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帝王自白:焚书坑儒?哪又如何! 第二十九章 凌烟阁殇!二十四功臣图锁住臣心

【凌烟阁的沉思,帝王的缰绳】

朕,李世民,此刻,正负手立于凌烟阁之外。

画师阎立本,正屏气凝神,在那崭新的壁画上,细细勾勒着尉迟恭的面容。

阳光洒在老将军新绘的铠甲之上,泛着一层冰冷而刺眼的光。

贞观十七年了。

这场看似表彰功臣的盛宴,朕在画上为他们留名,实则是朕在给这满朝文武,乃至天下所有怀揣着功名利禄之心的人,提前打上一剂预防针!

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徵……

这二十四人,一个个身影鲜活,即将永远定格在这高阁之上。

他们之中,有当年随朕在秦王府一同浴血的旧部。

也有曾是太子建成麾下,后来诚心归降的臣子。

更有像阿史那社尔那样,曾为异族悍将,如今亦为我大唐效力的归化之人。

朕让阎立本将他们一一画下,皆是真人大小,栩栩如生。

但朕,却故意让画师将长孙无忌,朕的皇后兄长,排在了这二十四功臣的首位。

他跟随朕最久,是朕的国舅,更是朕的肱股之臣。

朕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看清楚,朕李世民,既重赫赫战功,也重不离不弃的亲缘情分!

然而,这其中最绝妙的一笔,恐怕那些自以为看透了帝王心术的史官也未必能懂。

朕给这些功臣们加官进爵,赐予他们无上的荣耀与名望。

但同时,朕也巧妙地,一点一点剥夺了他们手中过重的实权!

譬如李靖,他为朕平定东突厥,功盖当世。

朕封他为卫国公,赐金银无数,却也“恩准”他早早告老还乡,在家中“安心养病”。

再如尉迟恭,玄武门之变,若无他拼死相救,焉有朕的今日?

可他一旦居功自傲,在宴席之上与宗室亲王起了口角,朕便会毫不留情地当众训斥他,让他颜面扫地,让他明白君臣之分!

当朕在这凌烟阁中大宴群臣,看着他们一个个酒酣耳热,醉眼蒙眬地伸出手,去抚摸壁上与自己一般无二的画像。

他们脸上露出的,是激动,是自豪,是此生无憾的满足。

那一刻,朕忽然清晰地意识到:这凌烟阁,哪里是什么表彰功臣的荣誉殿堂?

这分明是朕,亲手为他们戴上的一个无形的“紧箍咒”啊!

后世之人,或许只会看到这凌烟阁的光鲜亮丽,只会羡慕这二十四人的千古流芳。

他们又怎会知晓,朕在决定兴建此阁,在审定每一幅画像的细节之时,内心深处那挥之不去的忌惮与权衡?

是玄武门宫墙上的那一抹血色,是父皇惊恐而无奈的眼神,是兄弟阋墙的人伦惨剧,让朕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

功臣一旦权重,野心便会如荒草般滋长,最终必成国家的心腹大患!

所以,朕用这丹青画像,用这显赫封爵,用这传颂千古的美名,将他们的野心,他们的欲望,牢牢地锁在这画壁之内,锁在这虚名之下!

当魏徵病逝,朕痛心疾首,说出那句“朕遂亡一镜矣”之时,朕是真情流露。

但朕也知道,这面“镜子”,因为有了凌烟阁的期许,才照得如此清澈,如此尽心。

当房玄龄缠绵病榻,弥留之际,依旧挣扎着递上奏疏,劝谏朕停止东征高句丽。

朕看着他那枯槁的手,心中百感交集。

朕知道,这凌烟阁的画像,这份沉甸甸的“身后名”,终究还是如同一根无形的缰绳,牢牢地拴住了他们的忠心,也框定了他们的行为。

荣耀是朕给的,但缰绳,也始终握在朕的手中!

【大明,永乐年间,南京,武英殿】

身形魁梧的明成祖朱棣,此刻正背着手,凝视着面前一幅临摹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

他那双深邃的眸子,在画卷上那些唐朝功臣的脸庞上一一扫过,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厉。

侍立一旁的大学士解缙,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皇上的神情,不敢轻易出声。

良久,朱棣沉声道:“这唐太宗李世民,倒也有些手段。”

“他用这区区画像,便想拢住那些骄兵悍将、股肱谋臣之心,倒也算得上是巧思。”

解缙连忙躬身道:“皇上圣明。唐太宗此举,既彰功臣,又安人心,确为高明之策。”

朱棣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莫测的笑容。

“朕的靖难功臣,浴血奋战,助朕匡正大统,其功劳,比之这画上之人,如何?”

他转过身,目光如电般射向解缙。

“朕也要为他们图形著史,让他们知道,只有跟着朕,才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才能名垂青史!”

解缙心中一凛,连忙应道:“皇上所言极是!此乃激励臣下,万世瞻仰之举!”

朱棣忽然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那笑声在空旷的武英殿内回荡,带着一股令人不寒而栗的意味。

“但是,解缙,你给朕记清楚了!”

“那些所谓的功臣,若是安分守己,朕自然不吝赏赐。”

“可若有哪个不识好歹,自以为功高盖主,胆敢心生异志,图谋不轨……”

他的声音陡然转厉,眼中杀机毕现。

“哼!即便他的画像已经挂在了功臣阁中,朕也要亲手将他撕下来,再将他本人连同九族,一并诛灭干净,绝不姑息!”

解缙吓得连忙跪伏于地,额头冷汗涔涔:“臣……臣遵旨!皇上天威,谁敢不从!”

朱棣看着匍匐在地的解缙,眼神中的冷意渐渐敛去,只剩下君临天下的漠然。

这天下,是朕一刀一枪打下来的,谁也休想从朕手中夺走分毫!

【大清,雍正年间,北京,紫光阁】

身着明黄色常服的雍正皇帝胤禛,正缓步走在修葺一新的紫光阁内。

阁中悬挂着数十幅功臣画像,皆是为大清开疆拓土、定国安邦立下汗马功劳的王公大臣。

他最信任的臣子,署理直隶总督事务的李卫,正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

胤禛在一幅画像前停下脚步,目光锐利。

“李卫,你看朕这紫光阁,比起那唐太宗的凌烟阁,如何?”

李卫躬身道:“回皇上的话,唐太宗设凌烟阁,以彰功绩,流芳百世。皇上设紫光阁,表彰我大清功臣,恩泽后世,实乃异曲同工,皆是圣君所为。”

胤禛不置可否,只是伸出手指,点向不远处另一幅画像。

那画中之人,方面大耳,神情倨傲,正是曾经权倾一时,后被赐死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

“唐太宗的凌烟阁,画的是活着的功臣,也是死了的忠臣。”

“朕的紫光阁,同样如此。”

胤禛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年羹尧,也曾是朕的肱股之臣,为朕平定青海,立下大功。”

“朕也曾许他无限荣光,让他位极人臣。”

他话锋一转,眼神骤然变得冰冷。

“但是,他恃功自傲,跋扈不臣,结党营私,妄图干政!”

“朕便让他知道,这画像,可以是荣耀,也可以瞬间化为乌有!”

“朕能把他画上去,就能把他抹下来!”

李卫心中一颤,头垂得更低了。

“皇上圣明。为臣者,当忠心体国,恪尽职守,方不负皇上天恩。”

胤禛慢慢收回目光,语气平缓却带着一丝警告。

“所以,李卫,你要记住。”

“这紫光阁内的画像,既是对功臣的褒奖,也是对所有臣子的一种警示。”

“朕用人,一看其才,二看其功,但最看重的,是其忠心与本分!”

“谁敢像年羹尧那般,自以为功高震主,便可以不把朕放在眼里,朕就让他知道,什么是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这画像,终究只是画而已。朕,才是执笔之人!”

紫光阁内,光影斑驳,那些功臣的画像在沉寂中,仿佛也感受到了这位帝王深沉而冷峻的目光。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帝王自白:焚书坑儒?哪又如何!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