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我在万界当搅屎棍 049,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帝都三环内,一栋被岁月侵蚀的老建筑隐匿于繁茂的爬山虎之下,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

87岁的陈启铭院士站在监控室中央,金丝眼镜后的目光浑浊却透着锐利,他正凝视着眼前不断跳动的数据流,枯瘦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那道陈旧的补丁——这是六十多年前,在东大地下室里,妻子亲手为他缝补的痕迹。

那时的东大,物资极度匮乏,科研条件简陋到难以想象,没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先进的设备,甚至连照明都成问题。

但即便如此,年轻的陈启铭和他的同事们,依然怀揣着满腔热忱,在月光下,用算盘计算数据,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绘制图纸,每一笔都凝聚着他们对科研的执着与对国家的忠诚。?

“院长,对方开始传输了!”年轻研究员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颤抖,打破了监控室的寂静。

陈院士的目光瞬间被屏幕上突然迸发的幽蓝光芒所吸引,恍惚间,他的思绪回到了1963年那个寒风凛冽的雪夜。

当时,他蜷缩在漏风的工棚里,就着微弱的煤油灯光,全神贯注地绘制火箭图纸。

寒冷的天气让他的手指冻得僵硬,每画一笔都无比艰难,甚至常常因为手指不听使唤,在图纸上戳出一个个小洞。

然而,正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心中的科研之火从未熄灭。

如今,眼前这超越时代的科技之光,与记忆中那些尘封的画面重叠,让陈院士的喉头泛起一阵酸涩,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为梦想拼搏的年代。

?三百公里外,王浩宇坐在经过精心改装的机房内,指尖在全息键盘上飞速舞动,划出一道道银蓝色的光轨,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流星。

假道士临终前的话语在他耳畔不断回响:“记住,真正的智慧是敬畏每一个对手。”

此刻,通过屏幕,他望着白发苍苍的陈院士,内心突然涌起一股敬意。他意识到,自己面对的并非普通的科研人员,而是一位从国家最艰难岁月中走来的脊梁,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的坚韧和执着,支撑着国家在科技道路上不断前行。?

陈院士的声音通过加密频道传来:“你好,陌生人,我们现在已经准备好接受你的技术,这些技术,我们不问来历,你想要交换什么或者是有什么需求?”这句话虽然经过了七道加密程序,但王浩宇还是敏锐地听出了老人话语中刻意压抑的期待。

那是一种与他在古籍中读到的,当年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等待实验数据时如出一辙的急切与渴望,是对科技进步的无限向往,也是对国家发展的深切期盼。?王浩宇愣在原地,思绪瞬间被拉回到三个月前。

那时,为了保守秘密,换个大房子,自己还是把黄金卖出去了,还是比较心酸的。

那些狼狈的模样,那些为了金钱而奔波的日子,此刻在他脑海中一一浮现。

然而,当他亲眼目睹边境战士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坚守岗位,看到山区孩童用树枝在冻土上认真写字的场景时,内心深处对物质的渴望突然变得无比渺小。

他意识到,在国家和民族的大义面前,个人的得失显得微不足道。

“陈院士,我真不在乎这些物质,要是想要钱,这些技术有大把的人愿意出高价。”

这个时候,王浩宇又抖起来了,忘记了当年卖黄金的日子了;

什么?位面商人,卖卖黄金怎么了,当时不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吗;

他的声音中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与坚定,却让监控室里的技术员们红了眼眶,他们被这份纯粹的爱国情怀所打动。

?“我不愿要什么东西,也没有需求。

要说愿望倒是有一个,希望我们再次屹立在民族之巅,再次实现万国来朝的局面,最后的最后,能够统一蓝星最好。”王浩宇的话语掷地有声,让整个房间陷入了一片死寂。

陈院士缓缓摘下眼镜,擦拭着眼角,露出了眼角那细密的皱纹,那是六十年风霜岁月留下的印记。这一刻,他突然想起1978年,在人民大会堂听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时,内心涌起的震撼与激动。

如今,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壮志豪情,再次点燃了他心中的热血,让他看到了国家未来的希望。

?传输开始的瞬间,国安局在方圆五公里范围内布下的电磁屏障泛起阵阵涟漪,仿佛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一颗石子,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王浩宇调出的技术图谱,每一页都闪烁着星辰般耀眼的光芒,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奥秘。

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三维模型在虚空中缓缓旋转,第一代热控系统的红色脉络,如同地心奔涌而出的岩浆,充满了力量与活力;第二代冷控系统的幽蓝矩阵,则像深海中沉睡的巨鲸,神秘而深邃。

?“这是小型化装置的量子约束方案。”王浩宇的声音混着数据流的蜂鸣,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当冷控技术突破临界值,核裂变与核聚变的连锁反应会形成自循环。”

陈院士听后,立刻抓起笔在纸上疯狂记录,然而,随着记录的深入,他逐渐发现所有公式都突破了现有的物理框架,这让他既兴奋又震惊。

他的思绪不禁回到二十年前,在罗布泊地下三百米处,他们发现了一艘外星飞船残骸,上面的环形引擎与此刻王浩宇展示的技术,竟有着惊人的同源性。

这一发现,让他对王浩宇的身份和这些技术的来历产生了更多的好奇。?

光脑制造技术的传输过程更加令人震撼。

当光子纠缠核心的结构在屏幕上展开时,整个监控室的灯光突然暗了一瞬,仿佛被这强大的科技力量所压制。

“这是三相电脑的过渡方案,”王浩宇解释道,“通过量子态与光子流的叠加运算,能为未来的量子光脑搭建桥梁。”

陈院士听到这里,脑海中突然闪过三个月前,玉兔号在月球背面传回的神秘金属样本,其晶格结构与眼前的光脑架构如出一辙。

这一系列的巧合,让他意识到,这些技术的出现绝非偶然,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最令人屏息的当属发动机技术。当第一代地月系穿梭引擎的设计图出现在众人眼前时,陈院士的手不由自主地剧烈颤抖起来——这分明是他毕生梦寐以求的“太空电梯”雏形。

而第三代曲速引擎的曲率泡模型,更是直接颠覆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框架,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这个需要暗物质作为燃料,”王浩宇的声音带着一丝笑意,“不过我相信,以陈院士团队的能力,五年内就能找到替代方案。”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陈院士团队的信任,也展现出了他对这些技术的深刻理解。?数据传输的速度达到了惊人的120G/s,专属网络的光纤在特制冷却系统中泛着霜白,仿佛一条流淌着科技之光的河流。

陈院士紧盯着进度条不断攀升,突然注意到数据封装采用的量子加密协议——那是比第二代文明更高阶的技术,却巧妙地留了三道“后门”,显然是为地球科研水平量身定制的解密路径。

这一发现,让他更加确信,王浩宇对他们有着充分的了解和信任,也让他对王浩宇的身份愈发好奇。?

“爱国者,能不能知道你叫什么?东大的起飞肯定有着你的努力,到时候我们也可以记录你的功绩。”

陈院士的声音中罕见地带着恳求,他渴望知道这个为国家带来巨大科技财富的年轻人究竟是谁。

屏幕那头沉默了片刻,一行金色的文字缓缓浮现:“没有人知道我们的勋,没有人知道我们的功绩,但是我们的光辉是永恒的。”?这句话让监控室里所有经历过保密年代的老科学家们红了眼眶。

他们想起1980年,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试射成功时,所有参与者都签署了终身保密协议,将自己的功绩深深埋藏;2003年神舟五号升空,总设计师直到退休都未公开身份,默默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奉献一生。

此刻,这个神秘少年的话语,让他们看到了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延续,看到了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担当与情怀。?“至少留下一点什么,让我们知道你是我们的同志。”陈院士几乎是喃喃自语,他的眼中充满了期待。?

“陈院士,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点就够了,位卑未敢忘国忧!”王浩宇的回复坚定而有力。?

就在这句话出现的瞬间,研究所的防爆门轰然开启。

白发苍苍的院正在安保人员的簇拥下快步走来,他的目光掠过满墙的监控屏幕,最终停留在王浩宇的虚拟影像上。?

“英雄出少年啊,我们收到这样大好处,你希望得到什么?”院正的声音沉稳有力,却又带着长辈特有的慈爱。?

王浩宇望着屏幕里那身朴素的中山装,突然想起小时候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开国大典照片,那些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院正大人,我什么都不要,国家富强了,就是我最大的好处啊,唐朝的时候,我们天朝的一个乞丐,都不愿意接受外人的施舍,这就是我们的自信啊!”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与骄傲,也展现出了他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监控室里,几位老院士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陈院士的思绪回到了1956年,那时他在苏联学习,导师曾轻蔑地说:“你们中国人再过五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而今天,这个不知来历的少年,正在用超越时代的科技,让世界再次仰望东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

数据传输完成的那一刻,王浩宇的影像渐渐模糊。临走前,他留下最后一句话:“以后,再有新技术还是用这个通道传输”话音落下,他的身影消失在屏幕中,只留下满室的震撼与感动。

?研究所外,原本伪装成泄密事件的戒严悄然解除。

但没有人知道,在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里,人类文明的轨迹,已经在这份跨越时空的科技馈赠中,悄然拐向了星辰大海的方向,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征程。?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我在万界当搅屎棍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