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在中医理论中,阳明病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证候类型,主要涉及到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功能失调。这段描述是关于阳明病的一种具体表现及其治疗方法的经典论述。
“阳明病,其人多汗”,指的是患有阳明病的人往往会出现多汗的症状。这是因为阳明病多因热邪内盛,逼迫津液外泄所致。
“以津液外出,胃中燥”,这里的“津液外出”即指多汗,而多汗又进一步导致体内津液减少,特别是胃中的津液减少,从而使得胃中变得干燥。
“大便必硬”,由于胃中津液不足,大肠得不到足够的滋润,因此大便会变得干燥坚硬。
“硬则谵语”,大便干燥坚硬,往往意味着肠道内有热结,这种热结上扰心神,就会导致病人出现谵语等神志方面的症状。
“小承气汤主之”,对于这种情况,中医经典中推荐使用小承气汤进行治疗。小承气汤具有轻下热结、润燥软坚的作用,适用于阳明病初起、热结较轻的证候。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病人服用一剂小承气汤后,谵语等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那么就说明药效已经显现,此时就不需要再继续服用了。这是因为过度使用泻下药可能会损伤正气,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综上所述,这段描述不仅揭示了阳明病的一种典型表现,还给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用药方法,体现了中医理论在辨证施治方面的独特魅力。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进行灵活调整。
原文: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在中医经典理论中,阳明病是一个涵盖了多种症状与体征的证候类型,其核心在于阳明经(主要是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功能失调。针对提到的“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阳明病”作为背景,指出了这一系列症状与体征的归属范畴。阳明经主一身之阳气,当阳明经病变时,往往伴随着阳气亢盛或津液耗伤的表现。
接着,“谵语”是神志异常的一种表现,通常意味着热邪内扰心神,导致心神不宁,言语错乱。在阳明病中,这往往与胃热炽盛、津液耗伤有关。
“发潮热”则是指热势如潮水般起伏,按时而发。在阳明病中,这通常是由于阳明经热邪内盛,逼迫津液外泄,而津液耗伤又进一步加剧了热邪的亢盛,形成恶性循环。
“脉滑而疾”是脉象的描述。滑脉主痰饮、食积、实热等证,疾脉则主阳热亢盛、阴液耗伤。在阳明病中,滑而疾的脉象往往反映了胃热炽盛、津液耗伤、气血涌动的病理状态。
针对这一系列症状与体征,“小承气汤主之”给出了治疗原则。小承气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轻下热结、润燥软坚的作用。它适用于阳明病初起或热结较轻的证候,能够清热泻火、润燥通便,从而缓解谵语、潮热等症状。
在中医经典文献中,对于承气汤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指征和注意事项。这段描述是关于承气汤服用后患者反应及后续处理原则的精彩论述。
首先,“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这句话的意思是,给患者服用了一升承气汤后,如果患者腹部出现转气的现象(即肠鸣音增强,气体在肠道内移动),这是药物起效、肠道蠕动增加的表现,说明承气汤的攻下作用正在发挥作用。此时,可以继续给患者服用一升承气汤,以加强疗效。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如果患者服用承气汤后,腹部没有出现转气的现象,这说明患者的肠道功能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或者患者的体质并不适合使用承气汤。此时,就不应再继续给患者服用承气汤了,以免药不对症,加重病情。
接下来,“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承气汤使用不当可能带来的后果。如果患者第二天仍然没有排便,而且脉象变得微涩(脉象细弱而迟涩,通常主里虚血少或气血瘀滞),这说明患者的体内已经出现了虚损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攻下过度或患者本身体质虚弱所致。此时,患者的治疗就变得比较困难了,因为再继续使用承气汤等攻下药,可能会进一步耗伤正气,加重病情。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应该避免再使用承气汤等攻下药,而应该采用其他方法,如益气养血、润肠通便等,以恢复患者的正气和肠道功能。
这段描述不仅揭示了承气汤的使用指征和注意事项,还强调了中医治病需辨证施治、因人而异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灵活选择和使用中药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原文: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首先,“阳明病,谵语、有潮热”,这是阳明病常见的症状组合。谵语反映了心神不宁,可能是热邪内扰所致;潮热则是指热势如潮水般起伏,按时而发,这通常与阳明经热邪内盛有关。
接着,“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这句话揭示了阳明病中一种特殊的症状与体征关系。在正常情况下,阳明经热盛应该会导致食欲亢进,但在这里患者反而不能食,这往往意味着胃中津液耗伤严重,形成了燥屎。这里的“五六枚”并非确数,而是形容燥屎数量较多,质地坚硬,难以排出。
然后,“若能食者,但硬耳”,这句话与前面的“反不能食者”形成了对比。如果患者仍然能够进食,那么说明胃中津液耗伤尚不严重,虽然大便可能仍然偏硬,但并未形成难以排出的燥屎。
最后,“宜大承气汤下之”,这是针对阳明病中大便燥结、难以排出的有效治疗方法。大承气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峻下热结、润燥软坚的作用。它适用于阳明病中热结较重、津液耗伤明显的证候,能够迅速清除肠道内的燥屎和热邪,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
原文: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则愈。
在中医经典理论中,阳明病是一个涉及阳明经(主要是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功能失调的复杂证候类型。对于提到的“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则愈”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这里的“热入血室”是一个中医术语,指的是热邪侵入血分,通常与女性经期或产后等特殊生理状态有关。但在此处,它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即阳明病中热邪炽盛,不仅影响了阳明经的气血运行,还进一步侵入了血分,导致了下血(可能是便血或尿血等症状)和谵语(神志不清、言语错乱)等严重症状。
接下来,“但头汗出者”,这是热入血室证的一个典型体征。患者通常只有头部出汗,而身体其他部位则无汗。这反映了热邪内盛,逼迫津液上涌,而津液又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外泄,只能局限于头部的情况。
然后,“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这是针对热入血室证的一种治疗方法。期门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胸部。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与血分的关系密切。因此,通过针刺期门穴,可以疏通肝气,调和气血,从而引导热邪外泄。这里的“随其实而泻之”指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灵活调整针刺的深度、角度和留针时间等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泻热效果。
最后,“然汗出则愈”,这是治疗成功的标志。当患者头部或其他部位的汗液能够正常排出时,说明热邪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宣泄,气血运行恢复了正常,病情也就随之好转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论述提供了针对阳明病中热入血室证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进行灵活调整。同时,对于下血等严重症状的患者,还需要及时采取其他必要的治疗措施以确保生命安全。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