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通鉴:金生水源远流长 第173章 勇敢的冯婕妤

嚯,话说那汉元帝永光三年的春天,二月二龙抬头,冯奉世这大将军就从边疆溜达回了繁华的长安城。

皇帝一瞧,哎呦,这哥们回来了,立马给他升了官,从左将军提拔到关内侯,可谓是风头无两啊!

一转眼间,三月就到了,皇帝老子一乐,就把自己儿子刘康封为济阳王,这可是皇家的大喜事,得嘞,又可以吃席了!

夏天四月里,平昌侯王接老爷子一命呜呼,人世间总是这么离离合合,这事儿也挺寻常。

然后秋天七月,平恩侯许嘉这哥们又被提拔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真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官运亨通得让人羡慕啊!

冬天十一月,地震了,老天爷还下起了雨,老百姓们可就遭了罪了。

皇帝为了捞点钱,恢复了盐铁专卖制度,谁不知道朝廷的腰包也紧张啊。

还规定了博士弟子的定员为一千人,因为当时有很多人免税免役,朝廷的内外徭役都忙不过来了。

时间一晃就到了永光四年的春天,皇帝大赦天下,给老百姓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三月里,皇帝还亲自去雍城烧香拜佛,祈求国泰民安,这心也是够诚的了。

夏天六月的时候,孝宣皇帝的陵园东门竟然着了火,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然后月底还出现了日食,皇帝把那些之前说天变灾难是为了周堪、张猛而发生的官员找来质问,他们吓得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认错态度那是一个好。

皇帝于是下诏,狠狠表扬了周堪和张猛,把他们调回长安,还给了他们大官做。

周堪呢,做了光禄大夫,张猛当了太中大夫,这俩人可算是熬出头了。

可是啊,这时候的中书令石显,也插一杠子,管着尚书的事务,尚书里五个人都是他的心腹。

周堪想见皇帝一面都难啊,有什么建议,还得通过石显这个传话筒来传达,这大权可都落在了石显手里。

不幸的是,周堪后来得了病成了哑巴,就这么去了。

石显还陷害了张猛,逼得他在公车官署自杀了。

哎,这朝廷里的斗争啊,说起来都是泪啊!

嚯,话说啊,早先呐,贡禹这老铁可是给皇帝上了个奏章,咋说的呢?

他说啊:“孝惠帝、孝景帝的祭庙啊,跟皇帝的关系都有点儿远啦,咱该撤就撤呗。还有哇,那些在各个地方设的皇帝祭庙,真的不太合古代的礼制规定,得改改哈。”

元帝一听,诶,有道理啊!

所以呢,到了秋天的七月戊子那天,就把昭灵后啊、武哀王啊、昭哀后啊、卫思后啊、戾太子啊、戾后的祭庙,统统都给撤了,也不祭祀他们了,就留了几个官吏兵卒在那儿看护着。

等到冬天的十月乙丑呢,又把那些在各个地方的祖宗祭庙给撤了。

元帝还特地下了个诏书,说各位皇帝的陵园呐,就交给当地的三辅去管理。

在渭城寿陵亭部原上还先预备了个坟墓,但元帝特意叮嘱了哈,别把这个地方发展成一个县城,也别强迫各地方的人移民到那儿去。

嘿,一转眼就到了汉元帝永光五年,春天的时候呢,元帝就兴冲冲地去了甘泉,在泰山上祭祀天神,那可真是虔诚得不得了。

三月里,他又跑到河东去祭祀后土神。

可谁知道呢,到了秋天,颍川郡就遭遇了水灾,好多百姓都遭了殃,真是不幸啊。

冬天来了,元帝心情可能也不咋地,就跑到长杨宫的射熊馆,去大肆游猎,想找个乐子。

到了十二月乙酉那天,他听了丞相韦玄成等人的建议,一咬牙,下诏把太上皇、孝惠皇帝的祭庙也给拆毁了。

哎哟,这皇帝当的,也挺不容易的,得顾全大局,有时候还得做点儿让人皱眉头的决定呢。

元帝老哥啊,那可真是个文化人儿,特别钟情儒家学说,还喜欢码字儿,辞藻华丽到不行。

宣帝留下的那些法规啊,他可没闲着,大刀阔斧地改了不少。

那些爱聊政事、出谋划策的人啊,元帝都爱叫他们来唠嗑,每个人都觉得皇帝老哥对自己青睐有加,心里那叫一个美。

这时候啊,傅昭仪跟她儿子济阳王刘康,可是皇帝的大红人,宠爱得嘞,简直比皇后和皇太子刘骜还要风头无两。

太子少傅匡衡就看不下去了,给皇帝上书说:

“皇上老哥啊,国家乱不乱,就看你用不用心了。

你这天子当的啊,就得开创新局面,让国家代代都昌盛。

后面的皇帝呢,得继承发扬祖先的恩德和功勋,这道理得懂啊。

想当年那周成王即位后啊,就老琢磨他爷爷周文王和他爸周武王的成功秘诀,以此来修炼心性。

他把好名声和荣耀都归功于爷爷和爸爸,自己一点也不贪功。

所以啊,老天爷都享用他的供品,连鬼神都保佑他,这运气可不是盖的。

皇上啊,你的恩德跟天一样覆盖大地,你爱四海之内的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儿女。

可现在呢,阴阳不调,奸诈邪恶也没管住。

这大概是因为我们这些臣子,没能发扬先帝的伟业,反而一个个争着说过去的法令规章不行,非得改不可。

结果呢,改来改去,最后都执行不下去,只好又恢复原样,这不瞎折腾嘛。

这下好了,下面的人纠纷不断,官吏和平民都不知道该信什么了,整个一混乱状态。

我啊,心里那个恨啊,国家放着已经成功的功业不管,非得去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皇上啊,你好好回顾一下汉室一代代的事业,遵守先帝的法制,发扬先帝的功业,这样才能让我们这些臣子心安啊。

《诗经·大雅》里说:“别忘了祖先的教诲,努力修养自己的德行。”

这才是达到“德”的根本方法嘛。

《诗传》里也说:“知道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使性情变好,圣王的道路就是这么走的。”

要修养性情啊,就得知道自己的长处,然后弥补短处。

聪明的人,得警惕自己,别太苛察了哈;

见识不广的人呢,得小心,别被蒙蔽了双眼;

勇猛刚强的人啊,要收敛点儿暴脾气,别那么冲;

仁爱温良的人啊,得拿出点决断来,别老犹豫不决;

恬淡安静的人啊。别耽误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胸襟广阔的人啊。注意别太大意了,小心驶得万年船。

每个人都得了解自己,应该注意纠正的缺点,然后用大义来弥补它,这样才能达到万事和谐的美好境界啊,懂不懂。

那些伪善的,乖巧的人啊,你们就别想结党营私,混进朝廷了哈。

皇上啊,您可得警惕着点儿,让您的圣德更上一层楼,别忘了咱们的目标哈!

嘿,皇帝老铁,您听说了吗?

只要家里边和和气气的,那整个天下都能稳如狗啊!

咱来聊聊《诗经》这书,一开始就是唠《国风》,啥是《国风》啊?

就是挖掘人性的那些事儿,把人与人之间的纠葛,都扒拉清楚了。

再来说说《礼记》这宝典,开篇就给你整冠礼,婚礼那一套,这是为啥呢?

就是为了让家里和谐,提前打个预防针,免得家里闹翻天。

那些聪明的君王啊,得小心翼翼地,平衡老婆们的关系,还得搞清嫡子和庶子的地位差别,把礼数都融入到家庭琐事里去。

这里边儿得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小弟不能踩大哥,新来的也不能抢旧人的风头,这才合乎人情世故,也顺应了阴阳调和的道理。

嫡子啊,那就是家里的太子爷,尊贵得不得了;

庶子呢,相对就得低调点儿。

嫡子一长成,那就得办个加冠礼,场面得搞得热热闹闹,还得喝上甜酒庆祝一番。

其他儿子们啊,那就别想了,没这好事儿。

这就是为了让嫡子的尊贵地位,一目了然,别让人有啥疑惑。

这不仅仅是表面功夫啊,而是得从心底里区分,对待嫡子和其他儿子,所以才有了这些繁文缛节,把真实想法都暴露无遗了。

那些圣人们啊,他们的一举一动,跟谁吃饭,跟谁玩儿,跟谁亲近,那都得按照尊卑有序来。

这样的话,全国的老百姓,都会自我提高修养,乖乖听话。

要是该亲近的人被疏远了,该尊重的人被踩低了,那些狡猾的坏蛋们就会趁机作乱,让国家陷入一片混乱。

所以啊,圣人们得小心翼翼,不能开个坏头。

在乱子还没起来之前就得提防着,绝不能因为私人感情而坏了大局。

就像《易传》里说的那样:“家庭和睦了,天下也就安稳了。”

哈哈,您觉得有道理没啊?”

这货真能说呀!

我们不听了,很久没说黄河了,我们来说一说。

想那汉武帝的年代,黄河这老哥可是个大闹天空的孙猴子,一言不合就决口了!

武帝老爷子一看,这还了得,急忙下令把决口给补上,还特地盖了个宣房宫,想压住这黄河的“倔脾气”。

可谁知道呢,这黄河啊,就像个不老实的孩子,刚消停没几天,又在北面的馆陶搞了个小动作,弄出了个屯氏河。

这屯氏河啊,开开心心地就往东北跑,最后还跟大海打了个照面。

大家一看,这河床跟黄河也没啥两样嘛,算了算了,随它去吧,懒得理它。

哈哈,今年可真是巧了,黄河这老哥,又在清河郡的灵县鸣犊堤,闹起了小脾气,再次决口。

结果呢,屯氏河直接被“饿”得皮包骨头。

时间一晃啊,咱们就来到了汉元帝建昭元年。

春天的时候啊,天上不掉馅饼掉陨石了!

直接就把梁国的地盘给砸了个坑。

元帝一看,哎呀妈呀,这可是天意啊!得了,赶紧拜拜神仙求求平安吧。

于是啊,他就屁颠屁颠地跑到了雍城去拜拜五帝。

可这世上的事儿啊,总是让人捉摸不透。

到了冬天呢,那个河间王刘元啊,因为乱杀人被撸了爵位,还被贬到了房陵去吃风喝土了。

元帝呢,也不是吃素的,直接把文帝他老妈薄太后的陵园给撤了,这事儿闹得哟……

有一天呐,元帝带着一群妃子去看野兽打架,大家正看得入迷的时候,突然一只熊瞎子跳了出来,直愣愣地就往殿堂上冲!

这把大家给吓得哟,侍从啊、贵族啊、还有那些妃子们啊,都吓得抱头鼠窜!

就只有冯婕妤这个左将军冯奉世的女儿,她可没跑,反而勇敢地站在前面挡住了熊瞎子!

最后呢,武士们及时赶到,把这熊瞎子给干掉了!

元帝回过神来后就问冯婕妤:“你咋这么勇敢呢?咋不跑呢?”

冯婕妤说:“哎呀这猛兽啊,它只要抓着一个人就会停下来,我怕它扑到陛下您的宝座上,所以我就豁出去了!”

元帝一听这话啊,心里那个感激啊,对冯婕妤是刮目相看!

而那个傅婕妤呢,看到这一幕后是羞愧难当,从此就跟冯婕妤结下了梁子……

哎呀,一转眼就到了建昭二年了,春天的时候呢,元帝又跑去了甘泉拜拜天神,三月的时候还去了河东拜拜后土神。

夏天四月的时候还来了个大赦天下,哎呀,这可真是国泰民安的好兆头啊!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通鉴:金生水源远流长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