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洪荒:悟道茶树,无限叠加词条 第三十一章 首阳山赤铜矿,武夷山!(新书跪求收藏鲜花评价)

第三十一章首阳山赤铜矿,武夷山!(新书跪求收藏鲜花评价)

苏醒的身影在广袤无垠的天地间显得格外渺小,却又锐利无比!

他化作一道流光,风驰电掣般地向着东方疾驰而去。

终于,在历经了无数的山川河流、穿越了重重险阻之后,他到了洪荒东方地界,并且抵达了首阳山。

此时的首阳山,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还未被人族的光辉所照耀,尚未成为日后人族的祖地,因而显得有些籍籍无名,没有那些声名远扬的仙山所具备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也没有令人瞩目的仙光宝气,整体看上去并无特别出彩之处。

但在苏醒踏入这片土地的瞬间,他的心中突然涌起一种莫名的感觉,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引领着他去往某个地方。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自己此前获得的“山河看尽”词条在此刻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宛如一个精准的寻宝罗盘,预示着此地隐藏着一份珍贵的机缘等待他去细心探寻。

苏醒顿时大喜过望,这一路上过来,他倒是也距离了好些个地方!

但是最终他都没能成功的触发那百分之三十的概率。

对于他而言,这着实是有些遗憾了。

不过现在好了,词条效果触发了,他也可寻得机缘宝物了!

当下他迫不及待地调动起全身的灵力,小心翼翼地穿梭在山林之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锲而不舍的仔细探寻下,竟发现这山底下隐隐散发着一股独特的金属气息。

这股气息瞬间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

他顺着气息的指引,深入探寻着每一寸土地,最终找到了一处赤铜矿脉!

看到这赤铜矿脉,苏醒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日后黄帝在首阳山炼铜的传奇故事。

他深知这赤铜矿乃是五行之金属中的顶级宝物,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若是能够将其收走,日后无论是用于自身功法的修炼,借助其雄浑的金属性灵力来提升实力,还是在掌握炼器之法后用来炼制威力绝伦的法宝,都将发挥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想到这里,苏醒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然,毫不犹豫地决定将这珍贵的矿脉据为己有。

于是,他立刻收敛心神,集中全部的精神力,运用自己所学的各种灵力和神通法术,开始小心翼翼地洞察此地矿脉的复杂结构和分布情况。

他的灵力如同丝线般浮现,然后缓缓地渗透进土地之中,试图与矿脉建立起一种微妙的联系,以便能够更加高效地收取。

在他全神贯注地探索过程中,系统的声音也随之响起!

“恭喜宿主苏醒获得词条——灵脉勘察!”

紧接着,“掘地三尺”“勘探之能”等词条也如同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

这些词条的出现,让苏醒如虎添翼!

“灵脉勘察”词条使他能够更加清晰地感知到矿脉的走向和分布,每一个细微的分支都逃不过他的感知。

“掘地三尺”则赋予了他强大的挖掘能力。

而“勘探之能”更是进一步提升了他对矿脉的理解和掌控,使他能够在挖掘过程中巧妙地避开一些不稳定的区域,极大地提升了他挖取赤铜矿的效率和成功率。

在这些词条的强大助力下,苏醒没多久的功夫,便成功挖出了一整条赤铜矿脉。

此时,在他的眼前,堆积如山的赤铜矿石闪烁着诱人的光芒,每一块矿石都仿佛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他看着这些赤铜矿,脸上有几分笑意。

这些矿石对于他来说,已经足够满足当前的需求了。

然而,片刻之后,苏醒的脸上却浮现出一丝无奈的神情,轻轻地叹了口气。

眼下的他尚未掌握炼器之法,尽管手中握着如此珍贵的材料,却无法将其立刻转化为一件趁手的剑道法宝。

要知道,眼下这些东西,可是能炼制出声名赫赫的轩辕剑的!

苏醒不求自己炼制的法宝能与轩辕剑相媲美,但至少能让他在当下的修行之路上拥有更强的战斗力,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挑战。

可眼下也只能暂时作罢,苏醒明白,想要掌握炼器这门高深的技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更多的机缘和不懈的努力。

他目光坚定,心里琢磨着一定要在日后寻找到学习炼器之法的机会,将这些珍贵的材料充分利用起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强大法宝。

短暂的停留之后,苏醒便再度离开了首阳山,继续朝着洪荒东方的方向马不停蹄地赶去。

此地暂时已经没有他能收获的机缘了,至于崆峒印!

现在还远远不到这件人道至宝问世的时候,苏醒自然也就不会做徒劳之功了。

没多久的功夫,他便遥遥望见了武夷山那雄伟壮丽的轮廓。

武夷山的山峦连绵起伏,犹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卧在大地之上。

山峰在云雾的缭绕下,若隐若现,仿佛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散发着一种神秘而迷人的气息。

苏醒的心中一动,一种强烈的直觉涌上心头,他隐隐觉得,这片神秘的山脉或许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机缘等待着他去发现。

这种感觉何其相似,恰如此前寻得赤铜矿脉,眼下也正在指引着他不断前行。

ps:新书跪求收藏鲜花评价!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洪荒:悟道茶树,无限叠加词条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