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大宋柱石杨门将 第六章潘仁美陷害呼延赞

话说宋太祖从前方回到京城后,由于在路途上遭受了不少奔波劳累,心情也颇为烦闷,回宫后便一病不起,连续好多天都没能上朝理政。这病拖到了冬季十月,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

想起母后临终前留下的遗命,太祖便召弟弟晋王赵光义进宫侍奉,将后事托付给他,说道:“我看你举止不凡,有龙行虎步之姿,日后必定能成为太平天子。但侄儿德昭,你也要好好照顾。另外还有三件事,我一直没能完全办妥,你务必继承我的遗志。第一件,河东靠近边境,这个地方战略位置重要,不可不取;第二件,太行山的呼延赞,此人勇猛过人,应当将他召回朝廷,委以重任;第三件,杨业父子,我十分欣赏他们的才能,也想将他们招致麾下为将。我观察到北汉国有个叫赵遂的,和杨业关系不错,可以通过他去诱使杨业来降。况且杨家父子一心向往中原的富贵,咱们可以在金水河边建造一座无佞府,专门等待他们前来。同时,派人到山后传递消息,让他们一家放心,这样他们必定不会起疑。还有,我中年时在五台山许下了设坛祭神还愿的承诺,只因国家事务繁多,一直没能去还愿。你要是遇到朝廷无事的时候,代我去完成这个心愿。这几件事,你一定要牢记在心,切莫忘记。”

赵光义恭敬地跪拜领命。太祖又把儿子德昭唤到跟前,说道:“做君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今我把皇位传给你叔王,也算是替你分担辛劳。现在我给你一把金简,如果在朝中遇到不正直的大臣,你可以凭借它自行诛杀。”德昭回答道:“父亲的教诲,儿臣怎敢忘记?”太祖说完,大声对赵光义说:“你可要好好治理国家啊。”说完,便驾崩了,在位十七年,享年五十岁。后人有诗赞叹道:

“陈桥见帝星,宏开宋运际光明。

干戈指处狼烟灭,士马驱来宇宙清。

雪夜访求谋国士,杯酒消释建封臣。

征辽一念安天下,四海黎民仰太平。”

当时已是四更天,宋皇后见到赵光义,惊愕万分,急忙喊道:“我们母子的性命,可就全仰仗陛下您了。”赵光义流着泪说:“您放心,我会保证你们的尊贵地位,不必担忧。”

第二天,赵光义正式即位,改名为炅,也就是太宗皇帝。群臣朝拜庆贺完毕。宋后被尊为开宝皇后。

太宗皇帝刚即位,便把心思放在了招揽将领上。先朝的符彦卿、马全义等人年事已高,都已离世。有一天,太宗对群臣说:“河东、辽、夏,都是我们的敌国。先帝临终之时,特意将太行山的李建忠、呼延赞两名猛将托付给我,我得下诏召回他们。”

杨光美上奏道:“李建忠等人,先帝已有封授,正应该宣他们入朝,任命为将帅之职。陛下若想攻打河东,这两人必定能建立功勋。”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当天就任命高琼为使者,前往太行山征召李建忠等人。

高琼领命后,径直来到太行山,宣读诏书道:

“朕刚刚即位,十分重视将帅之才。如今河东尚未平定,边境烽火不断。朕特此招揽英勇之士,再次商议征讨大计。听闻太行山的李建忠、呼延赞,骑射精湛,武艺超群,部下士兵精锐健壮,人数不下数千。朕遵循先帝遗命,且已有封授,只是他们还未接受任命。现在特派遣亲臣高琼,带着诏书前来宣召。你们接到诏书之日,就即刻赶赴京城,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李建忠等人接到诏书,跪拜领命完毕,邀请高琼进入营帐相见。高琼说:“主上因为二位将军的威名,派我火速前来宣召,二位应当即刻随我进京。”

李建忠说:“既然是国君的命令,我们怎敢违抗?只是这太行山与河东一带,如果我们带领全部人马一同进京,敌人可能会趁机攻打我们的山寨。现在我让呼延赞随诏书面见圣上,我暂且留在此地,专门等待圣驾攻打河东时,我便率军效命出征,您看如何?”

高琼觉得他说得有道理。

第二天,呼延赞与马氏带着两千部众,辞别李建忠,离开太行山。没过几天,就来到了汴京。高琼带着呼延赞朝见太宗皇帝。朝拜完毕,太宗询问了呼延赞一些情况,呼延赞一一作答,言辞恳切,一心只图为朝廷效力,以报先帝之恩。

太宗听后很是满意,对呼延赞说道:“朕听说汴京东郭门有一处皇府,就赐给你居住。”说完,便下旨让呼延赞前往宝府安置。呼延赞领旨谢恩。

次日,呼延赞带着本部人马与马氏,径直出了东郭门,来到宝府。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大失所望,这所谓的宝府竟是一所破败不堪的房子。两边的厢房已经倒塌,中堂也摇摇欲坠,庭院里长满了深深的杂草,角落里布满了蜘蛛网,完全没有经过整理。这里只有五百名守军,还都是些年老体弱、病恹恹的士兵。呼延赞心里很不高兴,满脸忧虑。

马氏赶忙劝慰道:“将军别生气,这不过是暂时的住处,等圣上有攻打河东的行动,我们就会离开这里了。”呼延赞听了她的话,觉得有道理,便暂且命令军校打扫清理,安顿下来。第二天,他下令部下,不要忘记军事训练,每天都要到教场操练。

再说潘仁美,他得知呼延赞来到京城并被安置在宝府后,心里打起了坏主意。他暗自思量:“这个呼延赞日后肯定会有大作为,我得想办法把他赶走。”于是,他找来刘旺商议。

刘旺说:“这事不难。过几天呼延赞肯定会来拜见大人。等他来了,我们故意找点茬,让他难堪,他受了羞辱,肯定就会离开,还用得着去赶他吗?”

潘仁美听后,大喜道:“这个计策妙极了!”随即吩咐左右,精心准备,严阵以待。

到了第四天,有人来报呼延赞到府中求见。潘仁美下令将他召入。呼延赞径直走到台阶前,跪拜道:“小将承蒙枢密使提携,得以入朝,一心只想为陛下尽忠,以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

潘仁美坐在那里,半天没有回应,过了一会儿才慢悠悠地问道:“你知道先王留下的规矩吗?”呼延赞回答:“小将刚到,还不了解其中缘由。”

潘仁美说:“凡是招降的强人下山,都要先打一百杀威棒,以树立威信。今天你也应当如此。”

呼延赞听了,惊讶得一时说不出话来。潘仁美却不管不顾,下令按照规矩施行。左右侍从得令,将呼延赞推倒在台阶下,重重地打了一百棒。可怜呼延赞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直流,营帐下看到的人,无不感到心酸。打完后,潘仁美命令府门外的随从,赶紧把呼延赞赶走。

呼延赞一瘸一拐地回到府中,马氏赶忙迎上来,看到他面容憔悴,走路也踉踉跄跄,大吃一惊,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呼延赞便把被打一百杀威棒的事,详细说了一遍。

马氏听后,无奈地说:“既然先帝有这样的法例,咱们也只能接受,将军你只能先忍着。”说完,她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呼延赞。呼延赞此时又饥又渴,接过酒杯便一饮而尽。可酒杯还没放下,他突然大叫一声,扑倒在地,昏死过去。

马氏惊恐万分,顿时慌了手脚,想尽各种办法去搀扶、救治,却毫无效果,忍不住放声大哭道:“我们夫妇一心想要为朝廷尽忠,没想到却把自己的命给送了!”

这时,旁边一个老军走过来,说道:“夫人别只顾着哭,我有办法救将军。”马氏哭着说:“你要是能把将军救醒,那可真是如同重生父母一般的大恩大德。”

老军说:“这是因为将军被杖打的时候,行刑的校卒事先在杖上淬了毒药,毒药浸入肌肉,遇到热酒就会发作,所以才昏死过去。等我用灵药给他解毒,马上就能苏醒。”

马氏急忙说:“既然有这样的药,那就赶紧施救,日后必有重谢。”

老军取出药丸,给呼延赞灌了下去。呼延赞闻到药味,慢慢地苏醒过来。众人见状,都十分欣喜。有人问老军:“这药丸为何如此神奇?”老军回答:“我曾经也遭过仇人的毒手,被打受杖昏死过去,后来被一位世外高人救醒,因此得到了这个药方。”

呼延赞拿出白金,重重酬谢老军。老军却不肯接受,说道:“将军住在这里,很明显是当朝的潘仁美在暗中陷害你。刚才被毒打,也肯定是他的阴谋。你要是不赶紧离开,性命终究难以保全。”

呼延赞听了,愤怒地说:“权臣当道,我们如何能立足?”当即下令部下,收拾行李,连夜和马氏赶回太行山。等天亮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山寨外。

李建忠一开始还不太相信呼延赞会回来,亲自出来查看,果然是呼延赞。于是,他赶忙把呼延赞迎进山寨,询问他回来的原因。呼延赞便把自己在京城遭受的种种委屈,一五一十地诉说了一遍。

李建忠听后,气愤地说:“这肯定是因为他儿子的缘故,所以才设下这个毒计,想要报复你。现在你暂且留在这里,等圣上再次攻打河东的时候,咱们抓住这个家伙,将他碎尸万段,为你报仇雪恨。”

李建忠说完,便吩咐手下摆酒压惊。

正喝着酒,忽然山下传来消息,说有一伙人马朝山寨赶来,不知是什么人。李建忠立刻率领部众出寨迎接,原来是耿忠、耿亮兄弟俩。

李建忠说道:“我正打算派人去请二位贤兄,没想到你们自己来了,真是让我喜出望外。”说着,便把他们邀请进营帐,大家围坐在一起喝酒。

席间,耿忠问道:“最近听说贤侄接受宣召入朝,怎么今天又在这里?”

李建忠叹了口气,说:“一言难尽啊。我弟弟派他去京城,本想让他为朝廷尽忠。没想到奸相潘仁美心怀宿怨,竟然设计陷害他。”接着,他便把之前的事情详细地说了一遍。

耿忠听后,大怒道:“贤弟,你这里现在有多少人马?”李建忠回答:“大概有两千人。”

耿忠说:“不如这样,你拨给我和呼延赞两千人马,我们前去围攻怀州城,然后上奏朝廷,揭露潘仁美的恶行,为贤侄洗清这不白之冤。”

李建忠听从了他的建议,当天就调拨两千人马给耿忠、呼延赞等人。他们率领人马,直奔怀州府,将怀州城团团围住。城下金鼓齐鸣,声音响彻内外,城里的百姓都惊恐万分。

怀州知州张廷臣得知消息后,登上城楼观望,远远看到耿忠等人威风凛凛地站在城下,大声呼喊。张廷臣问道:“你们来围攻城池,有什么目的?”

耿忠回答:“我们不是来劫掠的,而是专门为我侄儿洗清不白之冤。”

张廷臣一头雾水,又问:“要洗清什么冤屈?”

耿忠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前些日子,太行山的呼延赞接受朝廷宣召,进京面君,却被奸佞之臣潘仁美诬陷,还假托祖制,对他施以一百杀威棒,想要置他于死地。呼延赞无奈,只得逃回山寨自保。如今朝廷还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反而怪罪呼延赞私自逃离。我们现在率领众人围城,就是希望州主您能将此事奏明圣上,除掉这个奸佞之臣,我们都愿意为朝廷效命。”

张廷臣听后,说道:“既然有这样的事,你们暂且退兵,不要惊扰百姓。我马上写好奏章奏明圣上,相信朝廷一定会给你们一个公正的答复,你们看怎么样?”

耿忠听了,便下令将人马退去,在离城二十里的地方安下营寨。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大宋柱石杨门将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