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张郃果然带回了沮授,还带回了田丰。
原来,在沮授家中,张郃巧遇了田丰。两人素来知交,曾在各自的县里任职多年,颇受百姓爱戴。
因刘宏卖官,他们二人虽有才学却囊中羞涩,交不起贿赂,不得不辞去职务,归隐家中。
张郃见到沮授时,送上了礼物,并言辞恳切地说明了刘逸的优点,说刘逸自从担任太守后,除暴安良、爱民如子,节俭朴素,选贤任能,堪称英明之主。
田丰听后半信半疑,但沮授却早已知晓张郃非凡的武艺,见他如此推荐,便心生好感,决定与张郃一同前往。
刘逸得知沮授与田丰的到来,心中无比欣喜,立即亲自迎出府门。
刘逸知道文人注重礼节,虽然他们两位有些高傲,但他仍小心翼翼地将二位文士引进前厅,自己则恭敬地坐在后面,以示礼遇。
待众人坐定,刘逸起身施礼,声音诚恳:“逸久仰二位先生的大名,今日得见,实在是荣幸之至。
能有二位先生相助,必定是河间百姓的福气。
刘逸在此,代表河间百姓谢过二位先生了。”
沮授听了刘逸的客气话,心中微微一暖,嘴上却道:“刘大人,我们不过是应儁乂的邀请,前来看一看,并未答应什么。”
田丰看着眼前的刘逸,心中却难掩疑惑。
他望着刘逸,年纪轻轻,竟能身居高位,不禁轻声问道:“刘大人,这职位可不便宜,不知道您是如何得到的?”
刘逸听到此话,心头微动。田丰的言辞中似乎带有一丝不信任,暗示着他对“买官卖官”之事的猜测。
自己买官的事只有少数人知晓,但他自己在宫中的背景并不是什么秘密。
他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一丝自信:“先生这话从何说起?刘某乃汉室宗亲,怎么会做出买官卖官的事情?此等行径,刘某实在无法理解。”
听到刘逸提到自己是汉室宗亲,沮授和田丰的眼中都闪过一丝惊讶。
沮授心中释然,微微点头道:“原来如此,怪不得大人年纪轻轻便能如此高升。”
田丰依然带着一丝怀疑的目光打量着刘逸,但此时他已经不再多言,只是微微点头,表示理解。
刘逸暗松一口气,心中已然有所警觉:这两位文士不仅才智出众,而且眼光敏锐,今后若能与他们联手,将是不可估量的助力。
刘逸看着田丰仍有些不信的神情,轻声道:“刘某本是居巢侯的后人。
祖父为了遵从父亲的遗愿,将侯位让与兄弟,自己则流亡在外。
这些年,我和父亲一同居于山野,生活清贫。临终时,父亲托付我去居巢认祖归宗。
皇上念及我祖父当年孝心,又怜我年少孤苦,便特旨任命我为河间太守。”
当年刘恺主动作出让位,舍弃侯位一事,成了世人称道的美谈,田丰早有耳闻。
这时听刘逸一番话,不禁肃然起敬,心生敬意:“原来大人乃是刘恺之孙,在下失敬。刚才言语多有冒犯,还请大人见谅。”
刘逸轻笑一声:“不必见怪。虽说我如今做了太守,却亦常怀惶恐之心,生怕失职,辜负了祖先的遗德。
只是自幼生长在山野乡间,所学有限,对于治理郡县之事依旧稚嫩,还请二位先生多多指点,务必相助我。”
沮授轻叹一声,目光凝望着刘逸,突然开口问道:“今年是丰收年,百姓生活安稳,大人有何高见?”
刘逸心知这是二位先生对自己的“考察”,稍作思索,便答道:“此事当一分为二来看。
若从百姓角度讲,丰收无疑是好事,食物充足,百姓不再为饥荒所困,民生安稳。
然而,丰收往往伴随而来的是盗贼的作乱,且丰收之年粮食泛滥,粮价下跌,百姓虽有盈余,却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他微微停顿,目光沉稳:“虽说表面看似百姓富足,但粮价低迷,盗贼频现,若不加以治理,恐怕不仅百姓的生计难保,国家的政权也难稳。”
沮授和田丰听后不禁默然点头,心中暗自佩服刘逸的远见与深思。
田丰略微沉思片刻,又问道:“既然如此,大人有何对策?”
刘逸面带自信,语气沉稳:“我已命令各地县城加强巡查,组织军队与民壮联手,严防盗贼滋事。
最近几日,河间郡内未再发生盗粮事件。
同时,我已安排各县按原价收购民间余粮,保障百姓的基本收入,防止粮价进一步下跌。
虽然我郡的能力有限,但已采取了有效措施。”
沮授与田丰对视一眼,两人心中均有了更深的认同。
田丰沉声说道:“大人所言甚是,若无对策,盗贼猖獗,民生可就难以保障了。
既然如此,我二人便愿意随张郃一起,为大人效力。”
刘逸心中一喜,深感松了口气。若有这两位智者辅佐,自己的治理工作必定能事半功倍。
他立刻起身,恭敬地施了一礼:“二位既然愿意辅佐我,刘逸感激不尽。
河间郡的事务,我全权交予二位,若有不周之处,请多多指教。”
二人也见刘逸诚恳,顿时心生好感。沮授笑道:“既然如此,刘大人既已诚意邀请,我们便尽力而为。”
从此,河间郡文官得力,武将威赫。
沮授与田丰一同把控朝政,勤政爱民,百姓们对刘逸的名声更加推崇。
与此同时,刘逸得以放心,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平民百姓的安康与长远规划上。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