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鹿言情小说网

通鉴:金生水源远流长 第165章 黄霸会治百姓

故事总是很长,日子总是很短,冷飕飕的冬天突然就来了。

就在十二月初一的那天,诶呦,天空突然一黑,原来是日食来啦,这可是个大瓜啊!

那时候,韩延寿这哥们儿接了萧望之的班,当上了左冯翊。

萧望之这个老江湖啊,心眼儿比筛子还多,一听到韩延寿在东郡太守的宝座上,豪掷了一千多万官府的银子,立马就派了御史去查查看。

韩延寿这哥们儿也不是吃素的,一听到风声,反手就是一记重拳,也派人去挖萧望之的旧账,看看他在任时有没有乱花钱。

萧望之一看,这事儿不能忍啊,就跑去跟皇帝告状:“皇上啊,我可是全国的监察大队长,听到有人举报,我怎么能坐视不理呢?可这个韩延寿,居然敢威胁我!”

皇帝一听,觉得这韩延寿也太不上道了,于是下令严查!

结果你猜怎么着?

嘿,说萧望之动用官钱的事儿,原来是被编出来的。

反倒是那个派到东郡的御史发现,韩延寿那生活可真叫一个奢侈啊。

他搞个骑兵考试,那场面,简直比春晚还大,还自己铸造刀剑,又花官钱雇人,给自己的车加了个防箭设施,这一下子就砸进去了三百万钱以上。

得了,这下韩延寿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被扣上了个“狡猾不道”的帽子,最后落得个斩首示众的下场。

你说他冤不冤啊?行刑那天,好几千的官吏百姓都送他到渭城,老的少的都舍不得他,拉着他的囚车不让走,还给他送酒送肉。

韩延寿也是个性情中人,不忍拒绝,一一吃喝,还跟送行的人道谢,说他死而无憾。

那场面啊,真是让人掉眼泪。

哎呀,说到底啊,这韩延寿也是个悲剧人物,一辈子都在跟萧望之这个老狐狸斗,最后还是没能斗过他。

不过话说回来,他那奢侈的生活,也确实是有点过分了。

所以啊,做人还是要低调点,别太嚣张了。

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

那年春天,正月初一的头一天,汉宣帝兴冲冲地跑到甘泉去拜拜天神,心里琢磨着,国泰民安可得靠您老了。

可惜啊,车骑将军韩增没能赶上这场大拜拜,他老人家已经驾鹤西游了。

转眼到了五月,许延寿将军就顺风顺水地被提拔为大司马、车骑大将军,接了韩增的班,这运气,也是没谁了。

再来说说丞相丙吉这老爷子,年纪一大把,可汉宣帝就是敬重他,毕竟这老爷子为国家操劳了一辈子,不容易。

但那个萧望之啊,他就是个傲娇小王子,总是看不起丙吉,这让汉宣帝心里憋屈啊。

后来呢,丞相司直就看不下去了,给萧望之上了本参一本,说他傲慢无礼,不尊重领导,还私下里搞小动作,派手下买卖东西,捞点外快。

这事儿一曝光,汉宣帝就下令,把萧望之降职为太子太傅,让黄霸捡了个大便宜,接了御史大夫的位子。

那时候匈奴也是闹腾得不行。

呼韩邪单于派他的弟弟右谷蠡王,去打屠耆单于,结果大获全胜,斩了一万多人。

屠耆单于一听这事儿,气得七窍生烟,亲自带了六万骑兵去找呼韩邪单于算账。

可惜啊,他没能翻盘,最后还自我了断了。

他的手下都隆奇和小儿子姑瞀楼头,看情况不对,脚底抹油,赶紧跑到咱们汉朝来投降。

车犁单于也聪明,知道打不过呼韩邪单于,也识时务地投降了。

到了冬天十一月,呼韩邪单于手下的左大将乌厉屈,和他爹呼累乌厉温敦,看着匈奴内部乱成一团,也带着几万人来投降咱们汉朝了。

汉宣帝一看,哎呦,不错哦,就封了乌厉屈为新城侯,乌厉温敦为义阳侯。

这时候,李陵的儿子又跳出来搞事情,拥立了个新单于,结果被呼韩邪单于给灭了。

呼韩邪单于重新定都单于王庭,但手下就只有数万小弟了。

屠耆单于的堂弟,在匈奴西边自立为闰振单于,呼韩邪单于的兄长呼屠吾斯,也在东边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

哎,匈奴啊,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场大戏没完没了!

现在我们不说匈奴了,说一说光禄勋平通侯杨恽这哥们儿。

哎呦,这哥们儿,那可真是廉洁无私啊,就是有一点儿,太能得瑟自己的才能了。

他那张破嘴,跟刀子似的,就喜欢揭人伤疤,你说说,这能不招人恨嘛!

杨恽跟太仆戴长乐,哎呀,那关系,僵得跟冰棍儿似的。

有一天,有人匿名举报戴长乐有罪,戴长乐一琢磨,这事儿八成是杨恽搞的鬼。

于是一咬牙,也上书告了杨恽一状,说他一堆坏话。

戴长乐在控告信里咋写的呢?

他说:“杨恽这哥们儿,得瑟得不行,为了显摆自己,给韩延寿辩解。

那时候郎中丘就问他:‘你为韩延寿辩解,能救他一命吗?’

杨恽说:‘哪儿那么容易啊!正直的人未必能笑到最后,说不定哪天我就栽了。

就像老鼠洞里装不下大肥鼠,不是因为它胖,而是因为它贪!’

他还神秘兮兮地跟我说:‘正月以来,天气一直阴沉沉的,就是不下雨,这种事儿《春秋》上都有记载,夏侯胜也提到过。

这意味着啥?

意味着有臣子要翻天了!’”

这事儿最后落到了廷尉手里,廷尉于定国就上书告了杨恽一状,说他心怀不满,吐槽朝廷,简直是大逆不道。

不过汉宣帝这人挺大度的,不忍心因为这点儿小事儿就杀人,最后大手一挥,把杨恽和戴长乐都免了官,让他们回家种地去了。

你看看,杨恽那么得瑟的一个人,最后也没得瑟过命运。

看来啊,做人还是得低调点儿,别太得瑟了,不然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再说说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春天。

正月二十六日那天,博阳侯丙吉这老爷子,一脚就蹬了。

这老爷子,一辈子为国家操心操肺,最后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他的去世,让朝廷上下都挺惋惜的,但也都觉得他这辈子值了!

丙吉这个名字好呀,汉朝那时候啊,人们给事物取名儿,都是从相似的东西上找灵感,远的看看别的,近的瞧瞧自己。

所以啊,在儒家的书里,君王就好比是头儿,臣子呢就像是胳膊腿儿,这俩得一起配合,才能走得稳当。

这就是君臣之间,那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是这个理儿。

话说,高祖皇帝打下江山,那时候的萧何、曹参可是政绩卓越;到了汉宣帝时候,汉朝又火了一把,这时候的丙吉、魏相也是名声在外。

那时候啊,当官的升降都有个标准,各个机构都挺合适,大臣们也都挺称职,国内一片和谐。

看看他们干的那些好事儿,就知道他们的好名声不是吹出来的。

二月里的一天,黄霸被提拔为丞相。

黄霸这人啊,治百姓有一套,可是当了丞相后,那名声可就没以前那么响了。

有次啊,京兆尹张敞家的雀儿,飞到了丞相府,黄霸还以为是神雀呢,想跟皇上汇报。

张敞听说了这事儿,就上书给皇上说:

“丞相想跟各地的官员打听打听,怎么给百姓办好事、怎么教育他们。

有的地方农民谦让,男女有别,路上不捡别人的东西,还有孝顺的子孙、贞节的女子,这些都列为第一等;

知道有这些好事,但不知道具体数目的,算第二等;

啥也不知道的,那就得磕头认错。

丞相虽然没说,但心里肯定是想听到这些好事儿。

那时候啊,我家的雀儿飞到了丞相府,好几百人都看见了。

那些从边远地区来的官员,他们知道那是普通的雀儿,但丞相问他们,他们都装作不知道。

丞相还想跟皇上说:‘各地都报告说礼义教化搞得挺好,所以老天爷都派神雀来回报皇上了。’

后来知道那雀儿是我家的,这才罢休。

那些官员都在背后笑丞相,说他虽然仁厚聪明,但就是太容易相信稀奇古怪的事儿了。

我也不是想诋毁丞相,就是怕大家都瞒着不说,那些地方的官员怕丞相责怪,回去后都不按国家的法令办事,各自为政,搞得社会风气都浮躁了,人人虚伪,有名无实。

假如京城的长安先搞这些表面文章,实际上对区分好坏并没啥帮助,反而让人觉得虚伪。

即使是小地方这么做,欺骗朝廷,那也不是小事儿啊。

咱们大汉朝接管了秦朝的烂摊子,然后制定了法令,就是为了鼓励好人,禁止坏人。

这些法令已经够详细的了,不需要再添加什么。

所以啊,我觉得应该派个大官去告诉那些地方官,回去后跟各地的领导说,选人得当,办事儿都得按国家的法令来,别自己乱改。

有谁敢靠弄虚作假来欺世盗名的,得先杀了他们,让大家看清楚朝廷的态度。”

汉宣帝听了张敞的建议,大为赞赏,立马照办。

把那些来京城汇报的官员都召集起来,派了个侍中去传达皇上的意思,就跟张敞说的一样。

这事儿让黄霸挺惭愧的。

咱们继续唠唠汉朝那些八卦。

说那时候啊,乐陵侯史高这老哥,凭着皇亲国戚的身份,再加上跟汉宣帝有点儿旧情,就这么轻松地当上了侍中,地位可不是一般的高啊。

黄霸这哥们儿呢,看着史高挺顺眼的,就想推他一把,让他当个太尉玩玩。

可这汉宣帝一听这事儿,立马就让尚书把黄霸叫来问话。

汉宣帝就问了:“黄霸啊,太尉这位置早就out了,你知不知道啊?你的任务就是好好教育老百姓,别让冤案出现,也别让盗贼得瑟。

谁当大官,那是我说了算。

史高跟我是老铁,我心里有数,你咋就自作聪明推荐他呢?”

说完,还让尚书竖起耳朵,听听黄霸怎么回答。

黄霸一听这话,吓得帽子都掉了,赶紧认错。

过了几天,汉宣帝才大发慈悲,说这事儿就这么翻篇了吧。

从此以后,黄霸再也不敢乱提建议了。

不过啊,要说起治理百姓,这黄霸在汉朝可是数一数二的。

转眼间就到了三月,汉宣帝心血来潮,跑到河东郡去溜达,还顺便拜了拜后土神。

他一高兴,就下令给老百姓减点儿税,还把那些犯了小事儿的人都给放了。

等到六月十六那天,汉宣帝又提拔了西河太守杜延年为御史大夫,哎呦,这可是个大官儿啊!

为了安顿那些投降的匈奴人,汉朝还特意设置了西河、北地属国,真是够意思。

说到这广陵王刘胥这哥们儿,他可真是皇帝梦做得太美了。

他找了个巫师李女须,让她诅咒汉宣帝,以为自己能捡个皇帝当当。

可惜啊,这事儿被人家揭发了。

刘胥一急眼,就用毒药把巫师李女须和二十多个宫女都给毒死了,想来个毁尸灭迹。

可这招儿哪儿能瞒天过海呢?公卿大臣们一合计,觉得刘胥这人心太狠了,非把他干掉不可。

哎呀,这刘胥可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飞卢小说网 b.faloo.com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优质火爆的连载小说尽在飞卢小说网!,
上一章  回目录  阅读下一章
(按左右键翻页)
通鉴:金生水源远流长书评: