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之后,崇祯帝独自步入御书房,急召孙承宗。
“孙爱卿,建虏肆虐,朕心忧如焚,急需一辽东督师以定大局,卿以为何人可担此重任?”
孙承宗躬身答道:“陛下,臣以为,非袁崇焕莫属。此人智勇双全,定能克敌制胜。”
崇祯闻言,微微颔首,心中暗自思量。袁崇焕,这个在历史长河中备受争议的人物,既是后人口中的民族英雄,也是键盘侠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但在此刻,崇祯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
崇祯深知,袁崇焕虽有才干,却也有其短处,尤其是那擅杀毛文龙之事,至今仍让他耿耿于怀。
毛文龙,虽为名将,却桀骜不驯,难以驾驭。然而,在这乱世之中,毛文龙所部却是对抗建虏的重要力量。
袁崇焕因军令难行,愤而杀之,虽显决绝,却也埋下了隐患。崇祯心中忧虑,却也明白,此时不是非议袁崇焕之时,而是危急用人之际。
“王承恩,传旨召袁崇焕进京觐见。”崇祯吩咐道。
“遵旨!”王承恩应声而退。
崇祯又转向孙承宗,道:“朕欲赐粮草于毛文龙部,以安其心,卿以为如何?”
孙承宗答道:“陛下圣明,毛文龙部孤悬海外,粮草不济,实乃大患。若陛下能赐粮草,必能稳定军心,牵制建虏。”
崇祯点头称是,心中对孙承宗的深谋远虑颇为赞赏。
“此外,朕欲再赐毛文龙尚方宝剑,并封其为辽东伯,以彰其功。”崇祯继续说道。
“陛下英明,此举必能激励将士,振奋军心。”孙承宗再次躬身答道。
“此事便交由卿去办,朕自会批准。”崇祯说道。
“臣遵旨!”孙承宗领命而去。
然而,崇祯心中仍有疑虑。毛文龙虽勇,却非忠臣,若不加以控制,恐成后患。于是,他召来心腹太监徐应元,密授机宜,让他携手谕及一万两银子前往东江镇,明面上是赏赐,暗地里却是为了收买人心,监视毛文龙。
安排妥当后,崇祯换上便服,带着王承恩、方正化及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悄然出宫,微服私访。
冬日的北京城寒风凛冽,街上行人稀少,店铺也大多紧闭。崇祯一行人身着朴素,行走在街头巷尾,体察民情。
“公子,时候不早了,咱们还是回宫吧。”王承恩见天色已晚,担心皇帝安危,便劝道。
“不急。”崇祯摇了摇头,目光扫过街角,突然看见一个小女童。
那小女童衣衫褴褛,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眼中满是无助与绝望。崇祯心中一酸,快步走上前去。
“小姑娘,你为何独自在此?”崇祯柔声问道。
小女童抬头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惊恐,随即又低下头去。“我……我饿了……”她声音微弱地说道。
崇祯闻言,心中涌起一股酸楚。他转头对王承恩说道:“去买些吃的来。”王承恩领命而去。
不一会儿,王承恩便买来了热馒头和热水。崇祯接过馒头和水,蹲下身子,将馒头掰成小块喂给小女童吃。
小女童狼吞虎咽地吃着馒头,眼中闪烁着泪光。
崇祯轻声问道:“你父母呢?”
小女童哽咽着说道:“我父亲在饥荒中饿死了……母亲也病死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她说到这里再也说不下去只是呜呜地哭了起来。
崇祯闻言心中大恸。陕西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官员贪腐……这一切都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他的心头。
他深知自己作为皇帝,责任重大,不仅要抵御外敌还要安抚百姓。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一切让大明王朝重新焕发生机。
“你放心我会派人送你去安全的地方。”崇祯安慰道。
“谢谢叔叔……”小女童感激地说道。
崇祯站起身子对王承恩说道:“你去安排一下,把她送到京城的孤儿院去。”
“遵旨!”王承恩应声而去。
崇祯望着小女童远去的背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深知自己的每一次决策都关系到无数人的生死存亡。他必须更加谨慎、更加明智地治理这个国家,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回到宫中崇祯立刻召见了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商讨赈灾事宜。
他要求户部立即调拨粮食和银两前往灾区救济灾民;同时要求工部组织工匠修建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他还下令严惩贪污腐败的官员确保赈灾款物能够真正落到灾民手中。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和措施,陕西的饥荒逐渐得到了缓解,百姓的生活也慢慢恢复了正常。
崇祯看着这一切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他知道自己离那个理想中的大明王朝又近了一步……
崇祯帝关爱百姓的这一幕幕深深触动了在场的许显纯,心中暗自赞叹皇上的圣明与慈悲。
又一日,崇祯领着一干人等继续微服私访。
步入京城闻名的悦来酒楼,此地常聚达官显贵,热闹非凡。
步入酒楼,小二初见几人衣着普通,面露不屑。许显纯见状,厉声呵斥:
“勿以貌取人,为我们安排最雅致的包厢!”
小二闻言,态度骤变,连连应承。
包厢内,温暖如春,崇祯面窗而坐,窗外是京城的已然恢复往日繁华,车水马龙,叫卖吆喝声不断。
(创作不易,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麻烦您动动发财的金手指,将本小说加入书架,如能给予打赏,更是特别感谢!我将竭尽全力写出精彩内容,来回报您的支持!)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