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毛御史为何执意要裁撤驿站,其背后缘由远非单纯的经济考量,亦非真心为崇祯皇帝节省国帑。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桩家丑,一桩与惧内之情紧密相连的秘密。在明末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此类奇闻异事屡见不鲜,而毛御史与驿站裁撤的纠葛,便是其中之一。
毛御史,一位在朝中不算阴险却也非全然正直的官员,其最大之“特色”,莫过于对家中河东狮吼的深深畏惧。
然而,明代官场风气开放,纳妾之风盛行,官员间竞相效仿,以此为荣。毛御史目睹同僚们左拥右抱,心中不免生出几分艳羡。
终于,在一次赴京履职、远离了家中母老虎的监视后,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在京中秘密纳了一房小妾,本欲享受一番鱼水之欢,却不料天有不测风云。
正当他与小妾情意绵绵之时,家中那位悍妇竟如神兵天降,一路搭乘着便捷的驿站快马,风驰电掣般杀到了京城,将他与小妾的苟且之事抓了个正着。
这一幕,无疑是对毛御史自尊心的一次重创。他愤恨之余,竟将满腔怒火转嫁到了无辜的驿站之上,认为是驿站为他老婆的“捉奸行动”提供了便利。
于是,一个荒诞不经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裁撤驿站,以泄私愤。
当毛御史怀揣着这份荒谬的提议,战战兢兢地站在崇祯皇帝面前时,一场啼笑皆非的朝堂闹剧就此上演。
崇祯皇帝听罢,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那笑容中既有对毛御史愚蠢行为的嘲讽,也有对朝中乱象的无奈。
“毛御史,你这主意倒是新颖。”
皇帝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戏谑,
“莫非是受了朕的圣德启发?”
毛御史闻言,连忙点头如捣蒜,企图蒙混过关。然而,崇祯岂是那么好糊弄的?
“休要胡言乱语!”
皇帝脸色一沉,直戳其痛处,
“分明是你惧内,被老婆骑驿站快马捉奸在床,这才迁怒于驿站,跑来朕这里告状!”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是大惊失色,毛御史更是面如土色,冷汗涔涔。
“陛下恕罪,臣实则是为朝廷节省开支啊!”
毛御史试图做最后的挣扎,却只换来崇祯更加严厉的斥责:
“还敢狡辩!来人,廷杖二十!”
随着皇帝一声令下,锦衣卫迅速上前,将毛御史拖出殿外,一顿棍棒伺候。大殿之内,只剩下崇祯皇帝冷峻的面容和众臣面面相觑的惊愕。
这场闹剧过后,崇祯皇帝的心神并未因此安定下来。陕西的叛乱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让他寝食难安。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前往陕西,一探究竟。
然而,这一决定却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天子亲征太过冒险。
但崇祯心意已决,他深知陕西局势的严峻,若不亲自前往,恐难以洞悉真相,更无法有效平叛。
于是,崇祯皇帝下令调集京卫精锐,包括英国公、护国夫人以及御林卫指挥使孙传庭在内的三位重臣随行护驾。
同时,他还从山西调集了大量粮草,以备不时之需。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一支由七千骑兵组成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踏上了西行之路。
崇祯皇帝自登基以来,还从未如此远离京城。
随着队伍的深入,他逐渐感受到了西北大地的荒凉与贫瘠。沿途所见,皆是荒芜人烟、饿殍遍地的景象。
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崇祯的心情愈发沉重。他深知,自己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平定叛乱,更是要解救这片土地上受苦受难的百姓。
经过数日的跋涉,崇祯皇帝一行终于抵达了延安府安塞县。这里正是高迎祥的故乡,也是陕西灾情最为严重的地方。
崇祯皇帝亲眼目睹了百姓们为了寻找粮食而四处奔波的惨状,心中充满了悲愤与怜悯。他下令打开城门,让那些饥肠辘辘的百姓进城寻找生机。
然而,当崇祯皇帝踏入安塞县城时,却发现这里的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
知县张才一脸愁容地迎接了他,并哭诉着县中无粮可赈的困境。
崇祯皇帝闻言大怒,他质问张才为何不上报朝廷求援。张才无奈地解释道:
“陛下啊,臣早已多次上奏朝廷请求拔付赈灾粮草,但一直未能得到回应啊!”
正当崇祯皇帝与张才在县衙内商讨对策时,城外突然传来了一阵喧闹声。
原来是那些未能进城的百姓在城外聚集起来要求开仓放粮。守城军士奉张才之命拒绝放行。
崇祯皇帝闻言大怒:
“难道这些百姓就不是你的子民吗?你怎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挨饿受冻而不闻不问!”
张才吓得跪倒在地连连求饶:
“陛下息怒啊!臣实在是无能为力啊!”
孙传庭在崇祯耳畔轻语:
“陛下,空气中弥漫着麦香,此地藏有粮仓。”
片刻,张才呈上几个霉变的馒头,哀声道:
“陛下,微臣无能,仅余此等物。”
崇祯瞥视张才,笑询:
“张知县,科举何年高中?”
“万历三十五年。”张才回。
崇祯再问:
“门外饥民嗷嗷待哺,张知县何忍独享?”
“臣力有未逮。”
崇祯语气一转:
“朕欲借张知县一物,以慰民心,知县愿否?”
张才道:“臣对陛下赤诚之心,日月可鉴,不知陛下要借什么?”
崇祯嘴角突然笑起来:“朕想借你项上人头一用。”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