茶。
眼前人眉眼带笑,如今的郑蛤蟆早不是当年那个赴考的书生了。
哪怕退一步说,哪怕他还是当年那副模样,丁皓峰也定是热络相待的。
郑蛤蟆也懂礼数,见了丁皓峰便规规矩矩唤一声“学生”。
丁皓峰抚须轻笑:“论你的才学,这回就算没我帮衬,也该中举。
偏你还换了字迹,仍被我点作榜首,当真是本事了得!
因着你,皇上还夸我能识珠玉,你这会元之位,倒也叫我也沾了几分荣光。”
郑蛤蟆连忙赔笑:“这都是恩师教导得好,若没您指点,郑蛤蟆哪能有今日会元之幸。”
这话自然是恭维,可丁皓峰确实为他出了力。
丁皓峰倒有些不好意思:
“我哪帮了什么?全是你自己的本事!如今你连中两元,若殿试再得圣上钦点,便是大三元了!”
他感慨道:“你能走到这一步,殿试至关重要。汴京多少双眼睛盯着你,往后入了朝堂,定要谨言慎行。
“若皇上在殿上问你话,可得仔细拿捏分寸。”
“学生谨遵恩师教诲!”郑蛤蟆躬身应道。
丁皓峰叮嘱:“殿上皇上问的,无非是当下局势。
“如今大宋旁有龙魂国,其中玉华州是大宋历代想收复的地界;也可能问平内寇的法子。
“你只需顺着皇上的心思答——皇上作为一国之君,自然想建功立业、强盛宋朝。
“你顺着这思路说,至少在朝堂上不会出错。
“这时候要进取些,莫要保守,也可适当描绘些大宋未来的盛景。
“具体怎么说,以你的才学定能应付,全看你发挥了!”
“多谢恩师指点,学生明白该怎么做了。”
郑蛤蟆暗忖:这不过是说要宣扬正能量,若提到玉华州,便要显出十足的底气,不可露怯。
北宋年间,收复玉华州是从上到下共同的夙愿。
为这心愿,大宋耗费百余载光阴,做了无数尝试。
可惜三百年过去,终究未能如愿。
PS跪求:收藏,月票,鲜花,评价,打赏……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