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打卡清末民初 第87章 棉花大丰收

清晨,秋天的包头有了一丝丝的冷意,在外边看不清楚,白云鄂博大山前边的基地,隐藏在一些建筑里,这些建筑其实就是兵营,驻扎着大约一个连的兵力,多了没有用,包头铁矿不显眼,大多是是地下开采,包头钢铁,包头煤矿离基地有点距离,其他的工厂都在包头呢。

不要小看包头的兵力,郭家哥哥经常训练,不论是工厂的工人还是打石子的民工,只要是参加了护卫队,除了军饷,训练成绩优秀的,一次性奖励五个大洋,比一个月的军饷还多,所以训练时干劲冲天。

现在的基地的地下都挖空了,三个战车工厂成品字形排列在电厂周边。所以,兵营里的兵虽然不多,但有时候需要地方储藏已经生产出来的各种武器,所以兵营的规模还是很大的。

袁世开北洋已经同意换装了,一批一批的换,一色的乌力步枪,两年换装完毕,正好08年年底换装完毕,老太太也走了,袁世开也下台回老家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两年还得苟着发展,局势不会有大的变化,基地仍然继续农村包围城市,现在还是广种粮,种棉花,多修路,多种树,多挖河,修水库,多织布,继续的等待中,好在看见地头了。

等吧,等吧,总要学会自己长大,不经历风雨,哪有彩虹,就这样继续等下去吧。

10月底了,棉花终于到了可以采摘的日子了,先前麦收时,包头已经经历了一次神仙的光临,呵呵,不是说欧阳亭同学不会种庄稼么,包头麦子熟的时候,三蹦子带着收割机,蹦、蹦、蹦、日夜连轴转,人休三蹦子不休,煤油气灯铮亮,那场面包头从来没有见过。

人多热闹啊,看光景的,心里牵挂的,孩子跑,娘们叫,一麻袋、一麻袋麦子一上秤,亩产四百斤以上,比原来翻了一番,赚钱啦赚钱啦,我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领着老婆背着娃,回也回娘家。

跟着基地欧阳亭混的人,包括郭家哥哥都赚钱了,笑得合不拢嘴。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走西口的人都知道了。

欧阳亭按照市场价收麦子。有多少要多少,包头面粉厂也是日夜开工生意好的不得了,大家都说,欧阳亭是天上神仙下凡,凑巧来包头了,哈哈。

所以呀,有了收麦子的经验,大家都看好了棉花的产量,没看见么,那大棉桃结的多结实,斑斑点点的白色棉桃随风摇曳,看着就舒适。

根据老人说,包头这边,气温波动大,晚上白天差别巨大,欧阳亭同学种的棉花有五个多月了,虽然是五月种的,但是欧阳亭有育苗的,等于节省了不少时间,进入十月,欧阳亭就随时准备开摘了。

包头这年头什么最多,当然是人了,打石子,修铁路路基的,打零工的,还有郭家哥哥准备的采摘棉花的,没有五千也有六千,真是人山人海,百姓大会战。

两万多亩棉花,五千个人,分到一个人身上也就四亩地,起早贪晚,也就两天,一亩一个大洋,分成各个大队,中队,小队,一人一个大包袱袋子,一声枪响,开摘,开个玩笑,没有枪响。

“看看这棉丝多长,品种好,就是不知道一亩地能收多少斤?“一个老农说道

“我家也是这个品种,免费的棉种,我种的苗稀了,昨天收完了,呵呵,一过秤,你猜多少?266斤籽棉,哈哈,明年一准300斤以上。“另一个老农说道。

籽棉加工成皮棉的比例是10:3,即每100斤籽棉可加工成30斤左右的皮棉,一亩地三百斤以上的籽棉,就能收100斤皮棉,在这个年代,大约能卖三十个大洋左右。

这年头籽棉没什么污染,不用捡三丝,不会有塑料什么的,哈哈,至于头发,全部戴帽子,违者扣钱,还有羽毛需要捡出来。

棉花地里,劳而有序,只见摘棉花的人,双手翻飞,籽棉一个个丢到了背后的布袋里,说实话摘棉花这活,说累吧不如割麦子累,说不累么,还真累人,有密集恐怖症的千万不要去摘棉花,你会晕的,是真的累。

“第一个完工的一亩地籽棉327斤,“郭家哥哥大声呼喊说道。

“第二个完工的一亩地籽棉328斤。“包玉刚高声喊道。

“329斤...319斤...330斤...“一声高一声的声音传了过来,全包头都知道了,莓国棉,高产。

平均亩产320斤,欧阳亭知道,明年全包头都会种棉花了,谁都挡不住,赚钱啊,老百姓就这样,眼见为实,明年你不让他种都不行,一亩地能卖30个大洋,种金子了,哈哈,所有人都看出来了种棉花的好处。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老百姓还就信这个,哈哈,不服不行。

最后该收棉花杆了,拿镰刀收割,捆成一捆捆的,运到蜂窝煤厂,棉花杆被机器粉粹后混合在煤里面加点黏土,做蜂窝煤,环保又节省。

现在可以说,自豪地说,欧阳同学在包头打开局面了,神仙下凡。

目前欧阳亭同学最大的困惑是,种麦子和种棉花不能两全其美,也就是说,种了麦子,麦收之后,只能种大豆、玉米,土豆,大白菜,萝卜什么的,这还是冬小麦,如果是春小麦,那就没有什么烦恼了,各种各的,互不干扰。

“南瓜兄弟,哥哥服你,你给包头带来了好日子,万家生佛啊。“郭家哥哥说道。

“别,郭家哥哥,你就不要吹捧我了,革命还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郭家哥哥,加油。“欧阳亭说道。

棉花和粮食不一样,华夏现状就是,无论你种多少棉花,可是棉花依然是供不应求的,棉布,棉袄,棉被,棉鞋,手套。

最主要是硝化棉,炮弹、子弹全需要棉花。

华夏的棉花基数太低了,京城全是破衣服,兰州一家一条裤子。

明年西疆就可以种棉花了,一点点改变吧。

热闹的摘棉花场面几天就结束了,大家都憋着劲等明年呢,凡是今年种棉花,都是免费的棉种,明年是否花钱,花多少钱,有些人已经开始惦记着了。

“郭家哥哥,告诉大家,一亩地种六千株,一亩地的棉苗只要一个大洋,包头本地的不涨价,陕西关中的,两个银元六千株,送到家,不赚大家的钱。“欧阳亭同学说道。

这回大家放心了,打石子修路基,大家又回到了正常操作模式。

欧阳亭同学一直在琢磨。可不可以再早点摘棉花,收完棉花再种一茬冬小麦,第二年小麦收了种棉花,因为是先在基地育苗,能否节约出一个月的时间来,真是不知道呀、理论上似乎还可以,就是不知道实际情况如何,明年拿出几百亩地试试呗。今年就这样子了。

“可以利用甘蔗渣做成小园花盆,高十五公分,直径十二公分,底部略小,一摞十个,播种时可以连盆一起栽种,一盆一株,间距十二公分,一亩地可以栽种8000株,好处有许多,怎么想都可以。“安妮的话让欧阳亭同学目瞪口呆,这还是机器人么,比我还聪明好么。

“今年不就是有小盆么,我dou看见了。”欧阳说道。

“那是系统给的,系统还可以直接给你棉花,都不用种,多省事,那能一样么?我说的是在南方利用甘蔗渣做小盆,全国普及,不用系统。”安妮嫌弃欧阳太笨。

这才几年啊,那些高喊围棋;电脑不可能下过人类选手,刚刚说完,阿尔法电脑就把中、韩棋手杀得丢盔卸甲。

安妮这是要上天啊,广西有甘蔗,取得糖晶之后的糖蜜可以制作朗姆酒,甘蔗渣废物利用,可以造纸,造纸余下的粗纤维可以制造胶合板,一次性餐盒什么的,制作小花盆,太可以了,按照安妮给的尺寸,一个月的时间没准真能省出来。

“来,安妮,抱抱,亲亲,“欧阳亭有点不顾脸面了。

据说甘蔗最早产于印度,马可波罗东游时把甘蔗种子带到了欧洲。

1502年由哥伦布又带到了西印度群岛,在这时人们才开始慢慢学会把生产蔗糖的副产品糖渣,也叫糖蜜发酵蒸馏,制成一种酒,即朗姆酒。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打卡清末民初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