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重生之召唤枭雄,我以种田定江山 第10章 初战告捷,仁义扬名

宫殿外的天空,阴沉得像一口老旧的铁锅,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林啸脚步匆匆,碎石子路在他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在应和着他心中焦躁的鼓点。

他刚收到消息,边境告急,敌军来势汹汹,烧杀抢掠,简直是丧心病狂!

“岂有此理!”林啸暗骂一声,这帮家伙,真当大胤无人?

他快步走进议事厅,一股浓重的檀香味扑面而来,但这香味此刻却无法让他平静下来。

老将军和军师已经等候多时,两人的脸色一个比一个凝重,像两尊风干的腊肉。

“情况如何?”林啸开门见山,语气急促。

老将军叹了口气,指着摊开的地图,那上面鲜红的标记刺眼得像流血的伤口。

“敌军势如破竹,已经连下三城,照这速度,不出半月就能兵临城下!”

林啸眉头紧锁,手指在地图上重重地敲击着,发出“咚咚咚”的闷响,像擂鼓一般。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

“军师,有何良策?”

军师捋了捋胡须,“敌军虽猛,但长途跋涉,必然疲惫。我建议,趁其立足未稳,分兵两路,包抄夹击!”他在地图上画了两条弧线,像两只即将合拢的铁钳。

林啸眼前一亮,这计策正中他下怀!

他猛地一拍桌子,“好!就依军师所言!老将军,你负责后勤调度,务必保证粮草充足!”

“末将领命!”老将军拱手应道。

这时,苏璃走了进来,她身上带着淡淡的药草香,像一股清泉,冲淡了议事厅里紧张的氛围。

“林啸,让我随军吧,我可以照顾伤员。”她的声音平静而坚定,目光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林啸看着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苏璃的医术高超,有她在,将士们就能多一份保障。

“好,有你在,我就放心了。”

大军开拔,旌旗猎猎,战鼓如雷。

林啸骑在马上,看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心中豪情万丈。

这一战,只许胜,不许败!

与敌军相遇是在一片荒凉的平原上,风沙呼啸,卷起漫天尘土,天地间一片昏黄。

敌军将领是个五大三粗的壮汉,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嚣张地叫阵。

“林啸,识相的赶紧投降,免得老子费力气!”

林啸冷笑一声,“就凭你?也配!”他大手一挥,“白起,霍去病,出击!”

白起和霍去病,一个沉稳如山,一个迅猛如豹,两人领命而出,各率一队人马,像两把锋利的尖刀,直插敌军两翼。

喊杀声震天动地,刀剑碰撞的铿锵声,士兵的惨叫声,交织成一曲残酷的战争交响曲。

白起和霍去病身先士卒,勇猛无比,所向披靡。

敌军士兵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顿时乱作一团,溃不成军。

敌军将领见状,心知不妙,想要突围逃跑。

白起岂能让他如愿,他挺枪而出,拦住敌军将领,两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

敌将虽然勇猛,但终究不是白起的对手,几十个回合下来,渐渐体力不支,败下阵来。

最终,林啸的军队大获全胜,俘虏了数千敌军士兵。

按照惯例,这些俘虏都会被虐待甚至处死,但林啸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下令好吃好喝地招待俘虏,并为伤员提供医疗救治。

这一举动,让俘虏们感激涕零,也让林啸的仁义之名远播。

一时间,林啸的军队成了百姓心中的仁义之师,威名远扬。

就在林啸为初战告捷而高兴时,军师却走到他身边,神色凝重地说:“大人,有件事……”

“大人,有件事……”军师的声音像裹了层沙子,干涩得让人心里发毛。

林啸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这突如其来的凝重让他心里咯噔一下,就像吃火锅吃到一半发现没肉了似的,难受。

他转头看向军师,只见对方脸色比苦瓜还难看。

“啥事,军师,您就别卖关子了,我这小心脏受不了啊!”

军师叹了口气,那口气比老牛拉破车还沉重,“大人,此战虽胜,但恐非长久之计啊。敌国吃了这么大亏,岂会善罢甘休?依属下愚见,他们很可能会联合其他势力,卷土重来……”他说着,目光投向了地图上代表着其他几个蠢蠢欲动的小国的区域,那些标记像一群饿狼的眼睛,闪烁着贪婪的光芒。

林啸听着,后背一阵发凉,就好像冬天被人泼了一盆冰水似的。

可不是嘛,这就好比打游戏,刚推倒一个小BOSS,正准备捡装备庆祝呢,突然蹦出来个大BOSS,还带了一群小弟,这还玩个锤子!

“娘的,这群家伙还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林啸忍不住爆了句粗口,心里却开始盘算起来。

这接下来的仗,怕是比想象中还要难打啊。

得赶紧想个法子,不然真要变成“落地成盒”了。

“军师,敌方现在什么情况?有没有什么蛛丝马迹?”他追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焦急,就好像等着外卖小哥送救命粮似的。

军师摇了摇头,“暂时还没有确切的消息,不过……”他顿了顿,眼神突然变得锐利起来,“我派出去的侦察兵好像发现了些……不太寻常的东西。”他还没说完,一个浑身是土的士兵跌跌撞撞地跑了进来,“报——报告大人!……”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重生之召唤枭雄,我以种田定江山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