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缫丝机的成功,让下河村的生丝产量和质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时间,村里到处都是嗡嗡的缫丝声和村民们喜悦的议论声。
然而,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新的烦恼接踵而至——卖丝难!
周记那边,钱管事虽然表面上不敢再像以前那样明目张胆地压价,但却玩起了“软刀子”。
他们提高了收购标准,对生丝的色泽、均匀度、韧性都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稍有不符就百般挑剔,要么拒收,要么给出低得离谱的价格。
而县城里其他的小布庄、小线铺,要么被周记打了招呼不敢收,要么就是胃口太小,根本消化不了下河村激增的产量。
一时间,大量优质的生丝积压在村民手中,变成了烫手山芋。
刚刚燃起的希望,似乎又要被现实浇灭。
村子内部也开始出现抱怨的声音:
“林少爷,这丝是好了,可卖不出去有啥用啊?”
“还不如以前呢,虽然茧子差,好歹能换点钱!”
林青风看着堆积如山的生丝和村民们焦虑的脸庞,眉头紧锁。
他知道,症结在哪里——产业链太短!
光有好的原材料,没有通畅的销售渠道和议价能力,就永远只能被下游的商家拿捏!
“不行!不能光卖生丝了!我们得自己织布!自己掌握终端产品!”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成型。
他立刻召集了村里的几位“理事”——张伯、王大娘、鲁木匠,以及几个头脑灵活的年轻人,在祠堂里开“战略研讨会”。
“各位叔伯大娘兄弟们,”
林青风开门见山,
“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光靠卖生丝,咱们永远得看周扒皮的脸色!要想不受制于人,咱们得自己干!自己缫丝,自己织布!把这桑蚕的生意,从头到尾都抓在咱们自己手里!”
自己织布?
大家面面相觑。
王大娘是村里手艺最好的织工,她愁眉苦脸地说:
“林少爷,不是我们不想织,实在是……那织绸缎的家伙什跟织土布的不一样,金贵着呢!再说,织绸缎的手艺,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村里没几个像样的织工啊!”
张伯也担忧道:“就算织出来了,咱们自己没名气,没铺子,能卖给谁去?”
鲁木匠补充道:“还要场地,要管人,要本钱……难啊!”
困难确实摆在眼前:技术、资金、场地、人才、管理、销售……样样都是坎。
林青风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胸中早已酝酿好了一个“反套路”的解决方案。
他没有选择自己投钱当老板,也没有去找哪个大户寻求投资,而是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设想——成立“下河村桑蚕种养织销合作社”!
“合作社?”大家一脸茫然,这又是什么新鲜词?
林青风开始了他的“路演”:
“我的意思是,咱们不能再单打独斗了!得把大家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
“咱们把手里的生丝、土地、工具、手艺,甚至劳力,都折算成‘股份’,放到一起,成立一个咱们下河村自己的‘大商号’!”
“这个商号,就叫‘合作社’!以后咱们自己养蚕,自己缫丝,自己织布,自己拿出去卖!赚了钱,刨去本钱和工钱,剩下的利润,就按照大家入的‘股份’来分红!”
“股份?分红?”
村民们听得云里雾里。
林青风耐心解释:
“简单说,就是你拿出一担好生丝入股,就算一股。”
“王大娘你手艺好,能教大家织布,这手艺就算半股。”
“鲁师傅能改良织机,提供场地,就算两股。”
“其他人愿意来织坊干活的,除了能按天领工钱,年底还能根据干活多少,分一点点红利……”
“总之,就是让所有参与进来的人,都能从合作社的发展中得到好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他还当场拿出纸笔,设计了一套极其简化的“股权结构图”和“分红测算表”。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还宣布由村民们自己推选几位信得过的人(张伯、王大娘、鲁木匠和一个识字的年轻人)组成“理事会”,负责日常管理,账目由他亲自监督,保证公开透明。
他自己则担任“总顾问”,提供技术和方向指导,但不占股份。
他还承诺,拿出之前知府赏赐的五十两银子,再加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钱,作为合作社的“天使轮启动资金”!
如果亏了,他个人承担一半损失!
这个“合作社”的模式,对于习惯了单干或者给地主打工的村民来说,实在是太超前、太不可思议了!
立刻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和质疑。
“把自家的东西都交出去?万一亏了咋办?”
“让张老头他们管事?他们懂个啥?”
“分红?听着好听,别到时候一文钱都分不到!”
但林青风的“个人魅力”和“带头投入”的决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描绘,还是打动了不少人,特别是那些在试点中获益、对周记深恶痛绝的村民。
经过林青风挨家挨户、磨破嘴皮子的游说、解释、算账、画大饼……最终,大部分村民都同意(或者半推半就地同意)加入这个史无前例的“下河村桑蚕种养织销合作社”!
合作社的牌子,就在村里的旧祠堂门口挂了起来(林青风亲手写的,字虽然丑,但意义重大)。
场地就是那几间腾出来的祠堂厢房。
织布机,由鲁木匠带着几个徒弟,在原有织布机的基础上敲敲打打,吸收了林青风提供的一些“改良思路”(改进了投梭装置,增加了提花功能——虽然只能织最简单的花纹),制造出了几台“下河村合作社特供版”织布机。
织工,则由王大娘亲自担任“总教习”,带着一群手脚还算麻利的年轻媳妇,从最基础的穿经引纬开始学起。
合作社的初期运营,简直可以用“鸡飞狗跳”来形容。
管理上,理事会的几位“领导”经常为了一点小事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
技术上,新织工手艺生疏,不是断线就是跳线,织出来的布疵点很多,浪费了不少好生丝。
成本控制更是无从谈起,物料浪费严重,工时计算混乱。
社员之间也因为分工不同、待遇差异而产生各种小矛盾、小摩擦。
林青风忙得像个陀螺,焦头烂额。
他既要充当技术顾问,指导鲁木匠继续改良织机,又要给王大娘和新织工们上“技术培训课”;
他还要扮演管理大师的角色,强行引入了简化的“考勤制度”(迟到早退要扣工钱!)、“计件工资”(织得快织得好的有奖励!)、“质量检验标准”(不合格的产品要返工!),引发了新一轮的“文化冲突”和各种啼笑皆非的状况(有人为了多计件,把布织得像渔网一样稀疏)。
他还得时不时地化身“知心大哥”和“和事佬”,调解社员之间的矛盾。
小翠看着自家少爷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又是画图又是讲课,又是算账又是吵架,不由得感叹:
“少爷,您这哪是当官啊,简直比开杂货铺的还操心!”
尽管困难重重,但在林青风这个“超级卷王+永动机”的强力推动下,在全体社员(磕磕绊绊)的共同努力下,奇迹还是发生了!
一个月后,第一批由“下河村合作社”自产的、质量勉强达到“合格”标准的平纹丝绸,终于新鲜“出炉”了!
看着那几匹在阳光下泛着柔和光泽、虽然简单但凝聚了无数汗水的丝绸,林青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最艰难的“从0到1”阶段,算是走过来了!
但是,新的、也是决定合作社生死存亡的考验,又摆在了面前——销售!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