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负债三十万,国家求我再借点 第五章 疯狂采购,野狼突击队成立

为了精细化到每一个伤兵连的战友。

叶晨让兽医,长官阿译,孟烦了对连二十八人进行了全方位的体侧。

包括旧伤,身高,视力,特殊技能(游泳,跑步,攀爬。)

然后便针对每个人不同的能力实行特殊兵种装备。

比方兽医真正的成为了一名战地医生。

麻醉药品,抗生素,输液输血套装一应具有,放在整个滇西也找不出第二套。

孟烦了则是因为有过狙击手的经历。

给配备了m99式狙击步枪。

这款拥有超过1500米射击距离在配备白光瞄准镜的作用下,300米射击精度达到了320毫米。

站在山头上,两三天时间,对岸的鬼子不知有多少个成为了孟烦了的枪下鬼。

不过因为只有不到一百发子弹,所以每一次射击孟烦了都格外珍惜。

就连晚上睡觉,也用把枪绳子拴在腰上。

生怕别人把他如今的命根子偷了。

迷龙和豆饼则是有过机枪手的经历。

给两人配发了一架201式7.62通用机枪。

这个机枪完美的弥补轻重型机枪的不足和优点上的更大化。

可以说是一架重量轻,射速高,射程远,精度高的降维打击武器。

刚拿出来打靶时,迷龙和豆饼的眼睛就直了。

像是单身十年看见大腚的漂亮姑娘一样。

只是放了几十发子弹,立刻停止了试枪,把所有人的胃口都吊满了。

也不管别人怎么发牢骚,迷龙和豆饼拿了块新布便裹回他们的破屋子去了。

“三千发子弹,只有三千发,姥姥,给你们看几十发算是给你们脸了。”

然后这枪便在流兵避难所彻底消失了。

也只有叶晨知道,这两人每晚都要跑到几里开外的地方擦拭机枪。

其余的众人,土式掷弹筒改为60毫米远程迫击炮,一门,炮弹15枚。

短距离冲锋枪,10把,子弹各300发。

03式自动步枪,13把,子弹各350发。

9毫米自动手枪人手一把,子弹各50发。

防刺背心,战地靴,夜视仪,紧急急救包,单兵口粮人手必备。

短距离通讯设备也变成4人一个。

这样的装备下,一支目前整个龙骨,乃至蓝星最强的军事小队,野狼突击队便诞生了。

在这期间,这支野狼突击队的队魂,龙文章。

因为叶晨更改了历史轨迹。

也从缅北提前回来了。

在众人的极力劝阻下,叶晨还是辞掉了队长的职务。

交给了龙文章。

这个外号叫做死啦死啦,害怕死,却视死如归的男人。

因为他心里很明白。

它能够极尽所能的为大家提供帮助,但是真的要打仗。

眼前这些人才是浴血杀敌的好手。

武器装备是很重要,但战场的决定因素永远是人。

就算今天的自己不出现,龙国在几十年前依旧靠着小米加步枪。

几个人用着一杆破枪,将侵略者赶出了祖国的领土。

战争意志才是决定一场伟大战争胜利的基石。

自己的锦上添花,只是为了让龙国版图更大。

让龙国这个人人拥有着全世界最强的战斗基因民族发挥真实的实力。

我们不是爱打架,我们热爱种地。

我们打架也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种地。

能拥有现在的装备,叶晨最为感激的还是亭泉。

他没有想到这小子居然和军工部有关系。

这些枪支弹药都属于余量。

只要叶晨保证不会在市面上流通,就可以交由他来处理。

而且如果价格合适,并且后续确实没有出现安全隐患问题。

像什么飞机大炮,都是可以让叶晨来进行处理的。

接货的那天,叶晨的嘴笑的合不拢。

亭泉也是嘴咧到后槽牙。

现在的他已经全面停止了斗音直播。

成为了叶晨的全方位管家。

只不过这个身份只有他和上面那位从未见过面的巨佬知道。

他不知道叶晨究竟什么身份。

但就上面传下来的一句话。

“照顾好他的一切,你就是国家的功臣。”

这落在亭泉耳朵里,荣誉感直接拉满。

别说照顾好他,为他挡刀也在所不惜。

……

购买完装备,叶晨卖宝石勋章剩下的几百万很快没了,还倒贴了近千万进去。

不过也倒无所谓,只要多杀点鬼子。

拿点当时被盗走的文物回来,也能轻松把账平了。

就在叶晨离开的时候。

虞啸卿师团已经派人来流兵避难所劝说了好几次。

想将野狼突击队收为自己麾下。

尤其在看到几名战士的装备后,动起了强取豪夺的心思。

更是在两天前直接扣押了长官阿译。

知道这一切的叶晨找龙文章了解过后。

才知道阿译被扣押,原来就是在他的计划之内。

因为在要不了半月,缅北作战的鬼子就要回来和竹内联队汇合了。

让虞师主动出击肯定不可能,他们现在心思全放在党派斗争上。

而野狼突击队现在的人手只有这么多。

打竹内靠的就是出其不意,和特战兵种的作战风格。

以及单兵装备上的优势。

但是如果等到鬼子汇合。

人数上的差距就很难说再分得出胜负了。

要是能打出极大地战果。

按照虞啸卿本人本性不坏,一直以来舍身报国的理想。

来个里应外合,整个局面就易如反掌了。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负债三十万,国家求我再借点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