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紫禁城的琉璃瓦上闪烁着淡淡的金光,预示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崇祯布置两项任命后,径直前往金銮殿。
这是他首次亲身体验早朝的盛大场面,心中不禁比较激动又有一份期待。
随着殿门缓缓开启,百官鱼贯而入。
按照既定的礼仪,三跪九叩之后,整个大殿陷入一片沉寂,显得庄严而又肃穆。
崇祯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的一众朝臣,朗声道:“列位爱卿,今日可有要事陈奏?”
话音未落,朝堂之上突然泛起了一阵惊恐的浪潮。
众臣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了殿前的一位身影上——魏忠贤,那个本已被贬至凤阳守墓的权宦,竟奇迹般地出现在了朝堂之上。
这一幕,如同晴天霹雳,让许多人疑窦丛生,更有不少人面露惶恐。
东林党的领袖,素有“君子”之称的钱谦益,此刻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慨。
他深知魏忠贤的归来意味着什么,于是出列,声音坚决果敢:
“陛下,臣有要事启奏。”
崇祯闻言,目光犀利,显然对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豪兼政客产生了深深的厌恶。
钱谦益,一个名字背后藏着无数故事的男人。他不仅是东林党的中流砥柱,也算江南文坛的璀璨明星。然而,他的生平事迹却充满了争议与矛盾。
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曾因一己私欲而背叛了东林党的信仰,更在国难当头时选择了苟且偷生,留下了“水太凉,不能下”的千古笑柄。
“陛下,魏忠贤祸国殃民,陷害忠良,实乃我大明之毒瘤。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江山社稷,臣恳请陛下即刻下令捉拿魏忠贤,以正朝纲!”
钱谦益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仿佛此刻他已成为正义的化身。
然而,崇祯却并未如他所愿地迁怒魏忠贤,反而面露一丝冷笑。他深知这位礼部侍郎的底细,更清楚他此刻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博取名声与地位。
于是,崇祯缓缓开口,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钱侍郎,朕召你回京,是希望你能为朕分忧解难,而非在此卖弄你的风骨与节操!你身为礼部侍郎,当知御史之责在于弹劾不法,而你今日之举,却存有僭越之心,强行替朕作主,是何道理?!”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钱谦益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他万万没想到皇帝会如此直接地揭露他的真实意图。正要强行申辩,崇祯忽然提高音调:
“许显纯何在?”
随着皇帝的召唤,锦衣卫都指挥使许显纯如鬼魅般出现在大殿之上。
他身形魁梧,眼神冷冽,仿佛一头即将择人而噬的猛兽。
钱谦益见状,不禁心生畏惧,但转念一想自己背后有东林党的支持,又强自镇定下来。
然而,接下来的一幕却让他彻底绝望。
许显纯在崇祯眼神的暗示下,一把抓住钱谦益的衣领,如同提溜小鸡一般将他提了起来。
钱谦益惊恐地挣扎着,却无济于事。
只见许显纯用力一推,钱谦益的脑袋狠狠地撞在了旁边的龙柱上。
一声沉闷的巨响之后,钱谦益的身体软绵绵地倒在了地上,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襟和地面,那双曾经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睛也永远地失去了光彩。
这一幕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在场的所有朝臣都惊呆了。
他们面面相觑,却无人敢发出一丝声响。
皇帝则依旧端坐在龙椅之上,面不改色心不跳地俯视着群臣。
他冷冷地宣布道:“钱谦益目无君上,咎由自取!黄立极也系奸猾之徒,败坏朝纲,即刻抄家问斩,族人发配边疆!”
此言一出,大殿内更是死寂一片。群臣心中虽有万般不甘与愤慨,但在皇帝的威严之下,却只能默默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
他们知道,今日的朝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议事场所,而是一场生死较量。在这场较量中,他们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钱谦益的尸体很快就被处理掉了,但他的死却像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朝臣们开始私下议论纷纷,猜测崇祯此举背后的深意。
而崇祯则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他深知自己刚刚穿越而来,便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局势,只有以雷霆手段才能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随着钱谦益和黄立极被处决,朝中的风气似乎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那些原本对魏忠贤抱有幻想或畏惧之心的朝臣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和选择。
他们意识到在这个充满权力斗争和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唯有小心谨慎才能保全自己和家族的安危。
而崇祯则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他深知自己刚刚穿越而来,对这个世界还充满了未知和迷茫,但他也明白只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中立足,并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仿佛一夜之间,朝堂风云骤变,令人胆寒。
昔日里,那位誓要肃清阉党余孽的圣上,竟亲手反而将钱谦益推向了覆灭的命运!
此举犹如晴天霹雳,震得东林党人肝胆俱裂!而阉党余孽则心中窃喜,尤其是温体仁、周延儒之流,他们与钱谦益之间本就积怨颇深,此刻更是幸灾乐祸。
祟祯的心思,如同深邃的潭水,真令人难以捉摸。
他忽然怒喝:“魏忠贤!”
那昔日权倾一时的阉宦,此刻颤抖着应声:“奴婢在!”
“朕闻民间与百官之中,有人私下尊你为九千岁?”
此言一出,魏忠贤如坠冰窟,他连忙匍匐在地,浑身战栗:
“陛下明鉴,此乃小人谗言,非奴婢所愿!”
心中暗自惊惧,皇帝昨日才赦免其罪,今日朝堂为何又提此事?难道真要当众严惩?
皇帝缓缓起身,踱步至魏忠贤面前,目光如炬:
“传旨,将魏忠贤杖责四十!”
话音未落,朝堂之上,棍棒交加,魏忠贤皮开肉绽,却依然强忍疼痛,颤声道:
“奴婢谢陛下赐杖!”
群臣面面相觑,心中疑惑更甚:皇上此举,究竟意欲何为?先斩东林领袖,再惩阉党余孽,究竟是要偏向哪一方?
崇祯见状,终是开口:“朕乃天子,受命于天,本应垂拱而治,然民间疾苦,百姓流离,而朝堂之上,却只见尔等为一己之私,党同伐异,置国家兴亡于不顾!”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纷纷跪倒,高呼:“皇上圣明!”
然崇祯深知,党争之祸,非一日之寒,亦非一二人之死所能解。
他目光如炬,扫视群臣:
“朕今日之举,非为杀戮,实为警示!谁若再敢结党营私,祸乱朝纲,朕必严惩不贷!”
群臣闻言,无不噤若寒蝉,纷纷表态:
“臣等愿为陛下肝脑涂地,鞠躬尽瘁!”
然崇祯心中清楚,大明之弊,非一日之积,亦非一朝一夕所能除。这些读书人虽满口仁义道德,实则多为自身利益考量,对民间疾苦、国家兴亡漠不关心。因此,他今日之举,实为敲山震虎,以期唤醒朝臣之心,共谋国家之未来。
最后,皇帝的目光再次落在魏忠贤身上。
“朕念你曾为先帝效力,今日暂且饶你一命。但若有再犯,他日九千岁之名,便是你狗奴才催命之符!”
魏忠贤闻言,如蒙大赦,连连叩首:“谢圣上不杀之恩,奴婢决不再犯!”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