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恶少年 第二十六章:戈壁伏杀 求关注求收藏求评论

小说:恶少年  作者:貫西  回目录  举报

(一)离开楼兰,杀机潜伏

黄沙漫漫,烈日当空。

魏凌一行人离开楼兰城已经半日,队伍沿着丝绸之路的古道缓缓前行,身后尘土飞扬,战马的喘息声在沉闷的空气中格外清晰。

?此行目标明确——尽快返回汉军大营,将医者木扎尔与药材送达。

?但魏凌心里清楚,楼兰王绝不会让他们轻易离开,他在告别时的笑容,隐约透露出某种未言明的算计。

?更何况,楼兰王还递给他们那封奇怪的信,暗示焉耆国有“大礼相待”。换句话说,他们现在不仅要提防楼兰王,还要小心可能在路上设伏的匈奴或焉耆人。

魏凌勒住战马,回头看了看远方的楼兰城池。

它依旧静静地矗立在沙漠尽头,如同一头等待时机的沙漠巨兽。

韩瑜甩了甩手上的缰绳,皱眉道:“老魏,我怎么觉得我们这一路,像是在给人递刀?楼兰王是不是想用我们去引出什么东西?”

魏凌目光微冷:“不仅仅是引出东西,可能还想顺便除掉我们。”

阿蕾雅骑在一旁,神情复杂,她低声说道:“楼兰王是个精明的赌徒,他知道无法直接留下你们,所以只能利用外力。如果我猜得不错,我们的行踪,已经有人去通报了。”

木扎尔一直沉默着,此时终于开口,语气平静:“如果是这样,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准备?”

魏凌眯起眼睛,看着前方的沙丘。

“不多了。”

(二)埋伏!戈壁突袭

队伍刚绕过一片乱石堆,忽然间,魏凌的耳朵微微一动——

?空气中的风声微妙地变化了,仿佛有东西切割着空气。

?战马的鼻孔开始喷气,显然闻到了陌生的气息,变得有些不安。

?沙地上的某些阴影,似乎比正常的要深了一些,像是被什么东西刻意压过。

魏凌目光一冷,猛地拔刀,大喝一声:“有埋伏!散开!”

下一秒,埋伏的敌人发动了攻击——

嗖嗖嗖——!

?乱石堆后,数十支羽箭破空而来,直扑魏凌等人的队伍!

?几名骑兵迅速侧身躲避,但仍有一人中箭,惨叫着从马背上摔落。

?战马嘶鸣,受惊之下四散奔逃,整个队伍一瞬间陷入混乱!

韩瑜低吼:“操!果然有人埋伏!”

魏凌举刀挡下飞箭,双眼迅速扫视四周。

?沙丘后方,一队身着黑色短甲的骑兵冲了出来,他们骑着矫健的西域战马,手持弯刀,杀气腾腾!

?为首之人戴着一顶黑色兜帽,眼神冰冷,挥舞弯刀指向魏凌等人,低声喝道:“一个不留!”

魏凌心里一沉。

?这群人不是普通劫匪,他们的战术明显受过训练,兵器锋利,盔甲精良,绝不是杂牌军。

?从他们的衣着和战术来看,很可能是受雇于焉耆或匈奴的杀手队伍!

“全员结阵!迎敌!”魏凌一声令下,狼牙突击队的士兵们迅速调整队形,弓箭手拉弓,骑兵拔刀迎战!

(三)刀锋交错,血溅黄沙

敌骑如疾风般冲来,弯刀划破空气,带起一阵阵尖锐的破空声。

魏凌稳住马身,冷静地计算着战场形势。

?他们只有十余人,而对方至少有五十骑,硬拼必然吃亏。

?但他们的目标不是全歼敌人,而是突破包围,争取脱身。

“韩瑜,带人护住医者,突破左翼!”魏凌大吼。

韩瑜应声而起,带着几名士兵猛冲左侧,长刀横扫,一刀砍翻了一名敌骑。

魏凌则亲自迎上了为首的黑衣骑士。

“嗬!”黑衣骑士挥刀直斩,招式凌厉无比!

魏凌猛地侧身躲过,反手一刀斩出,划破了对方的护臂,带起一道血花!

黑衣骑士吃痛,目光一狠,突然从怀中掏出一把短弩,对准魏凌扣下扳机——

嗖——!

魏凌瞳孔微缩,在千钧一发之际,猛地一偏头,短弩擦着他的脸颊飞过,划开了一道血痕!

“你们的手段,倒是够狠。”魏凌舔了舔嘴角的血,目光冷冽。

黑衣骑士没有废话,继续提刀杀来!

(四)智退敌军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魏凌知道,必须尽快脱身,否则他们会被逐个歼灭。

他的目光扫过四周,忽然看到了远处的一片沙丘。

?如果能借助地形,把敌人引入沙丘区域,他们或许能找到突围的机会!

魏凌当机立断,大吼道:“跟我来!撤入沙丘!”

韩瑜立刻反应过来,带着士兵们向沙丘方向移动。

敌军见状,果然立刻追击!

然而,魏凌的算盘打得很准——

?那片沙丘是流沙地带,地势不稳,战马容易失足!

?狼牙突击队的士兵早已准备,他们带着敌军冲入沙丘区域后,迅速改变路线,借助地形躲避追击。

?而敌军冲得太快,战马接连陷入流沙,失去了速度优势,阵型瞬间混乱!

魏凌抓住机会,带队迅速绕行,趁敌军混乱之际,从侧翼突围!

?最终,他们成功甩开了大部分追兵,只剩下零星的敌骑仍在远处游弋,不敢轻易接近。

?韩瑜长出一口气,擦了擦额头的汗,咧嘴笑道:“魏凌,你这脑子比刀还快!”

魏凌看着远方的敌人,目光冷峻:“这只是开始……真正的难关,还在后面。”

他知道,这支杀手队伍只是个开端,接下来的旅程,恐怕会更加危险。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恶少年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