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太子府。
“雄英,这个时辰你怎么还没上国子监?”
太子朱标一大早起来批阅奏本,利用早膳的时间,顺便看了一眼儿子,结果发现后者磨磨蹭蹭,不由得发出了质问。
“父王,蒙学堂的课程,我都已经学完啦!”
太孙朱雄英,自幼聪慧过人,年仅八岁就已学完了蒙学的所有内容。
“不愧是雄英,允炆你得多多向兄长学习。”
吕氏拉着五岁的朱允炆,一脸讨好般称赞朱雄英。
“允炆谨遵母妃的教训。”
一个五岁大的孩子,嫉妒往往是天性使然,但在吕氏的严厉教育下,小小年纪的朱允炆已经学会了伪装,表现出一副乖巧的模样。
“嘻嘻~允炆有什么不懂的,尽管来问哥哥!”
朱雄英亲昵的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
看着眼前兄友弟恭的二人,朱标疲倦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平日里公务繁忙的他,很少有时间去教育子女,眼看二人都如此懂事,自然心满意足。
在这里补充说明一下。
太子妃正宫常氏(已逝),是常遇春的女儿,蓝玉的亲姐姐。因此朱雄英,天然能够得到勋贵武将的支持。
吕氏为太子侧妃,太常寺卿吕本之女。文官士绅会更加喜欢朱允炆。
当然这只是出于情感上的倾向。
在现今的大明朝廷里,朱雄英的太孙之位牢不可破!
除非他死了...
吕氏低眉顺首,只是在别人看不到的角度,眯起的眼眸闪过了一抹寒光!
“不可骄傲自大,学堂还是要上的。”
朱标故作严厉的吩咐道。
“唔~那好吧.......”
朱雄英撇了撇嘴,表面上表现顺从。
眉宇间闪过一丝狡黠,心中暗道:学堂又不只有蒙学,他要到大学堂那转转!
——————分割线——————
大学堂。
“如何才能格物致知?大明选拔官员的制度,又应当如何制定?”
荀正抛出了问题。
底下众人认真思考,不过谁也没有贸然回答,似乎不想当这个出头鸟。
“学生愚见,还请先生赐教.......”
李祺第一个站起了身来,先是神色傲然的扫视了一下众人。
“格,至也。如祖考来格之格。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格物在前,致知在后!”
正巧,这时朱雄英从蒙学堂翘课,跑到了大学堂的门口偷听。
“这话出自程朱理学的经典,我老早就背得滚瓜烂熟啦!”
朱雄英一脸不以为然。
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学习“道理”获得“知识”,这很合理啊!
“嗯~驸马说得不错!”
“那么结合大明的选官制度,应该如何制定呢?”
荀正轻抚着白须,后半句说的才是重点!
尤其是眼前的李祺,正是李善长的儿子,作为文臣之首,他的言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大明文官的意见!
在学堂一墙之隔的暗房里,驻守着一名锦衣卫。
涉及时政的敏感话题,锦衣卫必然会详细记录所有的一言一行!
“学生以为,应当重开科举,选拔天下士子入朝为官!”
李祺也不弯弯绕绕,直接抛出了他的观点,同时这也是他爹李善长的观点!
众人闻言,顿时一片哗然!
众所周知,在洪武六年后,大明就暂停了科举考试。
原因是老朱认为,通过科举选上来的,都是一些只会死读书的腐儒,无法满足当官的需求。
此后在围绕大明的选官制度上,朝堂上仍旧争论不休,至今没有结果。
“嗯~科举考试,自隋唐开始,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比起汉代察举制以及晋代的九品中正制,科举无疑是最为进步的!”
对于出身士族豪门的荀正而言,其实九品中正制才最符合他的家族利益。
但荀正为人公正,一心为了大明,认为科举才是最合适大明的制度!
“先生所言极是!”
台下众人纷纷表示认同。
尤其是文官士绅一流,在他们看来,比考试谁还能考得过他们?
“可是,陛下说过,科举有诸多弊病.......”
武将勋贵子弟,则是眉头紧皱,读书考试对于他们来说无疑很头大。
“那阁下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李祺冷眼瞪了后者一眼。
“这.......”
对方顿时语塞,无话可说。
就在这时,一道违和的声音,破坏了现场的气氛。
“呼噜噜呼噜噜~”
只见学堂某处角落,蓝威正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
“.......”
荀正脸色一黑,嘴角不由得狂抽。
敢在他的课堂上睡觉,还真是第一次遇到!
“哼!果然是一介粗鄙莽夫!”
李祺等人纷纷露出了幸灾乐祸的表情,坐看蓝威出丑!
“蓝兄!蓝兄!”
“别睡啦!快起来!”
沐晟和铁铉好心想要叫醒蓝威,无奈后者实在是睡得太香了,怎么摇都摇不醒。
“噗噗~”
“这人是谁?竟敢在大儒先生的课堂上睡觉?”
朱雄英噗嗤一笑,出于孩子心性,内心多少有些着调皮捣蛋的想法。
PS:跪求鲜花跪求收藏跪求评价!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