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天,苏晚晴的生活仿佛分裂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白天,在图书馆那片熟悉的、象征着秩序与理性的安全区里,她强迫自己按照原定计划,艰难地推进着那个“稳定优化器”的编码工作。她试图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些清晰的逻辑、严谨的结构和可预测的结果上,以此来抵御内心那日益增长的焦虑和不确定感。
然而,每当夜深人静,当她独自一人回到宿舍,或者在图书馆闭馆前的最后几分钟,那个混沌动力学演示的链接,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总会诱惑着她再次点开。
她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屏幕上那些变幻莫测的光点。它们时而如同受惊的鱼群,在某个区域内疯狂搅动;时而又像是被无形的引力牵引,汇聚成奇异的、如同星云般的螺旋结构;更多的时候,则是在看似无序的轨迹中,展现出一种令人着迷的、自相似的分形之美。
她甚至开始尝试去理解那个没有任何标签的滑块参数。她小心翼翼地拖动它,观察着系统状态在不同数值下的剧烈变化。她发现,在某些特定的参数区间,系统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周期性行为;而在另一些区间,则会彻底陷入混乱;更奇妙的是,在稳定与混乱的边界地带,似乎隐藏着最为复杂、也最具创造性的行为模式。
她忍不住拿出草稿纸,试图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这个演示背后可能存在的动力学方程。是Logistic映射?还是洛伦兹吸引子?或者是某种更复杂的耦合系统?
她查找资料,对比图像,进行推演却发现自己如同陷入了一个更为深邃的迷宫。江屿提供的这个演示,似乎刻意隐去了所有具体的数学细节,只留下了一个纯粹的、动态的现象本身,仿佛在逼迫观看者放弃传统的、基于公式推导的理解方式,转而用一种更直观、更感性的方式去“体会”混沌的本质。
这让苏晚晴感到极其挫败,也极其恼火。这种故弄玄虚、拒绝清晰沟通的方式,简直就是江屿本人的写照!
但同时,她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演示所展现出的那种混乱与秩序交织、毁灭与生成并存的奇异景象,确实给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和思维冲击。它像一把锤子,一次又一次地敲打着她那座名为“理性至上”的坚固壁垒,让上面的裂痕,变得越来越明显。
她甚至开始在编写自己那个“稳定优化器”的代码时,脑海里会不受控制地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如果如果在这个最稳定的算法框架里,引入一点点可控的混沌扰动,会不会让它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表现得更好?
这个念头让她自己都吓了一跳,赶紧用力甩头,将其驱散。不,她不能被带偏!稳定!可靠!这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那个曾经被她嗤之以鼻的可能性的种子,似乎正在悄然汲取着养分,缓慢而固执地生长着。
时间无情地流逝。周二,周三距离节点评审只剩下最后两天。
焦虑感如同藤蔓般将苏晚晴越缠越紧。她的“稳定优化器”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基础功能,距离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原型还差得很远。而江屿那边,自从那个神秘链接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任何消息。
难道他真的打算就扔给她一个不知所云的演示,然后彻底撒手不管了?
苏晚晴越来越无法忍受这种被动等待和坐以待毙的状态。她知道,如果再不采取行动,他们这组几乎注定要在第一次评审中就名誉扫地,甚至直接被淘汰。
她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周三晚上,在图书馆闭馆前的最后半小时,苏晚晴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个依旧停留在混沌演示页面的浏览器窗口,手指在键盘上悬停了许久,内心进行着最后的、也是最激烈的挣扎。
骄傲、原则、对江屿的厌恶这些曾经坚不可摧的壁垒,在迫在眉睫的现实压力和内心日益增长的困惑面前,终于开始松动。
也许,也许她真的需要放下那点可怜的自尊,再去尝试沟通一次?不是为了争论谁对谁错,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不在全系师生面前丢人现眼?
这个理由虽然不那么高尚,却异常现实,也足够有说服力。
她深吸一口气,仿佛做出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她关掉了那个混沌演示页面,重新点开了邮箱,再次找到了江屿的邮箱地址。
这一次,她没有再犹豫。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语气尽可能保持着公事公办的冷静,但字里行间,却难以完全掩饰那份焦灼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放下身段的姿态。
收件人:JiangYujiangyu_random@zxu.edu.cn
主题:紧急:关于周五节点评审事宜
正文:
江屿:周五下午系里将进行编程竞赛第一阶段节点评审,要求各组提交项目进度报告并进行原型演示。时间紧迫。关于项目方向及分工,我认为我们急需进行一次有效沟通,以确保能顺利通过此次评审。请告知你方便的时间和地点。
苏晚晴
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学术探讨,只有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她甚至第一次,在邮件末尾,规规矩矩地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点击发送按钮的那一刻,苏晚晴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但同时,心又悬得更高了。
这一次,那个冰封的世界,会给出回应吗?
还是依旧只有沉默?
她不知道。她只知道,她已经退无可退。这场名为合作的赌局,她被迫押上了自己的骄傲和前途,却连对手的底牌都还一无所知。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