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太宗平安回到汴京,文武大臣们纷纷前来朝贺。朝贺结束后,太宗把杨业宣到便殿,亲切地慰问他说:“朕能脱离这次大难,全靠你们父子啊。只是不知道渊平他们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杨业神色凝重地回奏道:“陛下,臣的长子性格刚烈,宁折不弯,恐怕已经遭敌人擒获了。”
话还没说完,就有近臣进来奏报:“陛下,渊平因为射杀了番帅天庆王,他所带领的军队全部战死了。”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又惊又叹,痛心疾首地说:“让这么优秀的将领陷入绝境,这都是寡人的过错啊!”说着,不禁流下泪来。杨业赶忙安慰道:“陛下,臣曾经发誓,要以死报答陛下的恩情。如今几个儿子虽然在战场上牺牲了,但这也是命运的安排。陛下不必太过忧伤。”太宗再三安抚杨业,然后让他退下了。
第二天,太宗上朝,和文武大臣们商议如何奖赏杨业父子的功劳。潘仁美站出来上奏说:“如今边境战事频繁,杨业父子都是忠诚勤勉的将领,陛下应该授予他们主帅的重任,这样才能充分彰显他们的才能。”太宗觉得潘仁美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奏请,当即封杨业为雄州防御使。
杨业准备告辞前往雄州,太宗亲自走出宫殿,当面叮嘱他说:“爱卿此去,一定要专心为朕筹备边境事务。如果朝廷有召,你要即刻赶来;没有圣旨,千万不要轻易离开驻地。”杨业赶忙叩头谢恩,领命而出。
杨业回到无佞府,嘱咐八娘和九妹,一定要好好照顾令婆,然后就带着六郎和七郎,父子三人一同奔赴雄州,这事儿暂且按下不表。
咱们再把目光转到另一边。耶律休哥等人得知宋军在邠阳吃了败仗,多次派人向萧太后奏报,建议趁这个大好时机进兵,图谋中原。萧太后于是召集群臣,一起商量征伐宋朝的策略。右相萧挞懒站出来奏道:“太后,臣虽然才疏学浅,但愿意领兵出征,进取中原。”萧太后点了点头,说道:“爱卿此次前去,先向宋朝索要金明池、饮马井和中原旬这三处地方,让他们给我们屯军使用。如果他们答应,咱们就暂且收兵;要是不答应,咱们就师出有名,可以大举进攻了。”萧挞懒领了旨意,当天就和大将韩延寿、耶律斜轸率领两万兵马,从瓜州南下。只见大军行进之处,旌旗飘扬,仿佛把天地都遮蔽得昏暗了;戈戟林立,连白日都显得昏沉沉的。
这支军队来到胡燕原安营扎寨。他们的动静很快传到了汴京,侍臣赶忙奏报给太宗。太宗一听,愤怒地说:“辽兵三番五次侵犯我边境,朕一定要御驾亲征,洗刷邠阳之耻!”寇准赶忙上奏劝阻:“陛下,您刚回到京城,怎么能这么快又出征呢?只需要派遣将领去抵御,就足以击退辽军了。”太宗问道:“那谁可以代替朕出征呢?”寇准回答说:“太师潘仁美一直熟悉边境情况,他可以担当此任。”太宗听后,同意了寇准的奏请,随即下旨,任命潘仁美为招讨使,率领军队前去抵御番兵。
潘仁美接到圣旨,回到府中,心里却不太高兴。他的儿子潘章见父亲神色不对,便问道:“父亲,您今天为什么不高兴呀?”潘仁美皱着眉头说:“皇上命我去防御番兵,圣旨我又不敢违抗。去倒也没什么,只是现在还没有合适的先锋人选,所以我才犹豫不决。”潘章听了,笑着说:“先锋这不就在眼前嘛,父亲怎么没想到呢?”潘仁美疑惑地问:“你说的是谁?”潘章回答道:“雄州的杨业父子,他们就可以担任先锋呀。”潘仁美一听,顿时喜上眉梢,说道:“要不是你提醒,我差点就忘了他们。”
第二天一大早,潘仁美就进宫朝见太宗,启奏道:“陛下,这次出征缺少先锋,必须把雄州的杨业父子召回,这样才能打败番兵。”太宗同意了他的奏请,于是派遣使臣,直奔雄州。使臣见到杨业后,宣读诏书:
“朕认为如今国运艰难,正是忠臣义士立功报国的好时机。近日边境传来急报,北方番邦大举入侵,军民人心惶惶。朕特命潘仁美为行营招讨使,负责防御事务。杨业你威名远扬,连辽人都敬畏三分,理应充任先锋。朕的诏书一到,你要立刻赶赴京城,商议出征事宜,不得拖延。特此下诏告知。”
杨业接到圣旨后,当天就率领兵马踏上行程,来到汴京朝见太宗。太宗赏赐给他许多丰厚的财物,还封他为行营都统先锋。杨业领命退下,回到府中见到令婆。此时,令婆正和太郡柴夫人在堂中闲聊。杨业与她们相见后,令婆问道:“老将军,你怎么回朝了呀?”杨业回答说:“北番侵犯边境,皇上有诏书召我回来,任命我为先锋,不日就要出征。我特地回来和夫人见上一面。”令婆又问:“谁担任主帅呢?”杨业说:“是潘仁美。”令婆听了,脸色顿时变得忧虑起来,不悦地说:“这个人以前在河东的时候,就被你羞辱过,一直想加害你们父子。幸好皇上英明,他的阴谋才没能得逞。如今兵权在他手中,而且咱们的长子等五人已经不在了,现在就剩下你们父子三人。这次出征,难保他不会起坏心思,老将军你怎么就不明白呢?”杨业无奈地说:“这件事我一直都清楚,可这是皇上的命令,我哪敢违抗啊?”太郡在一旁说道:“儿媳明天亲自上奏,请求一位朝臣担保老将军,这样他就不敢耍什么阴谋了。”令婆点头说:“我和太郡一起去。”杨业听了,十分高兴,连忙准备酒食招待她们。
过了一晚,第二天,杨令婆和太郡夫人就前往朝廷。近臣先将此事奏报给太宗,太宗赶忙走下台阶迎接。为什么太宗对令婆如此尊敬呢?原来是因为她手上拿着一根龙头拐杖,上面挂着一个小牌子,牌子上御书八个字:“虽无銮驾,如朕亲行。”这是太祖皇帝留下的敕令所赏赐的,所以太宗对她格外敬重。
太宗将她们迎接到殿前,让侍官给二人赐了绣椅,等她们坐下后,问道:“朕还没下旨,令婆和郡夫人就急忙上朝,是有什么事要奏吗?”太郡先站起来奏道:“听说陛下任命将领防御番兵,主帅是潘仁美。他向来与杨先锋不和,这次出征恐怕对杨先锋不利。陛下应该念及杨业父子对国家的忠诚勤勉,好好对待他们。”太宗说:“这是国家大事,其他人确实不太适合担任先锋。郡夫人有什么好的计策吗?”太郡回答说:“陛下如果一定要杨业出征,那就必须在朝中大臣中,挑选一位有名望的人担保他一同前往,这样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太宗听了,称赞道:“这个建议非常好。”于是下诏,让文武大臣举荐谁可以担保杨业出征。
诏书刚一下达,八王就站出来奏道:“陛下,臣举荐一人,可以担保杨业一同前往。”太宗忙问是谁,八王回答说:“行营都总管呼延赞,此人忠义双全,可担任保官。”太宗听了,十分高兴,说道:“爱卿举荐的人很称职。”当天就下旨,让呼延赞担保杨业一同出师。杨令婆和太郡夫人这才辞别太宗出宫。
当天退朝后,杨业得知呼延赞担任自己的保官,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又回到雄州,调发所部军马,准备出征。
且说潘仁美率领大军已经离开汴京,一路浩浩荡荡朝着瓜州进发。大军来到黄龙隘,安营扎寨,分立了两个大营:呼延赞驻扎在东壁,潘仁美自己驻扎在西壁。
潘仁美召集牙将刘君其、贺国舅、秦昭庆和米教练四人,一起商议说:“我对杨业父子恨之入骨,一直想报复他们,却苦于没有机会。这次本想让他们陷入绝境,没想到有呼延赞做保官,这就不好下手了。”米教练一听,赶忙献计说:“太师您别发愁。小将有个主意,咱们先把呼延赞除掉,然后再收拾杨家父子,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潘仁美眼睛一亮,急忙问道:“你有什么妙计,快说来听听。”米教练得意地说:“对面就是番兵屯营的地方,他们听说我们大军来了,肯定会出来挑战。太师您就下令,说先锋还没到,让保官呼延赞先出阵迎敌。呼延赞虽然勇猛,但毕竟年纪大了,恐怕不能长时间作战。等他和番兵交锋的时候,咱们按兵不动,不去救援,他肯定会被番兵擒住。”潘仁美听了,拍手叫好:“这个计策太妙了!就这么定了,明天就这么办。”
果然,番兵得知宋军来到,立刻率领部队将宋军营地团团围住。只见他们人强马壮,声势浩大。负责侦察的骑兵赶忙把这个消息报告给潘仁美。潘仁美派人把呼延赞请到军中,商议说:“番兵气势汹汹地前来挑战,先锋的军马还没到,您看有什么办法击退他们吗?”呼延赞毫不犹豫地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承蒙皇上的命令出征,我自然要尽忠职守,与番兵决一死战,这有什么可犹豫的!”潘仁美说:“那就有劳您先上阵,我率领大军在后面接应。”呼延赞慨然应允,披挂整齐,率领所部士兵,扬旗击鼓,呐喊着冲出营门。
呼延赞刚出营,就遇到番将萧挞懒骑着马冲了出来。呼延赞大声骂道:“番兵赶快退兵,免得遭受屠戮。不然的话,我定将你们杀得片甲不留!”萧挞懒气得大骂:“你这个老迈的家伙,养老等死都来不及了,还敢来和我较量?”说罢,挥舞着大刀,催马直取呼延赞。呼延赞毫不畏惧,举枪迎战。
两匹马交错在一起,二人你来我往,大战了八十多个回合。渐渐地,番将萧挞懒体力不支,拨转马头就往后跑。呼延赞见状,拍马紧追。四周的番兵原本被打散了,此时又重新聚集起来。呼延赞回头一看,发现后面没有宋军接应,担心深入敌阵,于是勒住缰绳,往树林里跑去。突然,一彪军马拦住了他的去路,为首的正是耶律斜轸。耶律斜轸大声喊道:“宋将下马受缚,还能免你一死,不然就休怪我手下无情!”呼延赞被激怒了,奋力向耶律斜轸刺去,杀出一条血路。但番兵人数众多,呼延赞怎么也冲不出重围,他的部下也折损了大半。
呼延赞想从小路突围,骑校劝说道:“小路恐怕有埋伏,不如走大路安全些。”呼延赞于是掉转马头,朝着大路杀去。这时,萧挞懒又率兵追了过来,呼延赞陷入了前后受敌的危急境地。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然正东方向旌旗飘扬,鼓声震天,一彪军如猛虎下山般冲了出来。为首的将领正是杨业,他挥舞着大刀,纵马大叫:“番将休走!”萧挞懒的部将贺云龙拍马迎战。两人没战几个回合,杨业手起刀落,将贺云龙斩于马下。番兵顿时大乱,纷纷溃败。杨业父子趁机冲入敌阵,救出了呼延赞。杨延昭则挺身而出,独自断后,保护着呼延赞回到营中。
回到营中,呼延赞卸下盔甲,感激地对杨业说:“今天要不是将军前来相救,我差点就性命不保了。”杨业连忙说道:“是小将我来晚了,让总管受惊了,还望您恕罪。”呼延赞让杨业就在本营屯扎下来。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